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和珅為了討得乾隆的歡心,軟硬兼施,對各級官員進行教導和逼迫,讓他們進貢。各省巡撫不得不應酬答對,史書有記載,說他們“出巡則有站規、門包,常時則有節禮、生日禮,按年則有幫費。升遷調補之私相饋謝者,尚未在此數也。以上諸項,無不取之於州縣,州縣則無不取之於民。錢糧漕米,前數年尚不過加倍,近者加倍不止,督、撫、藩(布政使)、臬(按察使)以及所屬之道、府,無不明知故縱,否則門包、站梘、節禮、生日禮、幫費無所出也。州縣明言於人曰:‘我之所以加倍,加數倍者,實屬層層衙門用度,日甚一日,年甚一年。’究之州縣,亦恃督、撫、藩、臬之威勢以取於民,上司得其半,州縣三人已者亦半。初行者有畏忌,要一年,二年,則成為舊例,牢不可破矣。”
和珅獲得乾隆的專寵和信賴,行為就更加肆無忌憚了。他迅速建立了全國的貪污網絡和一套完整的貪污體系,例如,多少錢才能見到他的家人,多少錢才能進他的家門,多少錢才能最終見到他,這都是明碼標價的,而且那些趨炎附勢的貪官們也無不樂於向其多作貢獻。他們知道有和珅作為後台,就相當於抱住了皇帝的半條粗腿,於是貪贓枉法的賊膽更大了。他們不顧百姓的死活,一個比一個貪得無厭,拼命地從百姓身上搜刮財富。除了中飽私囊外,他們還會細心揣摩,迎合皇帝的喜好與需要,必須及時獻上各種珍奇異物和稀世之寶,而且同時還要把大量金錢呈獻給和珅用於保證這條道路的暢通,這樣一來,和珅就可以坐享其成,等著金銀財寶、珍珠瑪瑙源源不斷地湧向他家了。於是,和珅對自己建立的這個網絡更加自鳴得意,而地方人民卻越發遭受苦難了。
地方官員知道朝廷是無法時時看到地方上的具體情況的,所以他們想盡種種辦法貪贓枉法、欺民害政,就算弄得民怨沸騰,總歸有朝廷來收拾局面,所以更加不受約束。官員貪污的內在原因在於需要層層進貢,這樣看來,最後獲利最多的當然就是處於這個貪污體系最高層的乾隆與和珅了,而且乾隆又讓和珅替他掌管大權。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和珅才是這個貪污網絡的核心。
乾隆中後期,貪污已經蔚然成風,大案要案層出不窮。乾隆終於下決心治理貪污,殺了幾個貪官,可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這股風的源頭,只要他的欲望還在,貪污之風就會一直刮下去。
和珅見乾隆無法控制這種局面,就更加大膽了。和珅作為貪污網絡的中心和樞紐,還掌握著各省地方官員向皇上進貢特產和其他禮物收退的大權,和珅利用一切機會中飽私囊。嘉慶曾說:“只因和珅攬權,納賄,凡遇外省督撫等呈進物件,准遞與否必先問和珅,伊即擅自准駁明示有權。而督撫等所進貢物,在皇考不過賞收一二件,其餘盡入和珅私宅。”
不僅如此,和珅把持吏部長達數十年之久,控制科舉亦有數年,他利用手中職權,將好差使分給自己的黨羽和親信,而不聽話的政敵則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革職或降職。其親信撈到各地的肥缺後,自然把自己搜刮到的財物先孝敬和珅。
就這樣,和珅提拔自己黨羽親信→親信掌握實權→撈取好處孝敬和珅→和珅再度提拔親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不斷循環的貪污體系,在這個網絡中,和珅明顯處於操控地位,他利用這一鏈條為自己聚斂了大量財富。這一鏈條直到嘉慶親政後賜死和珅才消失於無形。
第二章 實力決勝——做官還憑真實力
軍國大事謀略家
和珅在乾隆朝後期當政20多年,深得乾隆帝的重用和賞識。乾隆帝雖然處處維護和珅,但他畢竟是開創了“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而不是一個昏君。所以,和珅儘管在當政時期貪污受賄,但不可能一無是處,也決非不識軍國大事的人;否則,不用等嘉慶,就是乾隆也不答應。
由於和珅是被嘉慶帝賜死的,所以官方有可能把對和珅有利的證據都毀滅了。所以,我們能看到的官方記載及民間傳說大都對和珅不利。但從僅存的官方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乾隆朝的數次重大用兵,和珅要麼親臨前線作為督軍,要麼負責整個用兵的後勤供應,即便他不親自參與其中,往往也會給乾隆帝出謀劃策,為軍事勝利作出貢獻。和珅在對內的與各少數民族關係和外交事務的處理上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不僅如此,和珅在一些經濟事務上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例如《清史列傳》記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京師米價昂貴,各鋪戶囤積居奇”。競相漲價,市民特別是貧民叫苦連天。和珅了解到這種情況後,就立即奏請乾隆下旨,令各糧商存貨不得超過五十石,否則問罪,市場秩序很快趨於好轉。和珅還主張把查出的六萬多石糧食或減價出售,或設粥廠賑濟百姓,因此曾引起商人和王公大臣的群起反對,據說只有劉墉支持和珅,而京城百姓則拍手稱快,甚至有人稱和珅為“和青天”。
