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頁
孫士毅責罵姚棻,姚棻又把苗長青臭罵一頓。
孫士毅和姚棻心知肚明,要潘振承充當替罪羊冤枉了他。然而,不揪住哆羅的保商不放,又不便抓其他的人來承擔責任。
經歷杜秋華道:“不管潘振承有否包庇慫恿的嫌疑,他建議臬司差役事前控制蔡伯多祿乃先見之明。卑職聽人說啟官智多謀足,夷務方面的事,不宜把他撇開。”經歷是臬司的屬官,杜秋華內心極不贊成巡撫臬司亂抓替罪羊,又不便抹二位上官的面子,只能這般說。
孫士毅皺眉道:“這個台階杜經歷幫下更合適。我們合計合計,該如何說服啟官既要幫我們,又肯擔下責任。”
班頭老霍不時向潘啟官通報沒逮住蔡伯多祿的訊息。亥時末,經歷杜秋華提著一隻菜盒,笑容可掬來到班房,他看到潘振承坐老虎凳上責罵老霍。潘振承道;“你不要責怪老霍,孫巡撫、姚臬司把老夫往死里整,老霍倘若優待老夫,還不給你們逐出臬司回家吃老米?”潘振承堅持坐老虎凳上,杜秋華沒辦法,只好叫捕役抬進一張桌子,把酒菜擺上,斟酒敬潘啟官。
潘振承道:“孫巡撫、姚臬司下不了台,叫你來下台階。我不為難你,酒我喝。有句話杜經歷得轉告他們,想叫老夫做替罪羊,愚蠢之極。”
杜秋華尷尬道:“二位大人沒要啟官替罪的意思。只是哆羅案鬧得太大,不給哆羅的保商一點顏色,皇上那頭和地方這頭,都不好交差。二位大人只是走走過場,喝過酒,啟官就可回家。”
潘振承抿了口酒說道:“孫巡撫和姚臬司都是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是年,老夫四十有七,可做他倆人的爹。在苗長青帶臬司捕役上十三行傳人之前,他們就商量好了讓老夫做替罪羊。”
杜秋華暗嘆潘振承精明過人,責備苗長青榆木腦袋,倘若早聽啟官的,蔡伯多祿插翅難逃。
潘振承道:“老夫是商人,由他們捏拿。老夫有言在先,他們就是定老夫死罪,皇上也不會放過他們。老夫可以斷定,聖旨斥責的是地方官,而沒有一句牽扯到行商頭上。要不然,在公堂上,孫姚二人早就拿出聖旨來打壓老夫。”
杜秋華謙恭地問道:“啟官,您說當下這場大危機,當如何化解?”
“老夫是俎上魚肉,這話當問刀斧手。”
潘振承冷笑著起身,出了班房。走到臬司衙門外,潘有度、蔡世文、伍國瑩圍上過來。有度哭道:“爹爹,你沒事了吧?”
潘振承道:“眼下沒事,以後難說。有度,你不要攪進來,有事爹會頂著。”
第六十九章
驚天教案啟官受罰
前景黯淡抱憾而終
朝廷和官府把十三行當成豬仔,長肥了就得宰殺;代辦備貢,孝敬備貢銀,潘振承倍覺十三行前景黯淡;他位卑言輕,年邁體衰,無法改變這一切,也無法把十三行從困境中帶出來;潘振承賦閒在家,由小妾時月陪伴“頤享天年”,將總商交蔡世文署理;然而他無時不在掛念十三行,追憶先他而去的彩珠、馨葉、殷無恙,走完七十四載波瀾壯闊的一生……
劫後餘波
蔡伯多祿躲在教友家。李剛義不知蔡伯多祿的去向,他被打得死去活來,終於挺不住供出兩個教友,此後不斷有教友歸案。廣州非久留之地,蔡伯多祿逃到澳門,躲進方濟各修道院。官差在廣州瞎撲騰近一個月,方知蔡伯多祿早已逃往澳門。姚棻立即帶捕快騎馬去澳門拿人。
乾隆帝來了諭旨,責成孫士毅會同十三行商“合力拿辦教案主謀蔡伯多祿”。孫士毅來十三行傳皇上諭旨,對潘振承道:“啟官,拿辦蔡伯多祿,十三行商亦義不容辭。”
潘振承道:“謝孫撫台提醒。老夫深感皇恩,思圖報答。早在孫撫台、姚臬司提老夫過堂的第二天,老夫便上了條陳,由同文行夥計交給撫衙儀門外的站班。條陳建議撫台繪製蔡伯多祿畫像,傳令澳門綠營,持畫像在水陸關卡守候蔡伯多祿。”
“條陳呢?本撫怎沒見著?”
