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和珅在軍機處任職20餘年,利用手中的權力對軍機處做了大量的調整,等到後來和珅倒台,早已將很多政策融入其中,難以分辨了。
洪亮吉就曾經說過:“十餘年來,其更變祖宗之成例,汲行一己私人,猶未嘗平心而論,內閣、六部各衙門庶務,何為國家之成法,何為和珅所更張,誰為國家自用之人,誰為和珅所引進,以及隨同受賄舞弊之人,皇上縱極仁慈,縱慾寬脅從,又因人數甚廣,亦不能一切屏除。”
嘉慶賜死和珅後,雖然有心徹查其黨羽,但終因人數過多,法不責眾,只好作罷。和珅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因為他改變了過去軍機處章京人數均有定額的做法,而是規定,“其挑補俱由軍機大臣自取,並不帶領引見”,這樣一來,軍機處的人事任免權就從皇帝手中轉移到了和珅手中。從此可以不經過皇帝就決定人選。這就有利於和珅排擠與自己不和的人。和珅利用這一機會,將軍機處中絕大部分不依附於他的人撤職或調出,肆意安插黨羽,使偌大的一個軍機處完全成了和珅的會議室,使他有機會搞“一言堂”。
和珅還對傳統的台諫制度做了變更。在中國傳統的官僚體制中,因為制度建設的鬆散和不健全,主要還是由官員進行“人治”。而彈性極大的“人治”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的。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才設立了所謂的“諫官”制度。諫官起源於漢朝的“御史台”,所以又稱“台諫”之官。諫官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監督各級官員的行為和操守,有權直接向皇帝上書報告官員的行為或彈劾官員,而且可以僅憑“風聞”即採取行動,意在引起皇帝的重視。
這一職位大多選用清正耿直之士來擔任。而和珅以年輕官員辦事不如老年官員持重,多為無稽之談為由,規定諫官只能任用60歲以上的人員。其實他這是一種變相的削權,試想人到了老眼昏花的年紀,既沒有年輕人的銳氣,也早已半截黃土蓋身,離告老還鄉的日子不遠了,誰還肯為了得罪其他官員而毀掉自己的晚年?所以,自從執行這個規定後,台諫官員大多緘口無言,對那些不軌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形同虛設。
在軍事方面,和珅也手握重權,他除了擔任正藍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藍旗的副都統、都統之外,還曾兼任過兵部尚書,掌握過整個國家的兵權。乾隆後期,甘肅農民起義,和珅曾作為欽差大臣前去督軍,後來台灣起義,又是和珅向乾隆舉薦福康安任主帥征討台灣,而且整個用兵的糧餉、後勤也多是由和珅安排的。
和珅在制度上變更最為重要的是議罪銀制度的設立。這項制度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左右開始設立,一直延續到乾隆逝世才告終止,其間大約經歷了20年。議罪銀由和珅在軍機處內部設立的密記處加以管理,收取的銀兩絕大部分不用歸入國庫,如果官員犯了過失“尚非法所難宥,是以酌量議罪,用示薄懲”。也就是官員交納銀兩以代罪的制度。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要皇帝需要銀兩了,可以很容易地尋找緣由,叫官員出錢。因為議罪銀採取的是“自願”交納的形式,有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員,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為了日後減少麻煩,未雨綢繆,常常不等上面降罪就先交上銀兩,而且從重交納,以博取皇上歡心。據記載,僅議罪銀一項,乾隆每年的收入就可達30萬兩左右。
和珅在制度上所做的一系列變革,在嘉慶親政後大多被廢除,但是,這些變革畢竟對乾隆統治後期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客觀上造成了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官員貪污成性等混亂局面。
皇帝的理財高手
乾隆之所以特別寵信和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和珅善於斂財。他總是運用各種方式,為乾隆聚斂財富供他揮霍和講排場,尤其是皇族的盛大節日,耗費總是高得驚人。因此,乾隆是無法離開給他搜刮財富的和珅的。
乾隆統治時期,清朝社會表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國庫也不再捉襟見肘。乾隆因此有些沾沾自喜,對自己的文治武功非常滿意,喜歡時不時聽大臣們稱頌一番。況且過慣了富貴日子的乾隆,很難一下子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迫切需要一個既善於理財又能廣開財路的人。和珅恰巧就是這樣的人,他一出現立即就成為乾隆的心腹,被乾隆視做國之棟樑。
和珅的信條就是,他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只要能使皇帝高興,他就會搶著去做,哪管他是否正確、是否對人民有利。
為了滿足乾隆奢侈排場的需求,他的廣開財路,其實就是巧立名目,利用權力命令官員和商人將財富進貢到乾隆和他那裡而已。但是,為了保證不讓皇帝背上“亂收費”的黑鍋,收這些錢都要名正言順,讓乾隆用得心安理得。為此,他打著“皇恩浩蕩”的旗號,讓各地官員以向皇帝謝恩的名義“自願”進貢,以示忠心。他的這個理由既充分又無懈可擊,下面的官員誰敢不聽?如果不貢獻財物,豈不是皇帝的恩澤沒有惠及你,而你也無法向皇帝表達忠心了?因此,這個大旗一豎起來,無論是朝中的官員,還是各地的地方官都爭先恐後、不遺餘力地搜刮民脂民膏以貢獻朝廷,讓皇帝知道自己的忠心。乾隆見全國各地的官員紛紛向自己表達忠心並對皇恩感恩戴德,心中的那份自豪感越發膨脹,對和珅更是言聽計從。
