第146頁
家集注」,實收注家也達一百五十一人,但其中主要的也僅有王洙(偽)、
趙彥材等十數家,其餘的僅偶爾引及。所以此本的價值不在於所集注家之多,
而在於較為精審,尤以編年的成就為特出。從王洙本在分體中略寓編年之意,
到黃伯思本不分詩體隨年編纂,再經魯訔「有考於當時事實及地理歲月」(魯
訔《編次杜工部詩序》,《草堂詩箋?傳序碑銘》),杜詩的編年已取得一
定的成績。黃氏父子(以黃鶴為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按年編詩,把所作歲
月注於逐篇之下,雖尚有考核欠精或證據不足而強為編年者,但編年可靠者
較多,多為後代注家所採用。
(四)《集千家注批點社工部詩集》二十卷①
劉辰翁評點,高崇蘭編集,初刻於元大德七年(1303),後代翻刻本極
多,今存者以元至元元年(1308)校刻本為最善。劉辰翁曾選批杜詩,成《興
觀集》,未刊行。其門人高崇蘭取《興觀集》及未收入此集的劉氏批語,復
選錄杜集舊注,編成此書。②此本所集注家不足百家,且多本於蔡夢弼本與黃
鶴本,沒有什麼特點,其價值全在於批點。對劉辰翁的批點,後人頗多譏諷,
但平心而論,劉本長於詩詞,故其批點多有精微之處,未可輕視。況且評點
與注釋不同,它重在體味杜詩的藝術特點而不在於解釋成語典故,這在杜詩
① 洪業《杜詩引得序》中認為郭知達刪削偽蘇注尚未盡,並指出兩處例子:卷五《後出塞》之五注引「坡
云:詳味此詩,蓋祿山反時,其將有脫身歸國,而祿山盡殺其妻子者。不出姓名,亦可恨也。」又卷一九
《至日遣興奉寄兩院遺補二首》之一注引」坡云:《唐雜錄》謂宮中以女工揆日之長短,冬至後日暑漸長,
此當日增一線之功。黃魯直:此說為是。」今檢前一則見於津逮秘書本《東坡題跋》卷二,乃東坡雜書杜
詩後之跋語;後一則見於《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惟徑稱「山谷雲」。所以我們認為這兩條注很可
能不是出於「偽蘇注」,待考。
① 此書編纂、刊行俱已人元,但劉辰翁在習慣上被視作宋人,故歸人宋注類。
② 劉氏另一門人羅履泰亦編了類似的《須溪批點選注杜工部詩》,其刊行且早於高崇蘭本,但羅本極草率,
而高本由劉辰翁之子劉將孫親自校刻,較為精審。
闡釋學中是別開生面的。
宋代出現的杜詩集注本共有二百來種,③可稱極盛,然而內容陳陳相因,
故大多已經亡佚。在流傳下來的宋人集注本中,除上述四種以外,還有收入
《四部叢刊》的佚名編《分門集注杜工部詩》一種也值得一提。此本將杜詩
按題材內容分為七十二門,雖然分類太瑣碎,歸屬不盡妥當,而且全書由書
賈雜湊而成,舛誤極多,但它畢竟代表著杜詩編纂學中的一種獨特體例。由
此可見,在杜詩的宋人注本中,集注、編年、評點、分類這幾種形式都已齊
備。就體例而言,宋注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後代注家很少能出其範圍。
元代短促,學術文化處於低潮時候,杜詩學也未有大成就。只有張性《杜
律演義》專為杜詩七律作注,是為最早專注杜詩之一體的注本,頗開後代風
氣。①
明人承元人風氣,對社詩的注釋以批、選為主。如胡震亨《杜詩通》,
註解極其簡略,而於品評則既有圈點,又以「神品」、「妙品」等名目標明
品第,再引劉辰翁及明人王世貞、胡應麟等的評語,或自加評論,總之是以
評為主而以注為輔。又如張蜒《杜工部詩通》,選杜詩名篇三百餘首,亦以
批點為主。
清代學術邁越前代,杜詩注釋的成就也令人矚目,有名的注本層出不窮,
現擇其尤要者簡介如下:
(一)《杜臆》十卷
王嗣奭撰。王乃明代遺民,入清後不仕、不薙髮。王氏深研杜詩三十餘
年,但此書撰寫的時間卻很短,始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成於清順治二
年(1645),歷時不足一年,其時王氏年已八十。為什麼書名《杜臆》?王
氏在《杜臆原始》中說:「臆者,意也。『以意逆志,,孟子讀詩法也,誦
其詩,論其世,而逆以意,向來積疑,多所披豁;前人謬誤,多所駁正。」
此書體例頗為特殊,一是不錄杜詩原文,二是並不逐句作注,而是在每篇杜
詩的題目下以評論與注釋參互行文,有的很象是一篇短文(如卷三《新安吏》
評註)。王嗣爽對杜甫有很深刻的理解,所以對杜詩的旨意有精闢的分析,
例如評《醉時歌》:「此篇總是不平之鳴,無可奈何之辭,非真謂垂名無用,
非真薄儒術,非真齊孔跖,亦非真以酒為樂也。」分析藝術也頗為細緻,如
評《中宵》「飛星過水白」句妙在「水」字、評《北征》中。「海圖坼波濤」
四句「寫故家窮狀如畫」等。《杜臆》在註解方面也很見功力,例如《贈花
