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第一是對前代詩歌的語言藝術作有效的借鑑,即著名的「奪胎換骨、點
鐵成金」之說。黃庭堅說: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
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
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九)
又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記黃庭堅語云:
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
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後人對此大加詰難,譏為「剽竊之黠者」(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四○《詩
話》)。其實這並不是黃庭堅的發明,而是他對杜甫藝術經驗的總結。所謂
「無一字無來處」,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是杜甫作詩確能「陶冶萬物」,
確能「取古人之陳言」且「點鐵成金」,這在杜詩中有大量的例證,宋人詩
話、筆記中對此是津津樂道的,①這正是杜甫成為「集大成」的原因之一。「奪
胎換骨、點鐵成金」與「陳言務去」是如何借鑑前人語言藝術這個問題的兩
個方面,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因為前者正是推陳出新的
① 按:王士禛此詩乃指黃庭堅《大雅堂記》等論杜之文而言,不是說黃庭堅曾為杜詩作箋注。今傳之黃庭
堅《杜詩箋》乃後人偽作,程千帆師辨之已詳,見《杜詩偽書考》(載《古詩考索》)。
① 例如《王直方詩話》「杜用何遜句」條、《潛溪詩眼》「杜詩學沈佺期」條、《蔡寬夫詩話》「古今比
興語意相類」條、《潘子真詩話》「杜詩來歷」條、《野客叢書》卷七「損益前人詩語」條、卷一九「杜
詩合古意」條、《履齋示兒編》卷九「遞相祖述」條、「用古今句法「條、《能改齋漫錄》卷八「杜甫取
李陵詩」條,等等。
有效手段。儘管黃庭堅提出了「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說,劉熙載仍說:
「陳言務去,杜詩與韓文同,黃山谷、陳後山學杜在此。」(《藝概》卷二)
原因就在於此。請看宋人指出的兩個例子:
古人作詩,斷句輒旁入他意,最為警策,如老杜云:「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
倚山閣」是也。黃魯直作《水仙花》詩,亦用此體,云:「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
江橫。」(陳長方《步里客詼》卷下)②
杜子美《存歿絕句二首》云:「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玉局他年無限笑,
白楊今日幾人悲?」「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
驊騮。」每篇一存一歿,蓋席謙、曹霸存,畢、鄭歿也。黃魯直《荊江亭即事十首》,其
一云:「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乃用
此體,時少游歿而無己存也。(《洪邁《容齋續筆》卷二)
如此學杜,應該說是很成功的,因為這實屬方法論意義的借鑑,而不是一字
一句的模擬。①
第二是對晚期杜詩藝術境界的追求,即著名的「不煩繩削而自合」之說。
黃庭堅是最早對杜甫的晚期詩作出高度評價的人,他謫居黔州時曾想「盡刻
杜子美東西川及夔州詩」,作「大雅堂」以陳之(見《刻杜子美巴蜀詩序》,
《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六)。他讚揚杜甫壟州詩「不煩繩削而自合」、「平
淡而山高水深」、「以理為主,理安而辭順」,事實上是以宋詩的審美規範
為標準的(詳見第三章第五節)。換句話說,黃庭堅從杜甫夔州詩中發現了
宋詩審美理想的參照典範。所以黃庭堅對夔州詩不但極口讚譽,而且心摹手
追。首先,黃庭堅的七律多拗體,在黃詩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體就有一百
五十三首。施補華云:「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 .山谷學之,得
其奧峭。」(《峴傭說詩》)《王直方詩話》記載:「山谷謂洪龜父云:『甥
最愛老舅詩中何等篇?』龜父舉『蜂房各自開戶牖,蟻穴或夢封侯王』及『黃
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以為絕類工部。山谷云:『得之矣。』」
洪朋所舉兩聯的「絕類工部」之處即它們都是七律中的拗句。拗體使黃庭堅
的七律具有奇峭勁挺的獨特風格,例如:
題落星寺
落星開士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宴寢清香與世
隔,畫圖妙絕無人知。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一技。
其次,黃庭堅早年作詩追求新奇,晚年卻刻意追求杜甫晚期詩風華落盡的平
淡境界,寫出了許多質樸無華、毫無作意的好詩,如《跋子瞻和陶詩》、《書
摩崖碑後》等,即使是七律也不例外,如: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觴字韻
中年畏病不舉酒,孤負東來數百筋。喚客煎茶山店遠,看人獲稻午風涼。但知家裡俱無
