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頁
該台首長為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下設尚書丞、尚書郎、尚書令史多人,還設有六曹尚書分管和處理不同方面的工作。
劉秀是最會用人,或稱最會玩人的,他一直覺得,把人搞定就能搞定一切。
為了彰顯尚書台這個新單位的權威,他特別下詔,在朝廷開會時,總攬政務的尚書令、負責監察的御史中丞和負責京畿安全的司隸校尉可以專席獨坐,史稱“三獨坐”。
但是,這個尚書台雖然無所不統,出納王命,權勢熏天,職級卻很低,不過一千石,相當於副廳級。為了自身的生存和運轉,要時刻看一哥的眼神行事,唯一哥的命令是從。
別管怎樣,尚書台以一哥近侍的身份主持天下政務,以一哥喉舌的身份調度文武百官,是一哥總攬權綱的趁手工具。
在高層的權力角逐中,無論你是幹什麼的,出身何處,只有掌握了尚書台,你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權力;假如你對尚書台沒有發言權,你怎麼說也不能算是有權的人。
即使三公、大將軍、貴戚之類的炙手可熱的高級幹部,也必須獲得兼任、代理或者主持尚書台工作的機會,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權臣,成為帝國真正的牛人。
劉秀的雄主治國之道——目的至上,儒法兼濟
劉秀雄主之道的核心是其治國思想,史家長期以來一致的看法是秦漢以來,特別是漢武帝以來一哥治國思想的延續,即“內法外儒”。
我們堅定地認為,劉秀同志的治國思想是非常豐富生動的,簡要歸納一下就是八個字:目的至上,儒法兼濟。
這跟上面“內法外儒”的說法區別還是蠻大的。
秦漢時期我國的主流政治文化,是主流思想文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體現。
把先秦以來直到劉秀之前的思想文化史簡單梳理一下,大致可以這麼劃幾個階段,即:
一是殷商時期的幼稚時代,並不是人們沒有思想,人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但大多帶有圖騰意識和宗教色彩,零散,不系統,也沒有在全社會形成主流的東西。
二是春秋時期的先哲時代,社會動盪,禮樂崩壞,少數高人的思想得到廣泛的追捧,如老子開啟的玄妙之道,孔子倡導的仁愛至上和聖王之治,墨子要求兼愛天下等等,影響極其廣泛深遠。
三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期的百家爭鳴時代,列國爭雄,牛人爭霸,誰也顧不得鉗制人們的頭腦,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各種觀點相互爭辯、各種風格紛紛湧現的局面,產生了儒、道、墨、法、農、陰陽、縱橫、雜家等等多個學術派別,有獨到觀點、有一技之長的人到處受尊重,思想文化呈現空前的繁榮。
四是西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時代,漢武帝劉徹接受當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千百年歷史浪濤的沖刷和磨洗下,上述各種思想文化經過互相借鑑、吸收、融合和革新,有的逐漸走進了故紙堆,走進了書閣,有的被發揚光大成為社會主流文化,有的更是被一哥和權力追逐者奉為真理和經典,成為主流政治文化。
總的來看,其中對主流政治文化影響最大的,就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了。
儒家講究入世,主張仁義、道德和中庸,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政和禮樂教化;道家講究出世,主張師法自然,在政治上主張清靜無為,不崇拜前賢和權威,認為當權者不要胡來,最好是少幹活,不擾民,不與民爭利;法家就非常生猛了,心直口快,旗幟鮮明,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向惡的,不少人本來就是欠扁的,在政治上主張實行法治,通過嚴刑峻法實現社會公平和秩序安定,主張有條件就打仗,以戰求強。
法家對國人的影響深入骨髓和靈魂,綿亘至今,絲毫不亞於儒家、道家和佛家。有意思的是,人們誰都樂於接受它的教化和洗禮,但誰都不願意承認跟它有關係,甚至情願說它已經不在了!
這是一種僅在中國出現的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和政治現象!