趙彥材等十數家,其餘的僅偶爾引及。所以此本的價值不在於所集注家之多,
而在於較為精審,尤以編年的成就為特出。從王洙本在分體中略寓編年之意,
到黃伯思本不分詩體隨年編纂,再經魯訔「有考於當時事實及地理歲月」(魯
訔《編次杜工部詩序》,《草堂詩箋?傳序碑銘》),杜詩的編年已取得一
定的成績。黃氏父子(以黃鶴為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按年編詩,把所作歲
月注於逐篇之下,雖尚有考核欠精或證據不足而強為編年者,但編年可靠者
較多,多為後代注家所採用。
(四)《集千家注批點社工部詩集》二十卷①
劉辰翁評點,高崇蘭編集,初刻於元大德七年(1303),後代翻刻本極
多,今存者以元至元元年(1308)校刻本為最善。劉辰翁曾選批杜詩,成《興
觀集》,未刊行。其門人高崇蘭取《興觀集》及未收入此集的劉氏批語,復
選錄杜集舊注,編成此書。②此本所集注家不足百家,且多本於蔡夢弼本與黃
鶴本,沒有什麼特點,其價值全在於批點。對劉辰翁的批點,後人頗多譏諷,
但平心而論,劉本長於詩詞,故其批點多有精微之處,未可輕視。況且評點
與注釋不同,它重在體味杜詩的藝術特點而不在於解釋成語典故,這在杜詩
① 洪業《杜詩引得序》中認為郭知達刪削偽蘇注尚未盡,並指出兩處例子:卷五《後出塞》之五注引「坡
云:詳味此詩,蓋祿山反時,其將有脫身歸國,而祿山盡殺其妻子者。不出姓名,亦可恨也。」又卷一九
《至日遣興奉寄兩院遺補二首》之一注引」坡云:《唐雜錄》謂宮中以女工揆日之長短,冬至後日暑漸長,
此當日增一線之功。黃魯直:此說為是。」今檢前一則見於津逮秘書本《東坡題跋》卷二,乃東坡雜書杜
詩後之跋語;後一則見於《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惟徑稱「山谷雲」。所以我們認為這兩條注很可
能不是出於「偽蘇注」,待考。
① 此書編纂、刊行俱已人元,但劉辰翁在習慣上被視作宋人,故歸人宋注類。
② 劉氏另一門人羅履泰亦編了類似的《須溪批點選注杜工部詩》,其刊行且早於高崇蘭本,但羅本極草率,
而高本由劉辰翁之子劉將孫親自校刻,較為精審。
闡釋學中是別開生面的。
宋代出現的杜詩集注本共有二百來種,③可稱極盛,然而內容陳陳相因,
故大多已經亡佚。在流傳下來的宋人集注本中,除上述四種以外,還有收入
《四部叢刊》的佚名編《分門集注杜工部詩》一種也值得一提。此本將杜詩
按題材內容分為七十二門,雖然分類太瑣碎,歸屬不盡妥當,而且全書由書
賈雜湊而成,舛誤極多,但它畢竟代表著杜詩編纂學中的一種獨特體例。由
此可見,在杜詩的宋人注本中,集注、編年、評點、分類這幾種形式都已齊
備。就體例而言,宋注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後代注家很少能出其範圍。
元代短促,學術文化處於低潮時候,杜詩學也未有大成就。只有張性《杜
律演義》專為杜詩七律作注,是為最早專注杜詩之一體的注本,頗開後代風
氣。①
明人承元人風氣,對社詩的注釋以批、選為主。如胡震亨《杜詩通》,
註解極其簡略,而於品評則既有圈點,又以「神品」、「妙品」等名目標明
品第,再引劉辰翁及明人王世貞、胡應麟等的評語,或自加評論,總之是以
評為主而以注為輔。又如張蜒《杜工部詩通》,選杜詩名篇三百餘首,亦以
批點為主。
清代學術邁越前代,杜詩注釋的成就也令人矚目,有名的注本層出不窮,
現擇其尤要者簡介如下:
(一)《杜臆》十卷
王嗣奭撰。王乃明代遺民,入清後不仕、不薙髮。王氏深研杜詩三十餘
年,但此書撰寫的時間卻很短,始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成於清順治二
年(1645),歷時不足一年,其時王氏年已八十。為什麼書名《杜臆》?王
氏在《杜臆原始》中說:「臆者,意也。『以意逆志,,孟子讀詩法也,誦
其詩,論其世,而逆以意,向來積疑,多所披豁;前人謬誤,多所駁正。」
此書體例頗為特殊,一是不錄杜詩原文,二是並不逐句作注,而是在每篇杜
詩的題目下以評論與注釋參互行文,有的很象是一篇短文(如卷三《新安吏》
評註)。王嗣爽對杜甫有很深刻的理解,所以對杜詩的旨意有精闢的分析,
例如評《醉時歌》:「此篇總是不平之鳴,無可奈何之辭,非真謂垂名無用,
非真薄儒術,非真齊孔跖,亦非真以酒為樂也。」分析藝術也頗為細緻,如
評《中宵》「飛星過水白」句妙在「水」字、評《北征》中。「海圖坼波濤」
四句「寫故家窮狀如畫」等。《杜臆》在註解方面也很見功力,例如《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