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不久,和珅就把設計好的圖樣呈進到北京,請乾隆御覽,乾隆大悅,命加緊督造。廟按原有名稱稱為“須彌福壽之廟”。在普陀東乘三廟東側建造,計劃共占地三萬七千九百平方米。整個建築建造在山麓之上,寺院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前部建有碑亭,後部建琉璃萬壽塔,依循山勢,逐次升高,廟的前部建築由五孔石橋、石獅子、山門、碑亭、琉璃牌坊組成。周圍建有圍牆環繞,左右建有東西掖門,上面按照中式宮城的格局建有樓台。整座廟坐北面南,正中的大紅台與東紅台、吉祥法喜殿相毗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給人一種輝煌莊嚴之感。
為了支持這一建築儘早完工,乾隆告訴和珅,一切財力、人力悉聽他調用。不到一年,“須彌福壽之廟”建成開光,和珅因督造有功而獲得封賞。
通過這件事,和珅展示出了他出色的語言天賦和處理對外事務的能力,被乾隆任命為理藩院尚書,管理蒙、疆、藏事務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理藩院首長尚書歷來由滿族王公擔任,實際地位高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首長。和珅擔當此職後,多次幫助乾隆帝處理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問題,深受乾隆器重。
智慧的“外交家。”
乾隆時期是世界大發展的時期,世界各國之間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繫,一個國家的進展再也不可能脫離世界獨立發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
乾隆時期,各國經濟交往增多,各國的使節也紛紛進駐京城,希望同大清建立良好的關係。和珅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任理藩院尚書,總理清政府的外交事宜。他曾先後接待過朝鮮、英國、安南、邏羅、緬甸、琉球和南掌等國的使臣,尤其是乾隆時清政府同英國之間的外交事務,幾乎是交由和珅全權處理的,他憑藉機智與語言天賦,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並給各國使者傳達乾隆帝的諭旨。
另外,早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他陪同乾隆帝到東北拜謁祖陵時,就以吏部侍郎的身份與朝鮮使臣李澈接觸過。李澈還做了相關記載:“皇帝乘馬執鞭過臣等所坐處,間不過五六步,顧謂侍臣曰:‘彼是朝鮮使臣乎?’有一衣黃者對曰:‘然矣’。衣黃者聞是吏部侍郎和珅雲。皇帝遽曰:‘通官前來’。則衣黃侍臣謂通官曰:‘使臣何為起對?’皇帝笑曰:‘朝鮮禮法’,例如此矣。”
每年元宵節前後,皇帝都要請各國使臣到圓明園山高水長閣前觀看煙火、戲劇,並賜饌款待,和珅常常到使臣們坐處,“久立,視所食多少。又問臣等科名品級,故臣等謝以不安之意,即答以此是皇命,非私自來觀雲”。
嘉慶三年(1798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帝又在圓明園宴請各國使臣。宴後,和珅奉太上皇之命,傳達太上皇、皇上對各國國王的問候,並接受使臣的行禮。而且還代表皇帝、太上皇“各賜酪茶一巡,果盒餅肉之饋”。總之,一切對外事務多半由和珅負責,他總能安排得非常周到細緻,給外國使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他一直就在擔任外交部長這一角色。
此後,和珅與朝鮮使者接觸頻繁,以至於在朝鮮使者的多種記述中經常可以看到和珅的名字,這些也成了了解和珅的歷史資料。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政府正式派出以喬治·馬嘎爾尼勳爵為正使、喬治·斯當東為副使的使團訪華,他們由英吉利海峽的樸茨茅斯港出發,分乘軍艦“獅子號”和“印度斯坦號”前往中國,這在中英歷史上是非常有影響的一件事。當時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同中國建立貿易通商關係。以此打開中國的經濟大門,為他們日益增長的生產力開拓新的巨大的市場。