實際上存在而人們又不願啟齒的東西,裡面一定有非常微妙的原因。
法家的學術作風是極其坦蕩的,它公開宣稱自己的世界觀就是“人性本惡”,方法論就是嚴刑峻法。
它毫不避諱自己研究和傳播的就是帝王之道和治國之術,而且給出了具體的菜單:法,術,勢。
所謂“法”,就是國家要健全法制,以法治國,在調節各種社會關係時,以嚴刑峻法為主要手段,寧可重責百人,不可枉過一個,可重責可輕責的堅決重責,可殺可不殺的堅決殺,可剮可不剮的堅決剮,使人們對國家、對法律、對權力保持畏懼。
所謂“術”,就是帝王在駕馭幹部,國家在統御百姓時,要善用策略,講究方法,會耍手段。因為玩權、治國都是大事,為了確保大權不旁落,國家不出事,一定要敢於和善於耍手段,玩貓膩。
所謂“勢”,就是帝王要建立和始終保持自己的威勢,不能跟底下的幹部群眾靠得太近,不苟言笑也好,手舞足蹈也好,要拿起自己的架子,讓人感到威氣逼人,勢不可犯。
它認為,帝王和有志於追逐權力的人如果把握了這三者的真諦,並且很好地應用於實踐,就能夠心想事成。
劉秀是最會用人,或稱最會玩人的,他一直覺得,把人搞定就能搞定一切。
為了彰顯尚書台這個新單位的權威,他特別下詔,在朝廷開會時,總攬政務的尚書令、負責監察的御史中丞和負責京畿安全的司隸校尉可以專席獨坐,史稱“三獨坐”。
但是,這個尚書台雖然無所不統,出納王命,權勢熏天,職級卻很低,不過一千石,相當於副廳級。為了自身的生存和運轉,要時刻看一哥的眼神行事,唯一哥的命令是從。
別管怎樣,尚書台以一哥近侍的身份主持天下政務,以一哥喉舌的身份調度文武百官,是一哥總攬權綱的趁手工具。
在高層的權力角逐中,無論你是幹什麼的,出身何處,只有掌握了尚書台,你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權力;假如你對尚書台沒有發言權,你怎麼說也不能算是有權的人。
即使三公、大將軍、貴戚之類的炙手可熱的高級幹部,也必須獲得兼任、代理或者主持尚書台工作的機會,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權臣,成為帝國真正的牛人。
劉秀的雄主治國之道——目的至上,儒法兼濟
劉秀雄主之道的核心是其治國思想,史家長期以來一致的看法是秦漢以來,特別是漢武帝以來一哥治國思想的延續,即“內法外儒”。
我們堅定地認為,劉秀同志的治國思想是非常豐富生動的,簡要歸納一下就是八個字:目的至上,儒法兼濟。
這跟上面“內法外儒”的說法區別還是蠻大的。
秦漢時期我國的主流政治文化,是主流思想文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體現。
把先秦以來直到劉秀之前的思想文化史簡單梳理一下,大致可以這麼劃幾個階段,即:
一是殷商時期的幼稚時代,並不是人們沒有思想,人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但大多帶有圖騰意識和宗教色彩,零散,不系統,也沒有在全社會形成主流的東西。
二是春秋時期的先哲時代,社會動盪,禮樂崩壞,少數高人的思想得到廣泛的追捧,如老子開啟的玄妙之道,孔子倡導的仁愛至上和聖王之治,墨子要求兼愛天下等等,影響極其廣泛深遠。
三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期的百家爭鳴時代,列國爭雄,牛人爭霸,誰也顧不得鉗制人們的頭腦,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各種觀點相互爭辯、各種風格紛紛湧現的局面,產生了儒、道、墨、法、農、陰陽、縱橫、雜家等等多個學術派別,有獨到觀點、有一技之長的人到處受尊重,思想文化呈現空前的繁榮。
四是西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時代,漢武帝劉徹接受當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千百年歷史浪濤的沖刷和磨洗下,上述各種思想文化經過互相借鑑、吸收、融合和革新,有的逐漸走進了故紙堆,走進了書閣,有的被發揚光大成為社會主流文化,有的更是被一哥和權力追逐者奉為真理和經典,成為主流政治文化。
總的來看,其中對主流政治文化影響最大的,就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了。
儒家講究入世,主張仁義、道德和中庸,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政和禮樂教化;道家講究出世,主張師法自然,在政治上主張清靜無為,不崇拜前賢和權威,認為當權者不要胡來,最好是少幹活,不擾民,不與民爭利;法家就非常生猛了,心直口快,旗幟鮮明,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向惡的,不少人本來就是欠扁的,在政治上主張實行法治,通過嚴刑峻法實現社會公平和秩序安定,主張有條件就打仗,以戰求強。
法家對國人的影響深入骨髓和靈魂,綿亘至今,絲毫不亞於儒家、道家和佛家。有意思的是,人們誰都樂於接受它的教化和洗禮,但誰都不願意承認跟它有關係,甚至情願說它已經不在了!
這是一種僅在中國出現的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和政治現象!
實際上存在而人們又不願啟齒的東西,裡面一定有非常微妙的原因。
法家的學術作風是極其坦蕩的,它公開宣稱自己的世界觀就是“人性本惡”,方法論就是嚴刑峻法。
它毫不避諱自己研究和傳播的就是帝王之道和治國之術,而且給出了具體的菜單:法,術,勢。
所謂“法”,就是國家要健全法制,以法治國,在調節各種社會關係時,以嚴刑峻法為主要手段,寧可重責百人,不可枉過一個,可重責可輕責的堅決重責,可殺可不殺的堅決殺,可剮可不剮的堅決剮,使人們對國家、對法律、對權力保持畏懼。
所謂“術”,就是帝王在駕馭幹部,國家在統御百姓時,要善用策略,講究方法,會耍手段。因為玩權、治國都是大事,為了確保大權不旁落,國家不出事,一定要敢於和善於耍手段,玩貓膩。
所謂“勢”,就是帝王要建立和始終保持自己的威勢,不能跟底下的幹部群眾靠得太近,不苟言笑也好,手舞足蹈也好,要拿起自己的架子,讓人感到威氣逼人,勢不可犯。
它認為,帝王和有志於追逐權力的人如果把握了這三者的真諦,並且很好地應用於實踐,就能夠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