“老夫署名‘廣州一民人’。”
“啟官你怎不署真名?”孫士毅猜想這份“廣州一民人”的條陳,書啟師爺看都沒看就打入另冊。
“上個月老夫向臬司苗知事進言,先把蔡郎中控制住。二位大人指責老夫跟蔡伯多祿狼狽為奸,老夫若署真名,還不知會有何種罪名落到頭上。”
這話在孫士毅聽來,分明在嘲弄他和姚棻,孫士毅綿里藏針道:“多謝啟官上匿名條陳恩賜錦囊妙計。姚臬司已經探明蔡伯多祿在澳門的躲身處,帶捕快騎馬上澳門拿人。”
潘振承微微含笑說道:“老夫再進陋計,拿人不可明拿,只能暗拿。老夫妄加揣測,蔡伯多祿是天主教徒,他的藏身處肯定是教堂。姚臬司到澳門,會先上副將行轅,興師動眾調兵遣將包圍蔡伯多祿匿藏的教堂。蔡伯多祿如今像驚弓之鳥,澳門多天主教徒,別弄得蔡伯多祿又跑了。”
正如潘振承所料,姚棻和綠營守備帶官兵包圍方濟各修道院之前,蔡伯多祿身穿黑袍,戴著黃色的假鬍鬚,跟姚臬司打了個照面,大大方方從臬司的眼皮子底下溜走,進了奧古斯丁修道院。
孫士毅和姚棻心知肚明,要潘振承充當替罪羊冤枉了他。然而,不揪住哆羅的保商不放,又不便抓其他的人來承擔責任。
經歷杜秋華道:“不管潘振承有否包庇慫恿的嫌疑,他建議臬司差役事前控制蔡伯多祿乃先見之明。卑職聽人說啟官智多謀足,夷務方面的事,不宜把他撇開。”經歷是臬司的屬官,杜秋華內心極不贊成巡撫臬司亂抓替罪羊,又不便抹二位上官的面子,只能這般說。
孫士毅皺眉道:“這個台階杜經歷幫下更合適。我們合計合計,該如何說服啟官既要幫我們,又肯擔下責任。”
班頭老霍不時向潘啟官通報沒逮住蔡伯多祿的訊息。亥時末,經歷杜秋華提著一隻菜盒,笑容可掬來到班房,他看到潘振承坐老虎凳上責罵老霍。潘振承道;“你不要責怪老霍,孫巡撫、姚臬司把老夫往死里整,老霍倘若優待老夫,還不給你們逐出臬司回家吃老米?”潘振承堅持坐老虎凳上,杜秋華沒辦法,只好叫捕役抬進一張桌子,把酒菜擺上,斟酒敬潘啟官。
潘振承道:“孫巡撫、姚臬司下不了台,叫你來下台階。我不為難你,酒我喝。有句話杜經歷得轉告他們,想叫老夫做替罪羊,愚蠢之極。”
杜秋華尷尬道:“二位大人沒要啟官替罪的意思。只是哆羅案鬧得太大,不給哆羅的保商一點顏色,皇上那頭和地方這頭,都不好交差。二位大人只是走走過場,喝過酒,啟官就可回家。”
潘振承抿了口酒說道:“孫巡撫和姚臬司都是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是年,老夫四十有七,可做他倆人的爹。在苗長青帶臬司捕役上十三行傳人之前,他們就商量好了讓老夫做替罪羊。”
杜秋華暗嘆潘振承精明過人,責備苗長青榆木腦袋,倘若早聽啟官的,蔡伯多祿插翅難逃。
潘振承道:“老夫是商人,由他們捏拿。老夫有言在先,他們就是定老夫死罪,皇上也不會放過他們。老夫可以斷定,聖旨斥責的是地方官,而沒有一句牽扯到行商頭上。要不然,在公堂上,孫姚二人早就拿出聖旨來打壓老夫。”
杜秋華謙恭地問道:“啟官,您說當下這場大危機,當如何化解?”
