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起的,其實際內涵是通過「致君堯舜」來推行仁政,而不是盲目忠誠於一人
一姓,所以當君主荒淫無道時,杜甫就毫不留情地予以譏諷、批判。應該指
出,宋人對此是有清楚的認識的。請看下面兩首詩:
杜甫畫像 王安石
吾觀少陵詩,為與元氣體。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浩蕩八極中,生物豈不
稠?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青衫老更斥,餓走半
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常願天子聖,大臣
各伊周。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飀。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
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
老杜浣花溪圖引 黃庭堅
拾遺流落錦官城,故人作尹眼為青。碧雞坊西結茅屋,百花潭水謬冠纓。故衣未補新衣
綻,空蟠胸中書萬卷。探道欲度羲黃前,論詩未覺國風遠。於戈峰嶸暗字縣,杜陵韋曲無
雞犬。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飄零不相見。此公樂易真可人,園翁溪友肯卜鄰。鄰家有酒
邀皆去,得意魚鳥來相親。浣花酒船散車騎,野牆無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
驢馱醉起。願聞解鞍脫兜鑾,老儒不用千戶侯。中原未得平安報,醉里眉攢萬國愁。生綃
鋪牆粉墨落,平生忠義今寂寞。兒呼不蘇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常使詩人拜畫圖,煎
膠續弦千古無!
這才是宋人眼中的完整的杜甫形象!是什麼使得王安石、黃庭堅在杜甫畫像
前感激流涕、頂禮膜拜呢?黃詩中指出是「平生忠義」,然而「忠義」的具
體內涵是「願聞解鞍脫兜鍪」、「醉里眉攢萬國愁」,也就是對國家、人民
命運的深切關懷。王詩中說得更為明確:是杜甫希望君明臣賢的愛國思想,
更是杜甫關心天下蒼生的赤子之心!無須置疑,王安石、黃庭堅當然也贊同
杜甫的忠君思想,然而忠君思想不僅不是他們敬愛杜甫的唯一原因,而且也
不是首要原因。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王、蘇、黃三人對杜甫是如
此的崇拜,他們從杜甫身上接受的影響如何呢?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以及對理
想的執著精神都與杜甫有相似之處(參看第四章第五節),這是兩人成為異
代知己的內在原因。如果說王安石受到杜甫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人格力量
的感召,而不是忠君思想。蘇拭雖然提出了「一飯未嘗忘君」的說法,但他
本人並不是一個愚忠的人,所以也沒有理由說他在這方面受到杜甫多深的影
響。相反,蘇軾在詩歌創作中對於黑暗現實敢笑敢罵的精神倒是與杜甫一脈
相承的。蘇拭晚年所作的《荔支嘆》,紀昀批曰:「貌不襲杜,而神似之。
出沒開合,純乎杜法。」(紀批《蘇文忠公詩集》卷三九)其實此詩的批判
精神受社甫影響更深,只要把「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顛坑仆
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幾句與杜詩《病橘》中「憶昔南海使,奔騰獻
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一段對比一下就可領悟。這種譏刺鋒鋩隱
隱指向最高統治者的詩篇,顯然不是在忠君思想的指導下寫成的。黃庭堅學
杜主要著眼於藝術,但是在思想傾向上也有一些蛛絲馬跡值得注意。崇寧三
年(1104),黃庭堅作《書摩崖碑後》,對玄、肅之際的史事極表感 慨:
「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事有至難天幸爾,上皇跼蹐還京師。
內問張後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南內淒涼幾苟活,高將軍去事尤危。臣
結春陵二三策,臣甫低頭社鵑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山
谷內集》卷二○)我們知道,杜甫對玄、肅之間的關係頗有微同,黃詩中提
到的《杜鵑行》就是一例。黃庭堅不但對杜甫批評皇帝表示認可,而且字里
行間也對宋徽宗隱含譏刺,這說明他並不認為杜甫是愚忠之人。
由此可見,宋人對杜甫進行道德審視時並沒有以「一飯未嘗忘君」為唯
一的視角,他們心目中的杜甫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偉大詩人,忠君意識當然是
這種人格的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則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對天下蒼生的
赤子之心。
那麼,為什麼是宋人首先對杜甫的人格意義予以高度的重視呢?今人往
往把這歸因於理學思想的影響。我們認為,作為時代思潮的理學思想,當它
逐步發展以至確立以後,當然是籠罩整個宋代的,宋人的文學思想也不能擺
脫這個氛圍。蘇拭的「一飯未嘗忘君」說不斷地被人複述就說明了這一點,
蘇轍、張戒、黃徹等人的揚社抑李觀點更反映著理學思想的迂腐性①但是我們
也應注意到,宋代文學界的情況是十分複雜的,理學家的文學觀念其實並沒
有占據統治地位。理學家對於文學採取極端輕視乃至敵視的態度,在他們看
一姓,所以當君主荒淫無道時,杜甫就毫不留情地予以譏諷、批判。應該指
出,宋人對此是有清楚的認識的。請看下面兩首詩:
杜甫畫像 王安石
吾觀少陵詩,為與元氣體。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浩蕩八極中,生物豈不
稠?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青衫老更斥,餓走半
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常願天子聖,大臣
各伊周。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飀。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
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
老杜浣花溪圖引 黃庭堅
拾遺流落錦官城,故人作尹眼為青。碧雞坊西結茅屋,百花潭水謬冠纓。故衣未補新衣
綻,空蟠胸中書萬卷。探道欲度羲黃前,論詩未覺國風遠。於戈峰嶸暗字縣,杜陵韋曲無
雞犬。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飄零不相見。此公樂易真可人,園翁溪友肯卜鄰。鄰家有酒
邀皆去,得意魚鳥來相親。浣花酒船散車騎,野牆無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
驢馱醉起。願聞解鞍脫兜鑾,老儒不用千戶侯。中原未得平安報,醉里眉攢萬國愁。生綃
鋪牆粉墨落,平生忠義今寂寞。兒呼不蘇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常使詩人拜畫圖,煎
膠續弦千古無!