和珅當政的20多年中,為了革除弊政,對清朝前期制定的所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更和革新,這是具有積極歷史意義的。在這一點上,和珅可謂是一位軍國大事的謀略家。但不可否認,他的諸多更改大多是為了自己更加專權,這就為清朝由盛而衰奠定了基礎。
和珅獲得乾隆的專寵和信賴,行為就更加肆無忌憚了。他迅速建立了全國的貪污網絡和一套完整的貪污體系,例如,多少錢才能見到他的家人,多少錢才能進他的家門,多少錢才能最終見到他,這都是明碼標價的,而且那些趨炎附勢的貪官們也無不樂於向其多作貢獻。他們知道有和珅作為後台,就相當於抱住了皇帝的半條粗腿,於是貪贓枉法的賊膽更大了。他們不顧百姓的死活,一個比一個貪得無厭,拼命地從百姓身上搜刮財富。除了中飽私囊外,他們還會細心揣摩,迎合皇帝的喜好與需要,必須及時獻上各種珍奇異物和稀世之寶,而且同時還要把大量金錢呈獻給和珅用於保證這條道路的暢通,這樣一來,和珅就可以坐享其成,等著金銀財寶、珍珠瑪瑙源源不斷地湧向他家了。於是,和珅對自己建立的這個網絡更加自鳴得意,而地方人民卻越發遭受苦難了。
地方官員知道朝廷是無法時時看到地方上的具體情況的,所以他們想盡種種辦法貪贓枉法、欺民害政,就算弄得民怨沸騰,總歸有朝廷來收拾局面,所以更加不受約束。官員貪污的內在原因在於需要層層進貢,這樣看來,最後獲利最多的當然就是處於這個貪污體系最高層的乾隆與和珅了,而且乾隆又讓和珅替他掌管大權。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和珅才是這個貪污網絡的核心。
乾隆中後期,貪污已經蔚然成風,大案要案層出不窮。乾隆終於下決心治理貪污,殺了幾個貪官,可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這股風的源頭,只要他的欲望還在,貪污之風就會一直刮下去。
和珅見乾隆無法控制這種局面,就更加大膽了。和珅作為貪污網絡的中心和樞紐,還掌握著各省地方官員向皇上進貢特產和其他禮物收退的大權,和珅利用一切機會中飽私囊。嘉慶曾說:“只因和珅攬權,納賄,凡遇外省督撫等呈進物件,准遞與否必先問和珅,伊即擅自准駁明示有權。而督撫等所進貢物,在皇考不過賞收一二件,其餘盡入和珅私宅。”
不僅如此,和珅把持吏部長達數十年之久,控制科舉亦有數年,他利用手中職權,將好差使分給自己的黨羽和親信,而不聽話的政敵則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革職或降職。其親信撈到各地的肥缺後,自然把自己搜刮到的財物先孝敬和珅。
就這樣,和珅提拔自己黨羽親信→親信掌握實權→撈取好處孝敬和珅→和珅再度提拔親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不斷循環的貪污體系,在這個網絡中,和珅明顯處於操控地位,他利用這一鏈條為自己聚斂了大量財富。這一鏈條直到嘉慶親政後賜死和珅才消失於無形。
第二章 實力決勝——做官還憑真實力
軍國大事謀略家
和珅在乾隆朝後期當政20多年,深得乾隆帝的重用和賞識。乾隆帝雖然處處維護和珅,但他畢竟是開創了“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而不是一個昏君。所以,和珅儘管在當政時期貪污受賄,但不可能一無是處,也決非不識軍國大事的人;否則,不用等嘉慶,就是乾隆也不答應。
由於和珅是被嘉慶帝賜死的,所以官方有可能把對和珅有利的證據都毀滅了。所以,我們能看到的官方記載及民間傳說大都對和珅不利。但從僅存的官方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乾隆朝的數次重大用兵,和珅要麼親臨前線作為督軍,要麼負責整個用兵的後勤供應,即便他不親自參與其中,往往也會給乾隆帝出謀劃策,為軍事勝利作出貢獻。和珅在對內的與各少數民族關係和外交事務的處理上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不僅如此,和珅在一些經濟事務上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例如《清史列傳》記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京師米價昂貴,各鋪戶囤積居奇”。競相漲價,市民特別是貧民叫苦連天。和珅了解到這種情況後,就立即奏請乾隆下旨,令各糧商存貨不得超過五十石,否則問罪,市場秩序很快趨於好轉。和珅還主張把查出的六萬多石糧食或減價出售,或設粥廠賑濟百姓,因此曾引起商人和王公大臣的群起反對,據說只有劉墉支持和珅,而京城百姓則拍手稱快,甚至有人稱和珅為“和青天”。
和珅當政的20多年中,為了革除弊政,對清朝前期制定的所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更和革新,這是具有積極歷史意義的。在這一點上,和珅可謂是一位軍國大事的謀略家。但不可否認,他的諸多更改大多是為了自己更加專權,這就為清朝由盛而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