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頁
公行後期,任總商時間最長的是伍秉鑒,影響最大的也是伍秉鑒,他是歐美商人公認的世界最富有的人。1804年(嘉慶九年)伍秉鑒出任總商,他也看淡十三行前景,從1809年起多次申請退辦行務均被駁回;1826年伍秉鑒行賄50萬銀兩,獲粵海關批准退辦,但遭朝廷駁回。他又提出捐出所有財產的百分之八十,結束怡和行,仍不准。其後,怡和行由兒子主持,伍秉鑒仍是十三行的靈魂人物。
一口通商後期鴉片泛濫,十三行公行仍堅持民生貿易。據《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記載,“沒有一位廣州行商是與鴉片有關,他們無論用什麼方式,都不願意做這件事”。美國商人亨特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沒有一個行商願意去幹這種買賣。”高峰時參與鴉片走私的主要有兩大群體:行商擔保居住在十三行夷館,以英印散商為主的外商;在十三行商業街以合法生意為掩護,暗開“大窯口”的中國散雜商人。鴉片走私不止珠江口,波及到整個東南沿海,均有本地的走私集團。
鴉片泛濫的原因很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滿清王公大臣帶頭吸食、官商勾結、官員縱容失察,甚至有官船直接參與走私。為外商提供擔保,並與外商密切交往的行商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根源不在行商。在此筆者無意批評國人眼中的英雄林則徐,鴉片泛濫追責問罪,林則徐延續了歷任廣東督撫“懲商保官”的套路,行商成了追責問罪的重點。十三行總商伍紹榮(伍秉鑒五子)被革去職銜,逮捕入獄囚禁;年邁體弱、退隱多年的伍秉鑒及潘振承後人潘正煒被摘去頂戴,套上鎖鏈,押至夷館催促外商繳交鴉片。受此打擊,伍秉鑒臥床不起,於1843年去世,享年74歲——與潘振承驚人的同壽。
此時,失去壟斷地位的十三行一落千丈。1856年十三行再次遭遇大火,富麗堂皇的商館及商鋪化為灰燼。1861年兩廣總督迫於英法壓力簽訂沙面租約,廣州的外貿中心轉移到沙面。仍在舊址留守的十三行商人多半經營茶行,十三行淡出人們的視野,到20世紀僅僅是廣州一條不起眼的窄小街道。
2008年6月30日於廣州
一口通商後期鴉片泛濫,十三行公行仍堅持民生貿易。據《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記載,“沒有一位廣州行商是與鴉片有關,他們無論用什麼方式,都不願意做這件事”。美國商人亨特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沒有一個行商願意去幹這種買賣。”高峰時參與鴉片走私的主要有兩大群體:行商擔保居住在十三行夷館,以英印散商為主的外商;在十三行商業街以合法生意為掩護,暗開“大窯口”的中國散雜商人。鴉片走私不止珠江口,波及到整個東南沿海,均有本地的走私集團。
鴉片泛濫的原因很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滿清王公大臣帶頭吸食、官商勾結、官員縱容失察,甚至有官船直接參與走私。為外商提供擔保,並與外商密切交往的行商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根源不在行商。在此筆者無意批評國人眼中的英雄林則徐,鴉片泛濫追責問罪,林則徐延續了歷任廣東督撫“懲商保官”的套路,行商成了追責問罪的重點。十三行總商伍紹榮(伍秉鑒五子)被革去職銜,逮捕入獄囚禁;年邁體弱、退隱多年的伍秉鑒及潘振承後人潘正煒被摘去頂戴,套上鎖鏈,押至夷館催促外商繳交鴉片。受此打擊,伍秉鑒臥床不起,於1843年去世,享年74歲——與潘振承驚人的同壽。
此時,失去壟斷地位的十三行一落千丈。1856年十三行再次遭遇大火,富麗堂皇的商館及商鋪化為灰燼。1861年兩廣總督迫於英法壓力簽訂沙面租約,廣州的外貿中心轉移到沙面。仍在舊址留守的十三行商人多半經營茶行,十三行淡出人們的視野,到20世紀僅僅是廣州一條不起眼的窄小街道。
2008年6月30日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