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頁
八
朝貢貿易的一大缺憾,是沒有從潮水般湧來的洋貨中,窺測出“西夷”是文明人,“西夷”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士大夫眾口一詞將西方的精美製品貶為奇技淫巧,無不自豪地聲稱老祖宗早就有。雍正帝的寵臣,浙江巡撫李衛說西洋“所重者日表,而指南車周公曾為之矣;所奇者自鳴鐘、銅壺滴漏,而漢時早有之矣;所駭人者機巧,而木牛流馬諸葛武侯已行之;鬼工之奇,五代時亦已有之,至今尚有流傳之者。是其說不經其所,製造亦中國之所素有”。
乾隆末年,馬戛然爾尼出使中國,為了證明英國是值得中國交往的文明國家,使團人員包括外交官、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醫師、畫家、樂師、技師、軍官和士兵。使團攜帶的禮品則是世界尖端科學技術的結晶,從蒸汽機到新式武器應有盡有,裝了滿滿的六百箱。馬戛然爾尼計劃獻上禮品的同時進行各種學術、工藝、武器演習等交流。然而,大清君臣絲毫察覺不到“貢品”所蘊含的科技價值與戰略意義,乾隆貶斥英國“貢品”“不過張大其詞而已,現今內務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英使向中國老皇帝引薦英國的最新科技成果天文望遠鏡,乾隆竟輕薄地說“這玩物只配給小兒玩耍”。嘉慶帝比他的父親跑得更遠,他莊嚴地在諭旨中宣布:西方的淫巧之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應實力禁絕”。
九
一口通商限於廣州,實際上限於廣州城外一條約兩里長的街區——十三行。
十三行是一個封閉狀態的貿易區,商館設施齊全,西洋人可以享受到與歐洲上流社會相差無幾的生活。然而,懷柔遠夷的背後,則是中國人溶化成天朝意識的歧視,以及越來越嚴厲的管束。
夷人只能生活在十三行的狹窄空間;夷人不可進入廣州內城;夷人不可見官;夷人不可直接申訴;夷人不可在廣州久留;夷人只能去化外區澳門住冬;夷人不可攜帶夷婦進入廣州;夷人不能騎馬乘轎,因為天朝子民抬夷人有損天朝尊嚴……
1787年曾在中國作過短暫停留的法國探險家拉佩魯斯說:“人們在歐洲喝的每一杯茶,無不滲透著在廣東購茶的商人蒙受的恥辱……”
康有為評價這一時期的中西關係,認為“當時之中國,何其倨也!”
十
西洋“藩屬”的朝貢貿易,由十三行具體承辦。十三行由一群本質上是貿易商的官商構成,而商人的本質又決定朝貢貿易必然發生質的變化——朝貢是一面冠冕堂皇的大旗,大旗里裹挾的是自負盈虧的普通貿易。
商人不能不務實,不務實,你的洋行就開不下去。
商人身賤位卑,他們不敢逾越朝貢貿易而另起爐灶。他們小心翼翼尋找與朝廷、與地方、與海關的利益契合點,榮辱與共,以求得賴以生存的空間。
十一
一口通商,客觀上促進了廣東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出現了大批外向型產業基地。
清廷嚴禁洋教,廣州十三行成為傳教士的落腳點和隱居處。傳教困難重重,傳教士在十三行商人的默許和暗助下,仍在秘密從事中西文化的交流。
近代的改良思潮與共和革命,之所以濫觴於廣東,其源頭可追溯到明清時期,薈萃於廣州的西學東漸。
十二
在此,我們不能不承認,一口通商利於廣東,而於國於民無益。
一口通商是中國對外交流史上的大倒退。晚年的乾隆對西夷的防範更加憂心:“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人事天時誠極盛,盈虛默念懼增哉。”在他看來,目前國力雖盛,以後將有盈虛損益,對外交往將會帶來危險,將會威脅到朕天下,因此,寧可閉關不開,排拒外來勢力。
1893年,英使馬戛然爾尼以向中國皇帝祝壽的名義,請求擴大中英交流。對其不合理的地方,完全可以通過談判解決,但乾隆對這些要求全部嚴詞拒絕。乾隆在給英王的“敕諭”中稱:“所請多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
歷史是那麼的無情,世界的格局絕不是“天朝”所能左右的。在國際交往趨於頻繁的近代,無數的事實證明:開放方可求強,閉關不能自守——中國的封閉大門被“英夷”的大炮轟開,中國到晚清不得不放棄不合時宜的朝貢體制。
十三
十三行的後期歷史,想必是通讀了全書的讀者所關注的。
潘振承於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三日(1788年1月10日)逝世,他逝世前做出安排,潘家不可做公行總商。在官府確定新總商時,潘有度再三推辭,新總商落到蔡世文頭上。乾隆末年商欠連發,蔡世文無力解決商欠,負債纍纍,於嘉慶元年自殺。官府指定潘有度出任總商。
聯保賠償制和朝廷官府的雙重壓榨,不斷有行商破產,受到抄家入官、逮捕法辦、流放伊犁的處罰。潘有度意興闌珊,1808年以十萬銀兩的代價,請求退辦行務獲得朝廷恩准,遂停止業務。然而到1814年,粵海關不滿伍秉鑒、盧觀恆二總商,強迫潘有度恢復同文行業務,再任總商。1821年(道光元年)潘有度逝世,潘振承長孫潘正亨不願繼承行務,更怕做總商,他有一句名言:“寧為一隻狗,不為行商首。”迫於壓力,潘振承庶孫潘正煒接替行務,更名同孚行,同孚行經營到鴉片戰爭後。