鐵成金」之說。黃庭堅說: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
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
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九)
又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記黃庭堅語云:
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
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後人對此大加詰難,譏為「剽竊之黠者」(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四○《詩
話》)。其實這並不是黃庭堅的發明,而是他對杜甫藝術經驗的總結。所謂
「無一字無來處」,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是杜甫作詩確能「陶冶萬物」,
確能「取古人之陳言」且「點鐵成金」,這在杜詩中有大量的例證,宋人詩
話、筆記中對此是津津樂道的,①這正是杜甫成為「集大成」的原因之一。「奪
胎換骨、點鐵成金」與「陳言務去」是如何借鑑前人語言藝術這個問題的兩
個方面,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因為前者正是推陳出新的
① 按:王士禛此詩乃指黃庭堅《大雅堂記》等論杜之文而言,不是說黃庭堅曾為杜詩作箋注。今傳之黃庭
堅《杜詩箋》乃後人偽作,程千帆師辨之已詳,見《杜詩偽書考》(載《古詩考索》)。
① 例如《王直方詩話》「杜用何遜句」條、《潛溪詩眼》「杜詩學沈佺期」條、《蔡寬夫詩話》「古今比
興語意相類」條、《潘子真詩話》「杜詩來歷」條、《野客叢書》卷七「損益前人詩語」條、卷一九「杜
詩合古意」條、《履齋示兒編》卷九「遞相祖述」條、「用古今句法「條、《能改齋漫錄》卷八「杜甫取
李陵詩」條,等等。
有效手段。儘管黃庭堅提出了「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說,劉熙載仍說:
「陳言務去,杜詩與韓文同,黃山谷、陳後山學杜在此。」(《藝概》卷二)
原因就在於此。請看宋人指出的兩個例子:
古人作詩,斷句輒旁入他意,最為警策,如老杜云:「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
倚山閣」是也。黃魯直作《水仙花》詩,亦用此體,云:「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
江橫。」(陳長方《步里客詼》卷下)②
杜子美《存歿絕句二首》云:「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玉局他年無限笑,
白楊今日幾人悲?」「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
驊騮。」每篇一存一歿,蓋席謙、曹霸存,畢、鄭歿也。黃魯直《荊江亭即事十首》,其
一云:「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乃用
此體,時少游歿而無己存也。(《洪邁《容齋續筆》卷二)
如此學杜,應該說是很成功的,因為這實屬方法論意義的借鑑,而不是一字
一句的模擬。①
第二是對晚期杜詩藝術境界的追求,即著名的「不煩繩削而自合」之說。
黃庭堅是最早對杜甫的晚期詩作出高度評價的人,他謫居黔州時曾想「盡刻
杜子美東西川及夔州詩」,作「大雅堂」以陳之(見《刻杜子美巴蜀詩序》,
《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六)。他讚揚杜甫壟州詩「不煩繩削而自合」、「平
淡而山高水深」、「以理為主,理安而辭順」,事實上是以宋詩的審美規範
為標準的(詳見第三章第五節)。換句話說,黃庭堅從杜甫夔州詩中發現了
宋詩審美理想的參照典範。所以黃庭堅對夔州詩不但極口讚譽,而且心摹手
追。首先,黃庭堅的七律多拗體,在黃詩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體就有一百
五十三首。施補華云:「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 .山谷學之,得
其奧峭。」(《峴傭說詩》)《王直方詩話》記載:「山谷謂洪龜父云:『甥
最愛老舅詩中何等篇?』龜父舉『蜂房各自開戶牖,蟻穴或夢封侯王』及『黃
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以為絕類工部。山谷云:『得之矣。』」
洪朋所舉兩聯的「絕類工部」之處即它們都是七律中的拗句。拗體使黃庭堅
的七律具有奇峭勁挺的獨特風格,例如:
題落星寺
落星開士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宴寢清香與世
隔,畫圖妙絕無人知。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一技。
其次,黃庭堅早年作詩追求新奇,晚年卻刻意追求杜甫晚期詩風華落盡的平
淡境界,寫出了許多質樸無華、毫無作意的好詩,如《跋子瞻和陶詩》、《書
摩崖碑後》等,即使是七律也不例外,如: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觴字韻
中年畏病不舉酒,孤負東來數百筋。喚客煎茶山店遠,看人獲稻午風涼。但知家裡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