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份奏摺里把接見過程表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接見英使的全過程完全是按照和珅的設計進行的,這幾乎是接見過程的全景展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和珅在氣勢洶洶的英使面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清帝國的尊嚴。

  接見儀式終於順利結束了,在此後的談判過程中,更顯示出了和珅的機智和能言善辯。英國使節向乾隆提出了開放通商口岸、兩國進行貿易的要求,乾隆此時還沉浸在自己大清帝國的美夢中,對此當然不屑一顧。他覺得對英使已經仁至義盡了,就讓趕快和珅打發他們回去。

  和珅為了全面了解對方的具體情況,就派人前去打探。回報說英國人因遠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經死了三個人。和珅立刻以此為藉口,對馬嘎爾尼說:“公使先生,聽聞貴國使團中有幾位隨從不幸去世,我國表示哀悼。我國與你國氣候差異甚大,尤其入冬以後,天寒地凍。你們遠道而來,一路上也不容易,本應多留你們住些時間。我主萬歲體諒你們的不易,鑑於這種情況只好讓你們早些回國了。”本來要趕人家走,偏偏還要做出替對方著想的樣子,贏得了外交上的主動。

  馬嘎爾尼目的還沒有達到,回去不好交代,當然不會輕易回國。他說了幾句表示謝意的話之後,就拿出了早已擬好的條約,內容大意是要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並給他們一塊地作為貨物中轉站。

  和珅將他們安撫下來後,馬上把他們的要求呈報給乾隆,乾隆對這些要求一概拒絕,並給他們下了諭旨說:“我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本不需外夷貨物,因為茶葉、瓷器、絲綢乃西洋各國必需的東西,朕體諒西洋各國的難處,所以准許在澳門開設洋行,滿足夷人所需。至於額外貿易之事,與天朝法度不合,不准進行,天朝法制森嚴,每一寸土地都開於版圖,不容分制,英人請求賞給土地一事,斷不可行,至於英商免稅、減稅一節,西洋各國均屬相同,亦不便將英國上稅之例獨為減少,公布準則一節,粵海關向有定例,毋庸另行曉諭,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全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和珅看了這道諭旨,就明白了乾隆的意思,對英國使臣也就沒必要客客氣氣了。第二天,和珅立刻召見了馬戛爾尼,把乾隆回復英國的國書交給他,示意他馬上率團回國。馬戛爾尼知道乾隆已經關上談判大門,只好回國復命去了。

  和珅從始至終都參與了英國使臣的這場覲見,他忠實地執行了乾隆的外交方針,即熱情又不失原則,使馬戛爾尼一行受到了最禮貌的接待、最嚴密的監視和最文明的驅逐。不卑不亢,有理有節,出色完成了這次外交任務,和珅不愧是位充滿智慧的外交家。

  詩人兼管文化事

  乾隆帝一生留下了四萬多首詩,他一向自詡文采非凡,平日裡非常喜歡吟詩作對,覺得自己的詩作上可比李杜下不讓溫韋。每到一處,總要顯示一下自己的文學才華。遇到喜歡的景致或建築,不僅要題名賜字,更要賦詩一首,以表明心志。

  和珅本來就是學生出身,後來為了能同乾隆有共同語言,也刻意留心學習作詩,尤其是泛覽乾隆的詩作,從中把握乾隆的思想脈絡,所以他的詩風與乾隆極為相似,深為乾隆所愛。

  歷史上不乏專為皇帝吟詩寫作的大家,他們用手中的筆墨粉飾太平,為朝廷裝點門面,為皇帝歌功頌德,這種詩作往往辭藻華麗,但是空洞無物。只適合迎合皇帝的心情卻毫無真情實感。和珅也經常為皇帝捉刀,他的詩還曾受到過錢泳的稱讚,說他的詩有佳句可采。

  乾隆知道和珅的詩風格與自己類似,所以和珅的詩集中留下了不少奉“敕”而做的作品,如《奉敕敬題射鹿圖·御寶戊申》:

  木蘭較獵乘秋令,平野合圍呦鹿競。

  霜葉平鋪青嶂紅,角弓曉兵寒風勁。

  圖未制匣寶裝成,貯就天章玉彩瑩。

  文修武備雙含美,猶百孜孜體健行。

  這首詩是和珅奉命描述乾隆帝打獵情景的,全詩可謂四平八穩,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然而,古人云:“詩必窮而後工”,只有真正發自作者內心,詩才會有令人感動的力量,我們要了解和珅的文學才華,決不能只看他的御前應和之作,更應該關注那些他真正情郁於中而不得發的作品,從中才能更好地看出和珅的真實水平。

  和珅的妻子馮氏在嘉慶三年(1798年)病故,和珅悲痛欲絕,作悼亡詩六首。

  其一:

  結縭三十載,所願白頭老。

  何期中道別,入室音容查。

  屏幃尚仿佛,經卷徒繚倒。

  淚枯挽奠眾,共穴傷懷抱。

  游川分比鱗,歸林嘆只鳥。

  追思病時言,尚役爭足好(時余足疾復作)。

  猶憶含殮前,不瞑心未了。

  自此退食余,誰與伴昏曉。

  其二: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別離。

  場此一坯土,泉址會相隨。

  今日我笑伊,他年誰送我。

  淒涼壽椿樓,證得涅槃果。

  其三:

  夫妻輔車倚,唇亡則齒寒。

  春來一齒落,便知非吉端。

  衰哉亡子逝,可憐形影單。

  記得去春時,攜手憑栓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