因為清政府一直以來實行的是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1年),朝廷就下令關閉了寧波、漳州等幾處通商口岸,只留下廣州一處與外國通商,極大地限制了中外之間的商品貿易,英國的產品遲遲不能大面積進入中國市場,所以英國政府希望能通過這一次大規模的出使與中國建立外交和貿易關係,打開新局面。
馬嘎爾尼一行在天津大沽登陸後,受到了清政府的熱情接待。和珅身為理藩院尚書全權負責接待事務。中英雙方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中方要求英國使臣按照中方的禮儀對乾隆行跪拜大禮。而馬嘎爾尼則認為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國前來的使臣,不同意行這麼重的禮節。清朝政府多位官員都沒有談成功,和珅只好親自出面。
英國使臣同和珅有過一定的接觸後,就感到這個官員與其他人不同,所以態度也有所緩和。最後雙方同意採取折中的方式,在農曆八月初十日乾隆萬壽節慶典之前,先舉行非正式會見,這時,英國公使可以按照英國禮節,行單膝跪拜禮;到了乾隆萬壽節慶典之際,則必須行三拜九叩之禮。
和珅還專門制定了一份詳細縝密的禮儀程序表呈遞給乾隆御覽。內容如下:
“臣和珅謹奏:竊照英吉利國貢使到時,是日寅刻,麗正門內陳設鹵薄等大駕,王公、大臣、九卿等俱穿蟒袍褂齊集占其應行入座之王公大臣等,各帶本人座褥至澹泊敬誠殿鋪設畢,仍退出,卯初,請皇帝御龍袍褂升寶座,御前大臣、蒙古額附、侍衛仍照例在殿內內翼侍立,乾清門行走、蒙古王公、侍衛亦照例在殿外分兩翼,侍內大臣帶領豹,尾槍長靶刀,侍衛亦分兩班站立,某隨從三五大臣、九卿、講官照例於院內站班,臣和珅同禮部堂宮率欽天監副素德超,帶領英吉利國正甬使等恭逢表文,由避暑山莊宮門右邊門進呈殿前階下,向上跪捧恭遞占御前大臣福長安恭接,轉呈御覽,臣等即令該貢使此向上行三跪九叩頭號禮,畢。其應入座五三公大臣以次入座,帶領該貢使於西邊二排三米,領其叩頭入座,俟令侍衛照例賜茶,畢。各於本座站立,恭候皇上出殿、升輿。臣等將該貢使領出,於清間閣外邊伺候,所有初次應行例嘗該國王及貢使各物,預先設於清音閣前院內,候皇上傳旨畢,臣等帶領貢使,再行瞻覲。頒嘗後,令其向上行謝恩禮畢,再令隨班入座,謹奏。”
為了支持這一建築儘早完工,乾隆告訴和珅,一切財力、人力悉聽他調用。不到一年,“須彌福壽之廟”建成開光,和珅因督造有功而獲得封賞。
通過這件事,和珅展示出了他出色的語言天賦和處理對外事務的能力,被乾隆任命為理藩院尚書,管理蒙、疆、藏事務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理藩院首長尚書歷來由滿族王公擔任,實際地位高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首長。和珅擔當此職後,多次幫助乾隆帝處理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問題,深受乾隆器重。
智慧的“外交家。”
乾隆時期是世界大發展的時期,世界各國之間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繫,一個國家的進展再也不可能脫離世界獨立發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
乾隆時期,各國經濟交往增多,各國的使節也紛紛進駐京城,希望同大清建立良好的關係。和珅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任理藩院尚書,總理清政府的外交事宜。他曾先後接待過朝鮮、英國、安南、邏羅、緬甸、琉球和南掌等國的使臣,尤其是乾隆時清政府同英國之間的外交事務,幾乎是交由和珅全權處理的,他憑藉機智與語言天賦,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並給各國使者傳達乾隆帝的諭旨。
