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戴維令人震驚的被扣即刻在全世界引發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認為這是一次意圖險惡的恐嚇行為。路透社的一篇報導顯示英國政府的意圖的確如此:“一位美國安全官員告訴路透社,此次……對米蘭達的扣押和質詢是為了向包括《衛報》在內的斯諾登材料接受者傳遞這樣的信息,即英國政府為切斷信息泄露的渠道可以說是動了真格的。”

  然而,當著聚集在里約熱內盧機場等待戴維歸來的眾多記者的面,我表示儘管英國採取這樣仗勢欺人的策略,我也不會停止我的報導。如果此事說對我起到了何許作用的話,那就是讓我更加勇往直前。英國政府已經將其對權力的濫用發揮到了極致,在我看來,最妥善的反擊就是繼續施壓,要求實現更大的透明度和問責制。這才是新聞工作的最主要職能。當問及我怎樣看待此次意外時,我回答說,我認為英國政府會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這令他們強權鎮壓和濫用職權的嘴臉暴露無遺。

  一位路透社的記者誤讀並曲解了我的觀點,因為我是用葡萄牙語給出的評論,他理解成了我要對戴維的遭遇進行反擊,並要把原本準備暫不發表的與英國有關的秘密文件都公之於世。這篇通信稿迅速以訛傳訛,傳遍了全世界。

  在接下來的兩天中,媒體憤憤然地報導稱,我發誓會採取“報復性報導”。這又是荒誕不經的誤傳:我原本是指英國這種濫用職權的行為會讓我更加堅定地繼續我的工作。可正如我屢見不鮮的那樣,無論你怎麼辯解稱自己的言論被斷章取義,也絲毫無法阻止媒體的肆意傳播。

  無論是否誤報,我的言論所引起的反響都是在昭告天下:多年來英美政府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用威脅或更糟糕的手段應對任何挑戰。英國政府最近還在迫使《衛報》銷毀電腦,並以《反恐法》為由扣押我的夥伴。揭秘告發者遭到指控,記者被以牢獄之災相威脅。可是即便眼見如此大舉冒犯,政府的衛道士和辯護者仍要義憤填膺地做出表率:我的天!他居然要進行報復!只有對官方的恐嚇表現出馴服恭順才是盡職盡責;若膽敢反抗則是與政府對著幹,必須使其背上罵名。

  當戴維和我終於躲開鏡頭的追蹤時,我們才可以進行交談。他告訴我在那整整9小時內他表現出了怎樣的大膽對抗,不過他也承認自己的確感到了恐懼。

  他顯然是被盯上了:他所乘坐的航班旅客被要求向飛機外等候的特工出示護照。當他們看到他的證件時,立刻就以“反恐法”為由對他實施扣押,而且據戴維講,“自始至終都在對他進行威脅”,稱如果“不全力配合”就把他送入大牢。他們拿走了他所有的電子設備,包括存有個人照片、聯繫方式和聊天記錄的手機,迫使他交出手機密碼,否則就予以逮捕,戴維表示“我覺得他們在肆意侵犯我的整個生活,仿佛我已然一絲不掛”。

  他不斷回顧在過去10年間,英美政府打著反恐的旗號所乾的勾當。他講道,“他們不經指控或在沒有律師出面的情況下,就實施綁架、關押,將人們關入古巴關塔那摩監獄(Guantanamo),取其性命。確實沒有比被這兩國政府給你扣上‘恐怖分子’的帽子更為可怕的事情了,”他這樣對我講,這類事情不會在大多數英美兩國公民身上發生,“你完全了解他們可以對你做出任何事來。”

  對戴維遭到扣押的爭論持續了數周之久,一連幾天都是巴西媒體關注的重點,巴西民眾也都一致表現出義憤填膺。英國政界人士也在呼籲對《反恐法》進行改革。當然令人愉悅的是,人們意識到了英國濫用權力的事實真相。可與此同時,該項法律多年來一直都是件醜聞,但因為它大多是針對穆斯林,所以很少有人對此真正在意。英國政府不該將把這麼一個高調的西方白人記者的搭檔予以扣押,從而引發世人對政府權力濫用的關注,可它卻當真如此行事了。

  後來才得知,英國政府和華盛頓方面在扣押戴維之前有過溝通,這絲毫不足為奇。在新聞發布會上,當白宮發言人被問及此事時是這樣作答的:“事先有過警示……因此我們掌握些許跡象表明此事可能會有發生。”白宮方面拒絕對此扣押行動進行譴責,並承認自己並未採取任何措施予以阻止,甚至都未就此表示不贊同。

  大部分記者同人都理解這一步的危險性有多大。“新聞報導不是恐怖主義”,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的女主播瑞秋·麥道(Rachel Maddow)在她的節目中大聲疾呼,一語中的。但並非人人都持此觀點。《紐約客》的傑弗里·圖賓在電視黃金時段為英國政府高唱讚歌,把戴維的行為等同於“偷運毒品過境”。圖賓還補充道,戴維應該為自己未被逮捕並遭到指控而感恩戴德。

  這一妖言看似還真有幾分道理,因為英國政府正式宣布要對戴維所攜帶的文件進行刑事調查。(戴維本人已經對英國當局提起上訴,認定對他予以扣押屬於非法行徑,因為扣押他的法律依據對他完全不適用:《反恐法》的宗旨是針對實施恐怖主義行為的人進行調查。)當局居然會如此膽大妄為,將著名記者有關公眾利益的重要報導與非法販運毒品相提並論,不過這也的確是他們幹得出來的事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