“老夫是俎上魚肉,這話當問刀斧手。”
潘振承冷笑著起身,出了班房。走到臬司衙門外,潘有度、蔡世文、伍國瑩圍上過來。有度哭道:“爹爹,你沒事了吧?”
潘振承道:“眼下沒事,以後難說。有度,你不要攪進來,有事爹會頂著。”
第六十九章
驚天教案啟官受罰
前景黯淡抱憾而終
朝廷和官府把十三行當成豬仔,長肥了就得宰殺;代辦備貢,孝敬備貢銀,潘振承倍覺十三行前景黯淡;他位卑言輕,年邁體衰,無法改變這一切,也無法把十三行從困境中帶出來;潘振承賦閒在家,由小妾時月陪伴“頤享天年”,將總商交蔡世文署理;然而他無時不在掛念十三行,追憶先他而去的彩珠、馨葉、殷無恙,走完七十四載波瀾壯闊的一生……
劫後餘波
蔡伯多祿躲在教友家。李剛義不知蔡伯多祿的去向,他被打得死去活來,終於挺不住供出兩個教友,此後不斷有教友歸案。廣州非久留之地,蔡伯多祿逃到澳門,躲進方濟各修道院。官差在廣州瞎撲騰近一個月,方知蔡伯多祿早已逃往澳門。姚棻立即帶捕快騎馬去澳門拿人。
乾隆帝來了諭旨,責成孫士毅會同十三行商“合力拿辦教案主謀蔡伯多祿”。孫士毅來十三行傳皇上諭旨,對潘振承道:“啟官,拿辦蔡伯多祿,十三行商亦義不容辭。”
潘振承道:“謝孫撫台提醒。老夫深感皇恩,思圖報答。早在孫撫台、姚臬司提老夫過堂的第二天,老夫便上了條陳,由同文行夥計交給撫衙儀門外的站班。條陳建議撫台繪製蔡伯多祿畫像,傳令澳門綠營,持畫像在水陸關卡守候蔡伯多祿。”
“條陳呢?本撫怎沒見著?”
“老夫署名‘廣州一民人’。”
“啟官你怎不署真名?”孫士毅猜想這份“廣州一民人”的條陳,書啟師爺看都沒看就打入另冊。
“上個月老夫向臬司苗知事進言,先把蔡郎中控制住。二位大人指責老夫跟蔡伯多祿狼狽為奸,老夫若署真名,還不知會有何種罪名落到頭上。”
這話在孫士毅聽來,分明在嘲弄他和姚棻,孫士毅綿里藏針道:“多謝啟官上匿名條陳恩賜錦囊妙計。姚臬司已經探明蔡伯多祿在澳門的躲身處,帶捕快騎馬上澳門拿人。”
潘振承微微含笑說道:“老夫再進陋計,拿人不可明拿,只能暗拿。老夫妄加揣測,蔡伯多祿是天主教徒,他的藏身處肯定是教堂。姚臬司到澳門,會先上副將行轅,興師動眾調兵遣將包圍蔡伯多祿匿藏的教堂。蔡伯多祿如今像驚弓之鳥,澳門多天主教徒,別弄得蔡伯多祿又跑了。”
正如潘振承所料,姚棻和綠營守備帶官兵包圍方濟各修道院之前,蔡伯多祿身穿黑袍,戴著黃色的假鬍鬚,跟姚臬司打了個照面,大大方方從臬司的眼皮子底下溜走,進了奧古斯丁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