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奎律髓》卷二六)的著名論點。由此可見,正是江西詩派大張旗鼓的宣傳把

  宋代的學杜推向了高潮。

  那麼,宋人在創作實踐中究竟是怎樣學習杜詩藝術的呢?

  與唐人不同,宋人學社主要不是體現為風格的模仿,而是藝術經驗的借

  鑒。

  王安石對於杜詩藝術十分傾心,曾有「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見

  《陳輔之詩話》)之嘆,他在創作中也時時借鑑杜詩的語言藝術,《石林詩

  話》卷上載其模仿杜甫的五言詩句之事;《艇齋詩話》載其「《畫虎行》用

  老杜《畫鶻行》,奪胎換骨」;《遁齋閒覽》則記其集社甫詩句事,等等。

  我們認為王安石學杜最顯著的體現是絕句中運用對仗。絕句一般是不用對仗

  的,但杜甫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杜集中頗有對仗工穩的絕句,如《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絕句四首》之

  一:「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

  船。」王安石詩也有這樣的特點,王詩中不少以對仗精工而著稱的句子是出

  自絕句而不是律詩,如「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

  先生壁二首》之一,《臨川先生文集》卷二九);「含風鴨綠鱗鱗起,弄日

  鵝黃裊裊垂」(《南浦》,同上卷二七),而下面這首則通篇出之以工整的

  對仗:

  木末

  木末北山煙冉冉,草根南澗水伶冷。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

  絕句的工巧精美是王安石晚年詩風的特徵之一,究其原委,杜甫的影響是不

  可忽視的。

  蘇軾對社詩曾下功夫揣摹,嘉祐五年(1060),二十五歲的蘇軾作《荊

  州十首》,紀昀評曰:「此東坡摹杜之作,純是《秦州雜詩》。」(紀批《蘇

  文忠公詩集》卷二)熙寧四年(1071),蘇軾作《次韻張安道讀杜詩》,詩

  亦「句句似仕」(同上卷六)。直到元符二年(1099),五十八歲的蘇軾作

  《倦夜》一詩,仍是「通首俱得少陵神味」(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

  然而,就整體的創作傾向而言,蘇詩並未刻意摹仿杜詩風格,蘇軾對杜詩的

  借鑑多著眼於藝術手段。例如《石鼓歌》,汪師韓評曰:「瀾翻無竭,筆力

  馳驟,而章法乃極謹嚴,自是少陵嗣響。」(《蘇詩選評箋釋》卷一)又如

  《書韓干牧馬圖》,《唐宋詩醇》卷三五評曰:「馬詩有杜甫諸作,後人無

  從著筆矣。千載獨有拭詩數篇,能別出一奇於浣花之外,骨幹氣象,實相等

  埒。」《韓干馬十四匹》,紀昀批曰:「杜公《韋諷宅觀畫馬詩》獨創九馬

  分寫之格,此詩從彼處得法,更加變化耳。」(紀批《蘇文忠公詩集》卷一

  五)《荔支嘆》,紀昀批曰:「貌不襲杜,而神似之,出沒開合,純乎杜法。」

  (同上卷三九)《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許彥周詩話》曰:「畫山

  水詩,少陵數首後,無人可繼者。荊公《觀燕公山水》詩前六句差近之,東

  坡《煙江疊嶂圖》亦差近之。」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在這些詩中不但借鑑了

  杜甫的經驗,而且有所發展、變化,頗帶與杜甫一爭高低的意味。可見蘇軾

  學杜的目的不是模仿,而是要以借鑑為手段來實現超越。

  黃庭堅對杜詩藝術有更深入的研究,而且發表了很獨特的見解,他說:

  雖然,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為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

  《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後生輩求之,

  則得之深矣。使後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說而求之,則思過半矣。彼喜穿鑿者,棄其大旨,

  取其發興於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魚蟲,以為物物皆有所託,如世間商度隱語者,則子

  美之詩委地矣。(《大雅堂記》,《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七)

  所謂「無意為文」,也就是「詩文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王

  直方詩話》記黃庭堅語)的意思,這是對杜甫創作思想與杜詩審美價值的深

  刻體會(參看第五章第五節),也是對當時已露端倪的對杜詩進行穿鑿附會

  的不良傾向的針砭。後人對黃庭堅的這種看法深為讚賞,元好問說「先東岩

  君有言: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 .山谷之不注杜詩,試取《大雅堂記》讀之,

  則知此公注杜詩已竟。」(《杜詩學引》,《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六)王士

  滇也認為黃庭堅對杜甫的理解之深刻透闢可與向秀、郭象之注《莊子》相媲

  美:「杜家箋傳太紛拏,虞趙諸賢盡守株。苦為南華求向郭,前惟山谷後錢

  盧。」(戲效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六首》之五,《漁洋詩集》卷一四)①

  黃庭堅對杜詩在謀篇、布局、造句、用典、鍊字等方面的藝術經驗都曾

  加以細心的揣摹,而他學杜最突出的表現則在下面兩個方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