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孔明廟古柏行圖》中說:「尚垂清蔭蜀國里,一樹風霜千載心。」(《所南
翁一百二十圖詩集》)都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天祥。文
天祥被俘北上後,仿「同谷七歌」作《六歌》,以敘自己的慘痛遭遇。又作
《集社詩》一卷,凡五言絕句二百首。又為汪元量集杜句成《胡前曲》十八
首。文天祥在燕京獄中度過了三年多時間,杜詩時時刻刻陪伴著他,他在《集
杜詩自序》中說:「余坐幽燕獄中,無所為,誦杜詩稍習。? .凡吾意所欲
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予所集杜詩,自余顛沛以來,世變人事,概見
於此矣。」(《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六)可見在支持文天祥抵禦威脅利誘的
浩然正氣中,杜甫的人格力量是一個何等重要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宋末
愛國詩人最重要的思想特徵是愛國精神而不是忠君思想。文天祥被俘後,元
人責其「棄嗣君別立二王」,文答道:「德佑吾君也,不幸而失國,當此之
時,社稷為重,君為輕。吾別立君,為宗廟社稷計,所以為忠也。」元人使
恭宗親自去勸降,文亦不為所動。(見《宋少保右相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
生紀年錄》,《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七)文天祥《集杜詩》二百首的次序也
是《社稷第一》、《理宗、度宗第二》。汪元量對謝太后屈膝降元事直詞指
斥:「侍臣已寫歸 降表,臣妾金名謝道清!」(《醉歌》之五,《湖山類稿》
卷一)這些都可印證宋人尊社的主要原因不是忠君而是愛國。
經過宋人的理論闡述和行為仿效,杜甫的人格典範被牢牢地樹立起來
了。儘管後代不斷有人把這種典範的意義片面地誇張為忠君,但在多數人的
眼中,杜甫的人格光輝無疑是在於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於以天下為己任的胸
懷。所以在後代效法杜甫而「一飯未嘗忘君」的罕有所聞,而學習杜甫憂國
憂民的則代不乏人。尤其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秋,杜甫的精神激勵著志士仁
人為祖國、人民而奮鬥、犧牲。例如明清之際,顧炎武、張煌言、杜溶、屈
大均等人身上都反映著杜甫精神的光輝。明亡後拒不降清的王嗣爽著《杜臆》
畢,曰:「吾以此為薇,不畏餓也。」(見全祖望《續甬上考舊詩》卷四四)
可見杜詩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又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人們「覺得杜甫不只
是唐代人民的喉舌,並且好象也是我們現代人民的喉舌。」(馮至《杜甫與
我們的時代》,《杜甫研究論文集》一輯)
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錢謙益是著名的杜詩注家(詳
見第五節),作詩也以社、韓為宗。由於錢謙益在清兵渡江後主動迎降,並
一度仕清,故其人品歷來為人鄙視。他晚年在箋注杜詩的同時作《後秋興》
十三迭以步杜詩《秋興八首》之原韻,也被世人認為是「特以文墨自刻飾,
非其本懷。」(見章太炎《檢論》卷八)但事實上《後秋興》的思想傾向比
較複雜,因為錢謙益晚年對自己的降清是十分悔恨的,他告歸隱居後一邊從
事著述,一邊與鄭成功、張煌言等抗清力量暗中聯絡,《後秋興》即作於此
時。這組大型組詩除了掩飾自己的失節之外,也反映了順治後期漢族人民的
抗清鬥爭,並抒發了自己的故國之思,所以章太炎先生評曰:「悲中夏之沉
淪,與犬羊 之俶擾,未嘗不有餘哀也。」(《檢論》卷八)①我們認為《後
① 錢謙益去世後,其族孫錢遵王把《後秋興》一百零八首編成《投筆集》。陳寅恪先生說:「《投筆集》
秋興》從反面說明了杜甫偉大人格的感召力量:當錢謙益這樣的一度喪失民
族氣節的人痛感悔恨時,他需要藉助於杜甫的人格力量。即使說錢謙益作《後
秋興》純粹是為自己文過飾非,這也說明他需要藉助杜甫的光輝來掩飾自己
心中的黑暗,這同樣從反面證明:杜甫已被公認為崇高氣節與偉大人格的象
征了。
諸詩,模擬少陵,入其堂奧,自不待言,且此集牧齋諸詩中頗多軍國之關鍵,為其所身預者,與少陵之詩
僅為得諸遠道傳聞及追憶故國平居者有異。故就此點而論,《投筆》一集,實為明清之詩史,較社陵尤勝
一籌,乃二白年來之絕大著作也。」(《柳如是別傳》第1168—169 頁)我們覺得這個評價是過高的,這
也許是陳先生敬重柳如是而愛屋及烏的結果,參看鐘來因《杜甫〈秋興〉與錢謙益(後秋興)之比較研究》
(《草堂)1984 年第2 期)。
五、千家注杜:「少陵自有連城壁」
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哪位文學家的作品擁有象杜詩那麼多的注本。自
從南宋出現《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等注本後,「千家注杜」的說法
就廣為流傳了。雖說黃氏注本中實收注家僅一百五十一人,但自宋迄今,杜
