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毫無疑問,小萬曆的血管里肯定也流淌著他姥爺李偉的血液,所以大概也自然繼承了這種投機與貪財的性格。

  尤其是貪財這一點,在整個大明王朝里,萬曆帝的貪財可以說是無與倫比。他後來貪到都不放心讓戶部,也就是讓財政和稅務部門去收全國的稅收,而要自個兒親自派出太監去全國各地收稅。這看起來是太監跟戶部搶銀子,實際上是小萬曆自個兒跟自個兒搶銀子,因為江山都是他的,戶部也是為他收稅啊,所以這孩子搶錢大概都搶瘋了!

  一是權,二是錢,這兩樣看來是小萬曆從遺傳基因里就帶來的巨大誘惑。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這兩樣都被強有力的壓制了,而張居正本人就是那種強大的壓制力量的象徵。

  所以等到張居正一死,小萬曆弄權與貪財的潛能就被完全釋放了。而在這個釋放的過程中,作為原來壓制力量象徵的張居正,自然首當其衝,成為小萬曆重塑自我、拋棄過去的第一道關口。

  當然,也不能張老師剛死就翻臉。

  小萬曆畢竟受張居正教育多年,循序漸進的方法還是懂的。

  他先找馮保開刀,反正舉朝上下,士大夫們沒一個會覺得馮保這個太監會是一個什麼好人。

  況且,你不總喜歡打我的小報告嗎?以前張老師罩著你,現在罩著你的人沒了,看你小樣兒,我還不信收拾不了你了!

  果然,張居正一死,就有人開始彈劾馮保。

  小萬曆一開始還不敢怎麼動馮保,畢竟馮保看著他看了十幾年,他還是有點心有餘悸的。結果等到有太監在小萬曆面前說馮保家財萬貫、富可敵國,甚至比皇上您還富有的時候,小萬曆不再擔心、不再害怕了,下令徹查馮保的案子。

  結果一抄家,從馮保那兒抄出金銀一百多萬兩,而珠寶玉器更是不計其數。小萬曆這個高興啊,他算是領略到抄家帶來的樂趣了。

  因為他從馮保那兒意外地抄到了這麼多錢,所以他倒也不太恨馮保了,最後也沒殺了他,只讓他到南京去閒住。

  馮保直到臨走的時候,李太后還不知道這個貼身太監出了什麼事兒。她來質問自己這個已經長大的兒子,但這個長大了的小萬曆再也不是當年跪在她面前求饒的那個小萬曆了。小萬曆很隨意地搪塞他媽說:“噢,沒什麼,馮保這老奴受了張居正的盅惑,犯了點錯,我過不久自然會把他召回來的,您老就放心吧!”

  你看,他跟他媽說話的語氣也從謹小慎微變得有恃無恐了。

  李太后這時候早已經沒有垂簾聽政、控制兒子的能力了,而能幫她鉗制兒子的張居正也已去世,所以她拿這個兒子再也沒辦法了。所以她打這以後,對於國事一律不再過問,甚至張居正被兒子反攻清算她也不管,因為她聰明的李太后知道,她再也管不了這個兒子了。

  要知道,小萬曆說這話的時候,張居正還沒被反攻清算呢,張居正在國家行政層面那還是已故的太師和首輔,還是萬曆新政的總導演與總策劃,還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功臣,而小萬曆已經能很隨意地說出馮保是受了張居正的盅惑,可見他已經不需要再掩飾他在心底對張居正的厭惡與仇視了。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場上的奴才最擅長的就是揣摩主子的心思。小萬曆既然有這個心思,立馬就有人投其所好,在馮保案後不久,就把攻擊的矛頭指向了屍骨未寒的張居正。

  導致小萬曆下決心清算張居正的導火索主要是遼王府舊案。

  先是有人投小萬曆所好誣陷張居正弄權、貪污,但都是空說,也拿不出什麼證據來,所以小萬曆也不敢真的下手,畢竟張居正為國家的貢獻擺在那兒,你也不能空口說白話。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小萬曆要對張居正來個莫須有,看來他還沒這膽量。

  但“莫須有”只是誣陷中最無恥的境界,它是要誣陷你卻不需要任何證據。它往下還有多種境界呢,弄點證據有什麼難的呢?法庭上的偽證我們還見得少嘛,更何況“朝廷”遠比“法庭”要黑暗得多!所以很快,有關張居正弄權、貪污的證據就出現了,這就是張居正陷害遼王並侵占遼王府財產案。

  在某些神秘人士的唆使下,張居正那位小時候的玩伴遼王朱憲火節的遺孀王氏不知從哪裡蹦了出來告御狀。

  說張居正因為遼王朱憲火節誤殺了張居正的爺爺,張居正就一直圖謀陷害、報復遼王。所以後來所謂遼王生活腐化且準備謀反一案全是張居正一手捏造的,遼王因此被終生禁閉並最終悽慘死去全是張居正陷害所致。

  另外,還說張居正在遼王死後,就霸占了荊州當地的遼王府作為自己的府弟,因此,遼王府當初的無數珍寶,都被張居正占為了私有,用御狀上的原話說,叫“金寶萬計,盡入張府”。

  我估計小萬曆讀到這句“金寶萬計,盡入張府”的時候,眼睛大概開始發光了,那種從他姥爺李偉那遺傳下來的貪財基因大概也開始發光了,剛剛因為抄了馮保的家而嘗到了甜頭的小萬曆就象一條貪吃蛇,只要能吃到錢,管他這個人當初是自己的先生還是老師!

  再加上張居正誣陷的還是遼王,還是我們朱家的親戚,這還得了!從他爺爺嘉靖那兒繼承下來的護短、偏執的基因大概也同時發光了,尤其是當小萬曆意識到這麼多年來,本來應該在他手裡的最高權力都在張居正手裡的時候,這種報復的欲望就更強烈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