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宋人討論杜詩藝術的大量言論以及受到杜詩藝術影響的大量詩作足以證明這

  一點。

  其次,北宋中葉開始的尊杜傾向並不是少數詩壇巨子的個人選擇,而是

  整個詩壇的共識。熙寧四年(1071),張方平作《讀杜工部詩》云:「文物

  皇唐盛,詩家老杜豪,雅音還正始,感興出離騷。」(《樂全集》卷二)元

  豐五年(1082),宋誼作《杜工部詩序》云:「唐之時以詩鳴者最多,而杜

  子美迥然特異。」(《草堂詩箋?傳序碑銘》)與他們同時的張伯玉作《讀

  子美集》云:「寂寞風騷主,先生第一才。」(《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引)

  ① 王安石編《四家詩》,其次序為杜甫、歐陽修、韓愈、李白。這樣的編排是否寓有褒貶之意?王鞏《聞

  見近錄》引安石語稱「初無高下」,而惠洪《冷齋夜話》卷五卻引安石語斥李白「其識污下」云云,當為

  傳聞異辭。我們認為對此不宜隨便揣測,但《遁齋閒覽》所載王安石尊杜之語是可信的,因為這與王安石

  的其他言論相符合。

  畢仲游則曰:「唐人以詩名家者甚眾,而皆在杜甫下。」(《陳子思傳》,

  《西台集》卷六)這些言論都與王安石、蘇軾等人的觀點如出一轍。

  杜甫既然被整個詩壇奉為典範,討論社詩也就蔚然成風。從最早的詩話

  《六一詩話》開始,宋代詩話中沒有哪一部不曾討論過杜詩,而這些言論又

  多半是關於杜詩藝術的,僅被胡仔收入《苕溪漁隱叢話》的就達十三卷之多。

  請看下面這些趣聞:

  予(按:蔡居厚自稱)為進士時,嘗舍於汴中逆旅,數同行亦論杜詩。旁有一押糧

  運使臣,或顧之曰:「嘗亦觀乎?」曰:「平生好觀,然多不解。」因舉「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相問曰:「既言『無敵』,安得卻似鮑照、瘐信?」時座中雖笑之,然亦不

  能速對,則似亦不可忽也。(《蔡寬夫詩話》)①

  吳門下(按:指吳居厚)喜論杜子美詩,每對客,未嘗不言。紹聖間,為戶部尚書,

  葉濤致遠為中書舍人。待漏院每從官晨集,多未厭於睡,往往即坐倚壁假寐,不復交談。

  惟吳至則強與論杜詩不已,人以為苦,致遠輒遷坐門外檐次。一日,忽大雨飄灑,同列呼

  之不至,問其故,曰:「白老杜詩。」梁中書子美亦喜言杜詩,余為中書舍人時,梁正在

  本省。每同列相與白事,坐未定,即首誦杜詩,評議鋒出,語不得問,往往迫上馬不及白

  而退。(《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

  乾道間,林謙之為司業,與正字彭仲舉游天竺,小飲論詩。談到少陵妙處,仲舉微醉,

  忽大呼曰:「杜少陵可殺!」有俗子在鄰壁,聞之,遍告人曰:「有一怪事:林司業與彭

  正字在天竺謀殺人。」或問所謀殺者為誰?曰:「杜少陵也,不知是何處人?」聞者絕倒,

  喧傳給紳間。(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四)

  宋人喜愛杜詩、討論杜詩藝術的普遍、深入、持久,於此可見一斑。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江西派詩人舉起了以杜甫為詩家宗祖的大旗。黃

  庭堅不但大力提倡學杜,具體指出學杜應從何入手(詳見下文),而且鼓勵

  他周圍的青年詩人學杜,例如他讚揚陳師道說:「其作詩淵源,得老杜句法。」

  (《答王子飛書》,《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九)又讚揚高荷說:「高子勉

  作詩,以杜子美為標準。」(《跋高子勉詩》,同上卷二六)陳師道既論述

  了學杜的可行性(見上),又指出學杜應循序漸進:「學者先黃後韓,不由

  黃、韓而為老杜,則失之拙易矣。」(《後山詩話》)呂本中不但主張「學

  詩須熟看老杜、蘇、黃,亦先見體式,然後編考他詩,自然工夫度越過人」

  (《童蒙詩訓》「文字體式」條),而且要求學習杜甫的求新精神:「老杜

  詩云:『詩清立意新』,最是作詩用力處,蓋不可循習陳言,只規摹舊作也。」

  (同上「作詩不應只規摹古人」條)曾幾則把杜甫、黃庭堅視為詩學的遠祖

  近宗:「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燈傳,」(《東軒小室即事五首》之四,《茶

  山集》卷二)「老社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李商叟秀才求齋名子

  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之二,同上卷七)趙蕃也持同樣的觀點:「詩家初

  祖杜少陵,涪翁再續江西燈。」(《書紫微集》,《章泉稿》卷一)到了宋

  ① 按:杜詩《春日憶李白》云:「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胡仔針對此條

  云:「庾不能俊逸,鮑不能清新,白能兼之,此無敵也。武弁何足以知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

  二二)我們認為杜詩意謂李白於今日詩壇為「無敵」,然於古人中則似庾、鮑,兩層意思並不矛盾,胡仔

  的看法似不符詩意。

  末的方回就提出了「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後山、簡齋為一祖三宗」(《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