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九真郡治即今天越南的清化,當時經濟十分落後,老百姓以漁獵為生,還不會牛耕;社會發展也相當滯後,嫁娶還沒有禮法。老百姓想吃糧食就必須跑到交趾(今我國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去買,至於婚喪嫁娶和傳宗接代都是順其自然。

  任延到任後,一方面鑄造和推廣鐵製農具,手把手地教老百姓開荒種地,發展農業生產,一方面大力興辦文化教育,規範民約民俗。

  這樣,幾年下來,加上風調雨順,老百姓五穀豐登,生活改善,而又婚嫁有度,文明有禮。

  不少在這樣嶄新社會形勢下生兒育女的老百姓感激地說:“沒有任太守就沒有我們的兒女!”

  於是,不少人家把自己的孩子以“任”為名。

  這還不算,九真的老百姓為了表達對任延的感激之情,他尚在任時就自發集資,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祠堂。

  後來,任延轉任武威太守。

  在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同時,他大力興辦學校,發展教育。

  他還下令,官府所有幹部職工的子孫都必須上學讀書。對於學得好的,政府就免除其徭役,特別突出的,給予破格提拔重用。

  這個政令安排下去,武威廣大幹部群眾重教重文蔚然成風,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逐漸好轉,官衙里、鄉野間彬彬儒雅之士日漸增多。

  這樣,由於朝廷重視,並且制訂實施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地方郡縣秉持文化教育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思路和道路,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不僅在中原地區,大量的學校還在老少邊窮建立起來,文明的光芒照射到了各地。帝國疆域之內,幾乎所有的郡縣都辦起了官學。

  《漢書》的作者班固,在其力作《東都賦》里非常欣喜地描述了這種文化教育興盛的局面,說是“四海之內,學校如林”。這可能有點誇張,但用來說明當時學校之多、之盛,還是可見一斑的。

  與此同時,很多地方私學繁榮,甚至堪與官學一比。

  這個道理就很簡單了:朝廷大力提倡發展教育,而官學難以滿足廣大幹部群眾的求學願望。私學如雨後春筍般湧起,受到老百姓普遍的追捧。

  這個時期,私學無論在數量、規模上,還是在影響上,都超過了官學。

  除了上面說的生源充足,私學師資隊伍也很強大。

  太學裡的博士就那十幾個名額,地方官學老師的編制也是很有限的,一大批飽學之士不能進入官學教師隊伍,就自己辦學授徒,其中既有今文經的學者,更有大量的古文經的信徒。

  同時,一批熟悉經學的已經走上仕途的高級幹部,甚至於已經在太學、地方官學進入教師編制的儒生,也在工作之餘辦學授徒。這既能擴大自己的影響,也能給自己搞點不菲的收入。

  這是朝廷允許和提倡的。

  由於古文經一直不能進入官學,它在私學大行其道,影響反而更大一些。

  這樣也多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劉秀雖然出身今文,但對於古文經信徒們的強烈訴求,並不是簡單地排斥和拒絕,其實是用心良苦的。

  只要言之有理,能夠自圓其說,大家都來說經吧!

  跟官學管理模式有所不同的是,私學的學籍管理較為鬆散。

  私學的學生主要分為及門受教和著錄弟子兩種。

  前者是指學生到場聽課學習,親身聆聽老師或者老師委託的資深門生的講經授課;後者則是指學生在名師門下掛名,而不必親自到場聽課,實際就是“掛靠學籍”。

  前者一個老師名下的學生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後者就沒譜兒了,學生達上萬人的都有,反正沒有名額編制限制。

  誰有多少學生,往往是老師炫耀的資本和實力的象徵;而投在哪個名儒門下習經,也同樣是人們在學術界、官場的一塊閃亮的招牌。

  不容忽視和必須提出的是,在文化教育繁榮之際,古文經學不可避免地發揚光大了。

  在朝廷層面,在高級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層面,古文經雖然沒有列入官學教材,但是它的影響已經難以遏制。在郡縣,它逐漸地、完全地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教材和社會文化的主流內容。

  由於古文經注重言之有理,講究訓詁考據,堅持實事求是,理性和科學的成分明顯多於今文經學,不僅在當時受到普遍歡迎,而且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為今天影響全世界的“漢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豐厚而堅實的思想基礎、學術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漢學之肇始,在於劉秀同時倡導今、古文經學,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這樣,在劉秀的倡導下,帝國中央、地方都很重視教育,官學、私學都很昌盛,不僅培養了人才,傳承了文化,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同時,劉秀還開了一個好頭,此後他的子孫們也大都十分重視教育,使東漢一朝的文化教育水平達到了歷史上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峰。

  劉秀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著極為深刻地理解,首次把尊文重教上升為國家戰略,舉全社會之力推進學習型朝廷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在當時和此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後人說劉秀是“最有學問的皇帝”,不僅是肯定劉秀本人的文化素質,而且顯然包含了對他力推建設學習型組織、培養學習型幹部的讚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