詩的注家、選家及研究專著作者確已超過千人,②成為文學史上罕見的壯觀。
翁一百二十圖詩集》)都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天祥。文
天祥被俘北上後,仿「同谷七歌」作《六歌》,以敘自己的慘痛遭遇。又作
《集社詩》一卷,凡五言絕句二百首。又為汪元量集杜句成《胡前曲》十八
首。文天祥在燕京獄中度過了三年多時間,杜詩時時刻刻陪伴著他,他在《集
杜詩自序》中說:「余坐幽燕獄中,無所為,誦杜詩稍習。? .凡吾意所欲
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予所集杜詩,自余顛沛以來,世變人事,概見
於此矣。」(《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六)可見在支持文天祥抵禦威脅利誘的
浩然正氣中,杜甫的人格力量是一個何等重要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宋末
愛國詩人最重要的思想特徵是愛國精神而不是忠君思想。文天祥被俘後,元
人責其「棄嗣君別立二王」,文答道:「德佑吾君也,不幸而失國,當此之
時,社稷為重,君為輕。吾別立君,為宗廟社稷計,所以為忠也。」元人使
恭宗親自去勸降,文亦不為所動。(見《宋少保右相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
生紀年錄》,《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七)文天祥《集杜詩》二百首的次序也
是《社稷第一》、《理宗、度宗第二》。汪元量對謝太后屈膝降元事直詞指
斥:「侍臣已寫歸 降表,臣妾金名謝道清!」(《醉歌》之五,《湖山類稿》
卷一)這些都可印證宋人尊社的主要原因不是忠君而是愛國。
經過宋人的理論闡述和行為仿效,杜甫的人格典範被牢牢地樹立起來
了。儘管後代不斷有人把這種典範的意義片面地誇張為忠君,但在多數人的
眼中,杜甫的人格光輝無疑是在於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於以天下為己任的胸
懷。所以在後代效法杜甫而「一飯未嘗忘君」的罕有所聞,而學習杜甫憂國
憂民的則代不乏人。尤其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秋,杜甫的精神激勵著志士仁
人為祖國、人民而奮鬥、犧牲。例如明清之際,顧炎武、張煌言、杜溶、屈
大均等人身上都反映著杜甫精神的光輝。明亡後拒不降清的王嗣爽著《杜臆》
畢,曰:「吾以此為薇,不畏餓也。」(見全祖望《續甬上考舊詩》卷四四)
可見杜詩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又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人們「覺得杜甫不只
是唐代人民的喉舌,並且好象也是我們現代人民的喉舌。」(馮至《杜甫與
我們的時代》,《杜甫研究論文集》一輯)
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錢謙益是著名的杜詩注家(詳
見第五節),作詩也以社、韓為宗。由於錢謙益在清兵渡江後主動迎降,並
一度仕清,故其人品歷來為人鄙視。他晚年在箋注杜詩的同時作《後秋興》
十三迭以步杜詩《秋興八首》之原韻,也被世人認為是「特以文墨自刻飾,
非其本懷。」(見章太炎《檢論》卷八)但事實上《後秋興》的思想傾向比
較複雜,因為錢謙益晚年對自己的降清是十分悔恨的,他告歸隱居後一邊從
事著述,一邊與鄭成功、張煌言等抗清力量暗中聯絡,《後秋興》即作於此
時。這組大型組詩除了掩飾自己的失節之外,也反映了順治後期漢族人民的
抗清鬥爭,並抒發了自己的故國之思,所以章太炎先生評曰:「悲中夏之沉
淪,與犬羊 之俶擾,未嘗不有餘哀也。」(《檢論》卷八)①我們認為《後
① 錢謙益去世後,其族孫錢遵王把《後秋興》一百零八首編成《投筆集》。陳寅恪先生說:「《投筆集》
秋興》從反面說明了杜甫偉大人格的感召力量:當錢謙益這樣的一度喪失民
族氣節的人痛感悔恨時,他需要藉助於杜甫的人格力量。即使說錢謙益作《後
秋興》純粹是為自己文過飾非,這也說明他需要藉助杜甫的光輝來掩飾自己
心中的黑暗,這同樣從反面證明:杜甫已被公認為崇高氣節與偉大人格的象
征了。
諸詩,模擬少陵,入其堂奧,自不待言,且此集牧齋諸詩中頗多軍國之關鍵,為其所身預者,與少陵之詩
僅為得諸遠道傳聞及追憶故國平居者有異。故就此點而論,《投筆》一集,實為明清之詩史,較社陵尤勝
一籌,乃二白年來之絕大著作也。」(《柳如是別傳》第1168—169 頁)我們覺得這個評價是過高的,這
也許是陳先生敬重柳如是而愛屋及烏的結果,參看鐘來因《杜甫〈秋興〉與錢謙益(後秋興)之比較研究》
(《草堂)1984 年第2 期)。
五、千家注杜:「少陵自有連城壁」
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哪位文學家的作品擁有象杜詩那麼多的注本。自
從南宋出現《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等注本後,「千家注杜」的說法
就廣為流傳了。雖說黃氏注本中實收注家僅一百五十一人,但自宋迄今,杜
詩的注家、選家及研究專著作者確已超過千人,②成為文學史上罕見的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