洪亮吉就曾經說過:“十餘年來,其更變祖宗之成例,汲行一己私人,猶未嘗平心而論,內閣、六部各衙門庶務,何為國家之成法,何為和珅所更張,誰為國家自用之人,誰為和珅所引進,以及隨同受賄舞弊之人,皇上縱極仁慈,縱慾寬脅從,又因人數甚廣,亦不能一切屏除。”
嘉慶賜死和珅後,雖然有心徹查其黨羽,但終因人數過多,法不責眾,只好作罷。和珅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因為他改變了過去軍機處章京人數均有定額的做法,而是規定,“其挑補俱由軍機大臣自取,並不帶領引見”,這樣一來,軍機處的人事任免權就從皇帝手中轉移到了和珅手中。從此可以不經過皇帝就決定人選。這就有利於和珅排擠與自己不和的人。和珅利用這一機會,將軍機處中絕大部分不依附於他的人撤職或調出,肆意安插黨羽,使偌大的一個軍機處完全成了和珅的會議室,使他有機會搞“一言堂”。
和珅還對傳統的台諫制度做了變更。在中國傳統的官僚體制中,因為制度建設的鬆散和不健全,主要還是由官員進行“人治”。而彈性極大的“人治”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的。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才設立了所謂的“諫官”制度。諫官起源於漢朝的“御史台”,所以又稱“台諫”之官。諫官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監督各級官員的行為和操守,有權直接向皇帝上書報告官員的行為或彈劾官員,而且可以僅憑“風聞”即採取行動,意在引起皇帝的重視。
這一職位大多選用清正耿直之士來擔任。而和珅以年輕官員辦事不如老年官員持重,多為無稽之談為由,規定諫官只能任用60歲以上的人員。其實他這是一種變相的削權,試想人到了老眼昏花的年紀,既沒有年輕人的銳氣,也早已半截黃土蓋身,離告老還鄉的日子不遠了,誰還肯為了得罪其他官員而毀掉自己的晚年?所以,自從執行這個規定後,台諫官員大多緘口無言,對那些不軌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形同虛設。
在軍事方面,和珅也手握重權,他除了擔任正藍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藍旗的副都統、都統之外,還曾兼任過兵部尚書,掌握過整個國家的兵權。乾隆後期,甘肅農民起義,和珅曾作為欽差大臣前去督軍,後來台灣起義,又是和珅向乾隆舉薦福康安任主帥征討台灣,而且整個用兵的糧餉、後勤也多是由和珅安排的。
和珅在制度上變更最為重要的是議罪銀制度的設立。這項制度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左右開始設立,一直延續到乾隆逝世才告終止,其間大約經歷了20年。議罪銀由和珅在軍機處內部設立的密記處加以管理,收取的銀兩絕大部分不用歸入國庫,如果官員犯了過失“尚非法所難宥,是以酌量議罪,用示薄懲”。也就是官員交納銀兩以代罪的制度。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要皇帝需要銀兩了,可以很容易地尋找緣由,叫官員出錢。因為議罪銀採取的是“自願”交納的形式,有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員,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為了日後減少麻煩,未雨綢繆,常常不等上面降罪就先交上銀兩,而且從重交納,以博取皇上歡心。據記載,僅議罪銀一項,乾隆每年的收入就可達30萬兩左右。
和珅在制度上所做的一系列變革,在嘉慶親政後大多被廢除,但是,這些變革畢竟對乾隆統治後期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客觀上造成了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官員貪污成性等混亂局面。
皇帝的理財高手
乾隆之所以特別寵信和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和珅善於斂財。他總是運用各種方式,為乾隆聚斂財富供他揮霍和講排場,尤其是皇族的盛大節日,耗費總是高得驚人。因此,乾隆是無法離開給他搜刮財富的和珅的。
乾隆統治時期,清朝社會表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國庫也不再捉襟見肘。乾隆因此有些沾沾自喜,對自己的文治武功非常滿意,喜歡時不時聽大臣們稱頌一番。況且過慣了富貴日子的乾隆,很難一下子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迫切需要一個既善於理財又能廣開財路的人。和珅恰巧就是這樣的人,他一出現立即就成為乾隆的心腹,被乾隆視做國之棟樑。
和珅的信條就是,他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只要能使皇帝高興,他就會搶著去做,哪管他是否正確、是否對人民有利。
為了滿足乾隆奢侈排場的需求,他的廣開財路,其實就是巧立名目,利用權力命令官員和商人將財富進貢到乾隆和他那裡而已。但是,為了保證不讓皇帝背上“亂收費”的黑鍋,收這些錢都要名正言順,讓乾隆用得心安理得。為此,他打著“皇恩浩蕩”的旗號,讓各地官員以向皇帝謝恩的名義“自願”進貢,以示忠心。他的這個理由既充分又無懈可擊,下面的官員誰敢不聽?如果不貢獻財物,豈不是皇帝的恩澤沒有惠及你,而你也無法向皇帝表達忠心了?因此,這個大旗一豎起來,無論是朝中的官員,還是各地的地方官都爭先恐後、不遺餘力地搜刮民脂民膏以貢獻朝廷,讓皇帝知道自己的忠心。乾隆見全國各地的官員紛紛向自己表達忠心並對皇恩感恩戴德,心中的那份自豪感越發膨脹,對和珅更是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