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波方平,一波繼起。玉壁之戰次年,東西魏主力在河南邙山再燃戰火。這場戰役的直接導火線,是東魏的虎牢守將、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向西魏獻城,間接導火線,則與高歡那位好色的世子高澄脫不開干係。

  高仲密本名高慎,是高乾的弟弟,高敖曹的哥哥,與高敖曹一樣以字行世。平心而論,高歡對高家兄弟是不錯的(或許借刀殺掉高乾讓他多少有些愧疚吧),東魏的漢人將領得到的待遇,無出其右。(高歡的血緣是漢人,卻已完全鮮卑化,又娶了婁昭君這位純粹的鮮卑女子為妻,潛意識裡認為鮮卑高尚而漢人卑賤。關東漢人與鮮卑人數量相仿,作為統治者,他得調和兩方關係。他跟鮮卑人說:“漢人是你們的奴婢,男人耕地,女人織衣,供你們吃穿,讓你們溫飽,你們為何欺負他們呢?”又跟漢人說:“鮮卑人是你們的傭客,得了你們的衣食,為你們打仗,使你們安寧,你們為何憎恨他們呢?”這樣的勸誡短期內確實有緩解矛盾的效果,可人為劃定等級貴賤,造成了民族之間的長期對立,到了高歡的子孫輩時,各種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高仲密本來沒有任何叛變的動機,之所以走上“投敵”之路,得感謝高澄同學的“特別關照”。

  經歷了相府風波的高澄雖然有所收斂,但到處留情的惡習並未更改。高仲密在晉陽任御史中尉時,一個偶然的場合,高澄見到他的妻子李氏,驚為天人,便上前挑逗。李氏不從,竟被高澄扯破了衣裳,李氏脫身回家哭訴,弄得高仲密寢食難安。

  高仲密與高澄此前已有積怨。高仲密的前妻是吏部郎崔暹的妹妹,高仲密休棄了崔氏,改娶李氏為妻,與崔暹由親家變成了仇家。崔暹呢,正好是高澄身邊的紅人,《麟趾格》的制定,就有他的功勞。高仲密在選任御史的問題上與高澄多次發生衝突,懷疑是崔暹在背後構陷,一直提心弔膽地防著高澄。現在高澄看上了李氏,高仲密半是氣憤,半是害怕。高歡派他出鎮虎牢,他便暗暗有了外逃之心。高歡有所察覺,下令由虎牢鎮城奚壽興負責軍事,高仲密只管民務。高仲密別無選擇,索性殺了奚壽興,連人帶城投降西魏。

  虎牢在洛陽以東,扼守著北上山西與河北的兩條要道,進可攻,退可守,是兵家必爭之地。河橋邙山之戰,侯景就是從虎牢發起反擊,一舉扭轉東魏的被動局面。宇文泰意外收到如此厚禮,自是難以掩飾興奮之情,他親率大軍,命李遠為前驅,到洛陽接應高仲密,又派于謹攻下柏谷(今河南偃師東南),進圍黃河岸邊的河橋南城。

  這一系列行動,發生在大統九年(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的二月中到三月初。宇文泰發兵的地點,是在關中的華州,從收到高仲密的降書到抵達河橋,至少用了二十天。這足以讓高歡在晉陽從容調集十萬大軍,趕到黃河北岸。

  根據戰後傷亡情況判斷,宇文泰全軍的數量,與高歡相當,或是稍稍處於劣勢。宇文泰的戰略目的是接收虎牢,打通潼關-弘農-洛陽-虎牢的河南一線,然後才是與河北的高歡抗衡的問題。為阻止高歡迅速進兵,他退到西面的瀍水,從黃河上游順流放下點火的船隻,要燒毀河橋。高歡也有對策,部將斛律金派人在河裡排起一百多艘小艇,艇上裝載鐵鏈,火船一旦靠近,就用鐵鏈鎖住,鐵釘釘死,拖到岸邊。河橋得以無恙,高歡大軍順利渡過黃河,來到了五年前兩軍交戰的場所——邙山。

  五年裡,高歡的戰術思想顯然又有了提高,沙苑冒進的那位高歡已不見了蹤影。他絲毫不著急追擊宇文泰,而是在邙山前布下陣勢,一連好幾天,沒有動靜。兩軍隔邙山相持,時間似乎停止了流逝。

  這次沉不住氣的是宇文泰,大軍出動,一月有餘,不可無功而返。他把輜重留在瀍水邊,命軍士二更造飯,三更起兵,從西麓登上邙山(邙山的走勢,大致是西北-東南),準備乘夜偷襲東魏大營。

  當晚高歡沒有睡死,西魏軍的一舉一動盡在他的監控之下。探馬來報:“敵軍距此四十里地,剛吃飽了乾糧趕來。”

  高歡輕描淡寫地回道:“自應渴死,我軍只等去砍腦袋便是。”立即下令嚴陣以待,防範西魏軍偷襲。

  高歡看似是在發豪言,說大話,甚至有取笑之意,實則見地很深。一般人對於飽餐行軍的敵人,多少會有所懼怕,而高歡的一句玩笑話卻正好點中西魏軍的死結:疲渴之後,必成羸軍。乾糧吃得越多,回頭就會越渴,這是生理上的必然反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高歡能夠考慮到這一層面,可以說是把戰術擺在藝術的高度上演繹了。

  宇文泰的偷襲戰術失敗,天一亮,兩軍相遇,東魏大將彭樂以右翼的數千騎兵隊,橫向衝擊西魏陣勢的北部,西魏軍果然是又渴又累,稀里嘩啦就垮了。

  彭樂縱馬闖入敵營,有人向高歡報告:“彭樂叛變了!”高歡大怒。忽見西北方塵土飛揚,彭樂派人告捷,俘虜大群西魏宗室、將領。高歡轉怒為喜,命眾將乘勝跟進。此役大敗西魏,光斬首就達三萬多級。

  宇文泰單騎逃跑,彭樂窮追不捨。眼看馬頭咬馬尾,有趣的場面出現了,宇文泰忽然在馬上轉過身,對彭樂說:“這不是彭樂麼?傻呀你!今天沒了我,明天豈能有你?還不快快回營,收金銀財寶去?”彭樂一聽這話有理,養寇自重呀,真箇乖乖回馬去收集宇文泰丟下的戰利品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