這才是宋人眼中的完整的杜甫形象!是什麼使得王安石、黃庭堅在杜甫畫像
前感激流涕、頂禮膜拜呢?黃詩中指出是「平生忠義」,然而「忠義」的具
體內涵是「願聞解鞍脫兜鍪」、「醉里眉攢萬國愁」,也就是對國家、人民
命運的深切關懷。王詩中說得更為明確:是杜甫希望君明臣賢的愛國思想,
更是杜甫關心天下蒼生的赤子之心!無須置疑,王安石、黃庭堅當然也贊同
杜甫的忠君思想,然而忠君思想不僅不是他們敬愛杜甫的唯一原因,而且也
不是首要原因。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王、蘇、黃三人對杜甫是如
此的崇拜,他們從杜甫身上接受的影響如何呢?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以及對理
想的執著精神都與杜甫有相似之處(參看第四章第五節),這是兩人成為異
代知己的內在原因。如果說王安石受到杜甫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人格力量
的感召,而不是忠君思想。蘇拭雖然提出了「一飯未嘗忘君」的說法,但他
本人並不是一個愚忠的人,所以也沒有理由說他在這方面受到杜甫多深的影
響。相反,蘇軾在詩歌創作中對於黑暗現實敢笑敢罵的精神倒是與杜甫一脈
相承的。蘇拭晚年所作的《荔支嘆》,紀昀批曰:「貌不襲杜,而神似之。
出沒開合,純乎杜法。」(紀批《蘇文忠公詩集》卷三九)其實此詩的批判
精神受社甫影響更深,只要把「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顛坑仆
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幾句與杜詩《病橘》中「憶昔南海使,奔騰獻
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一段對比一下就可領悟。這種譏刺鋒鋩隱
隱指向最高統治者的詩篇,顯然不是在忠君思想的指導下寫成的。黃庭堅學
杜主要著眼於藝術,但是在思想傾向上也有一些蛛絲馬跡值得注意。崇寧三
年(1104),黃庭堅作《書摩崖碑後》,對玄、肅之際的史事極表感 慨:
「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事有至難天幸爾,上皇跼蹐還京師。
內問張後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南內淒涼幾苟活,高將軍去事尤危。臣
結春陵二三策,臣甫低頭社鵑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山
谷內集》卷二○)我們知道,杜甫對玄、肅之間的關係頗有微同,黃詩中提
到的《杜鵑行》就是一例。黃庭堅不但對杜甫批評皇帝表示認可,而且字里
行間也對宋徽宗隱含譏刺,這說明他並不認為杜甫是愚忠之人。
由此可見,宋人對杜甫進行道德審視時並沒有以「一飯未嘗忘君」為唯
一的視角,他們心目中的杜甫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偉大詩人,忠君意識當然是
這種人格的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則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對天下蒼生的
赤子之心。
那麼,為什麼是宋人首先對杜甫的人格意義予以高度的重視呢?今人往
往把這歸因於理學思想的影響。我們認為,作為時代思潮的理學思想,當它
逐步發展以至確立以後,當然是籠罩整個宋代的,宋人的文學思想也不能擺
脫這個氛圍。蘇拭的「一飯未嘗忘君」說不斷地被人複述就說明了這一點,
蘇轍、張戒、黃徹等人的揚社抑李觀點更反映著理學思想的迂腐性①但是我們
也應注意到,宋代文學界的情況是十分複雜的,理學家的文學觀念其實並沒
有占據統治地位。理學家對於文學採取極端輕視乃至敵視的態度,在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