另外,早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他陪同乾隆帝到東北拜謁祖陵時,就以吏部侍郎的身份與朝鮮使臣李澈接觸過。李澈還做了相關記載:“皇帝乘馬執鞭過臣等所坐處,間不過五六步,顧謂侍臣曰:‘彼是朝鮮使臣乎?’有一衣黃者對曰:‘然矣’。衣黃者聞是吏部侍郎和珅雲。皇帝遽曰:‘通官前來’。則衣黃侍臣謂通官曰:‘使臣何為起對?’皇帝笑曰:‘朝鮮禮法’,例如此矣。”
每年元宵節前後,皇帝都要請各國使臣到圓明園山高水長閣前觀看煙火、戲劇,並賜饌款待,和珅常常到使臣們坐處,“久立,視所食多少。又問臣等科名品級,故臣等謝以不安之意,即答以此是皇命,非私自來觀雲”。
嘉慶三年(1798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帝又在圓明園宴請各國使臣。宴後,和珅奉太上皇之命,傳達太上皇、皇上對各國國王的問候,並接受使臣的行禮。而且還代表皇帝、太上皇“各賜酪茶一巡,果盒餅肉之饋”。總之,一切對外事務多半由和珅負責,他總能安排得非常周到細緻,給外國使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他一直就在擔任外交部長這一角色。
此後,和珅與朝鮮使者接觸頻繁,以至於在朝鮮使者的多種記述中經常可以看到和珅的名字,這些也成了了解和珅的歷史資料。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政府正式派出以喬治·馬嘎爾尼勳爵為正使、喬治·斯當東為副使的使團訪華,他們由英吉利海峽的樸茨茅斯港出發,分乘軍艦“獅子號”和“印度斯坦號”前往中國,這在中英歷史上是非常有影響的一件事。當時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同中國建立貿易通商關係。以此打開中國的經濟大門,為他們日益增長的生產力開拓新的巨大的市場。
因為清政府一直以來實行的是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1年),朝廷就下令關閉了寧波、漳州等幾處通商口岸,只留下廣州一處與外國通商,極大地限制了中外之間的商品貿易,英國的產品遲遲不能大面積進入中國市場,所以英國政府希望能通過這一次大規模的出使與中國建立外交和貿易關係,打開新局面。
馬嘎爾尼一行在天津大沽登陸後,受到了清政府的熱情接待。和珅身為理藩院尚書全權負責接待事務。中英雙方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中方要求英國使臣按照中方的禮儀對乾隆行跪拜大禮。而馬嘎爾尼則認為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國前來的使臣,不同意行這麼重的禮節。清朝政府多位官員都沒有談成功,和珅只好親自出面。
英國使臣同和珅有過一定的接觸後,就感到這個官員與其他人不同,所以態度也有所緩和。最後雙方同意採取折中的方式,在農曆八月初十日乾隆萬壽節慶典之前,先舉行非正式會見,這時,英國公使可以按照英國禮節,行單膝跪拜禮;到了乾隆萬壽節慶典之際,則必須行三拜九叩之禮。
和珅還專門制定了一份詳細縝密的禮儀程序表呈遞給乾隆御覽。內容如下:
“臣和珅謹奏:竊照英吉利國貢使到時,是日寅刻,麗正門內陳設鹵薄等大駕,王公、大臣、九卿等俱穿蟒袍褂齊集占其應行入座之王公大臣等,各帶本人座褥至澹泊敬誠殿鋪設畢,仍退出,卯初,請皇帝御龍袍褂升寶座,御前大臣、蒙古額附、侍衛仍照例在殿內內翼侍立,乾清門行走、蒙古王公、侍衛亦照例在殿外分兩翼,侍內大臣帶領豹,尾槍長靶刀,侍衛亦分兩班站立,某隨從三五大臣、九卿、講官照例於院內站班,臣和珅同禮部堂宮率欽天監副素德超,帶領英吉利國正甬使等恭逢表文,由避暑山莊宮門右邊門進呈殿前階下,向上跪捧恭遞占御前大臣福長安恭接,轉呈御覽,臣等即令該貢使此向上行三跪九叩頭號禮,畢。其應入座五三公大臣以次入座,帶領該貢使於西邊二排三米,領其叩頭入座,俟令侍衛照例賜茶,畢。各於本座站立,恭候皇上出殿、升輿。臣等將該貢使領出,於清間閣外邊伺候,所有初次應行例嘗該國王及貢使各物,預先設於清音閣前院內,候皇上傳旨畢,臣等帶領貢使,再行瞻覲。頒嘗後,令其向上行謝恩禮畢,再令隨班入座,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