朝貢貿易的一大缺憾,是沒有從潮水般湧來的洋貨中,窺測出“西夷”是文明人,“西夷”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士大夫眾口一詞將西方的精美製品貶為奇技淫巧,無不自豪地聲稱老祖宗早就有。雍正帝的寵臣,浙江巡撫李衛說西洋“所重者日表,而指南車周公曾為之矣;所奇者自鳴鐘、銅壺滴漏,而漢時早有之矣;所駭人者機巧,而木牛流馬諸葛武侯已行之;鬼工之奇,五代時亦已有之,至今尚有流傳之者。是其說不經其所,製造亦中國之所素有”。
乾隆末年,馬戛然爾尼出使中國,為了證明英國是值得中國交往的文明國家,使團人員包括外交官、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醫師、畫家、樂師、技師、軍官和士兵。使團攜帶的禮品則是世界尖端科學技術的結晶,從蒸汽機到新式武器應有盡有,裝了滿滿的六百箱。馬戛然爾尼計劃獻上禮品的同時進行各種學術、工藝、武器演習等交流。然而,大清君臣絲毫察覺不到“貢品”所蘊含的科技價值與戰略意義,乾隆貶斥英國“貢品”“不過張大其詞而已,現今內務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英使向中國老皇帝引薦英國的最新科技成果天文望遠鏡,乾隆竟輕薄地說“這玩物只配給小兒玩耍”。嘉慶帝比他的父親跑得更遠,他莊嚴地在諭旨中宣布:西方的淫巧之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應實力禁絕”。
九
一口通商限於廣州,實際上限於廣州城外一條約兩里長的街區——十三行。
十三行是一個封閉狀態的貿易區,商館設施齊全,西洋人可以享受到與歐洲上流社會相差無幾的生活。然而,懷柔遠夷的背後,則是中國人溶化成天朝意識的歧視,以及越來越嚴厲的管束。
夷人只能生活在十三行的狹窄空間;夷人不可進入廣州內城;夷人不可見官;夷人不可直接申訴;夷人不可在廣州久留;夷人只能去化外區澳門住冬;夷人不可攜帶夷婦進入廣州;夷人不能騎馬乘轎,因為天朝子民抬夷人有損天朝尊嚴……
1787年曾在中國作過短暫停留的法國探險家拉佩魯斯說:“人們在歐洲喝的每一杯茶,無不滲透著在廣東購茶的商人蒙受的恥辱……”
康有為評價這一時期的中西關係,認為“當時之中國,何其倨也!”
十
西洋“藩屬”的朝貢貿易,由十三行具體承辦。十三行由一群本質上是貿易商的官商構成,而商人的本質又決定朝貢貿易必然發生質的變化——朝貢是一面冠冕堂皇的大旗,大旗里裹挾的是自負盈虧的普通貿易。
商人不能不務實,不務實,你的洋行就開不下去。
商人身賤位卑,他們不敢逾越朝貢貿易而另起爐灶。他們小心翼翼尋找與朝廷、與地方、與海關的利益契合點,榮辱與共,以求得賴以生存的空間。
十一
一口通商,客觀上促進了廣東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出現了大批外向型產業基地。
清廷嚴禁洋教,廣州十三行成為傳教士的落腳點和隱居處。傳教困難重重,傳教士在十三行商人的默許和暗助下,仍在秘密從事中西文化的交流。
近代的改良思潮與共和革命,之所以濫觴於廣東,其源頭可追溯到明清時期,薈萃於廣州的西學東漸。
十二
在此,我們不能不承認,一口通商利於廣東,而於國於民無益。
一口通商是中國對外交流史上的大倒退。晚年的乾隆對西夷的防範更加憂心:“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人事天時誠極盛,盈虛默念懼增哉。”在他看來,目前國力雖盛,以後將有盈虛損益,對外交往將會帶來危險,將會威脅到朕天下,因此,寧可閉關不開,排拒外來勢力。
1893年,英使馬戛然爾尼以向中國皇帝祝壽的名義,請求擴大中英交流。對其不合理的地方,完全可以通過談判解決,但乾隆對這些要求全部嚴詞拒絕。乾隆在給英王的“敕諭”中稱:“所請多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
歷史是那麼的無情,世界的格局絕不是“天朝”所能左右的。在國際交往趨於頻繁的近代,無數的事實證明:開放方可求強,閉關不能自守——中國的封閉大門被“英夷”的大炮轟開,中國到晚清不得不放棄不合時宜的朝貢體制。
十三
十三行的後期歷史,想必是通讀了全書的讀者所關注的。
潘振承於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三日(1788年1月10日)逝世,他逝世前做出安排,潘家不可做公行總商。在官府確定新總商時,潘有度再三推辭,新總商落到蔡世文頭上。乾隆末年商欠連發,蔡世文無力解決商欠,負債纍纍,於嘉慶元年自殺。官府指定潘有度出任總商。
聯保賠償制和朝廷官府的雙重壓榨,不斷有行商破產,受到抄家入官、逮捕法辦、流放伊犁的處罰。潘有度意興闌珊,1808年以十萬銀兩的代價,請求退辦行務獲得朝廷恩准,遂停止業務。然而到1814年,粵海關不滿伍秉鑒、盧觀恆二總商,強迫潘有度恢復同文行業務,再任總商。1821年(道光元年)潘有度逝世,潘振承長孫潘正亨不願繼承行務,更怕做總商,他有一句名言:“寧為一隻狗,不為行商首。”迫於壓力,潘振承庶孫潘正煒接替行務,更名同孚行,同孚行經營到鴉片戰爭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