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這個制度建立的時候其實真的不是鼓勵士兵們打劫,因為在草原上不光馬吃的草料遍地都是,人吃的東西也俯拾皆是。《遼史》里《太祖本紀》不是還提到一邊行軍一邊打獵嗎?可這一套到了中原,鐵定就要變味兒了。因為即使是在天下大亂的五代時期吧,開封一帶的中原地區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這種地方,莊稼比草多,人比野獸多,你讓人家契丹專業的“打草谷”怎麼解決吃飯問題啊?
本來按說應該“因地制宜”,到了中原就該按照中原的現實條件,由政府給部隊提供糧草。可事情壞就壞在耶律德光太自信上了,就因為手下有漢臣,看過幾本中原的典籍,肚子裡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當,他就覺得自己是漢學專家了,到開封以後還多次跟後晉投降過來的大臣說:“你們中原人那點破事,老子一清二楚,我們國家的事兒,你們可就不知道了。”
就是在這種拿著無知當個性的心理狀態下,耶律二爺拒絕了趙延壽給遼兵發糧發餉的建議,仍然堅持在人口密集地區“打草谷”。結果出門打草谷的契丹兵們發現自己面臨一個小問題:地里長的不是草,是莊稼,雞鴨牛羊有得是,都有主兒。要麼動手搶,要麼就得餓死。軍營里還有等著他們打完草谷回去開伙的官兵們,那您說,在這個情況下,負責打草谷的士兵會幹出什麼來?
事情的結果幾乎是一定的了,《資治通鑑》里記載,當時遼軍“分番剽掠”,稍遇反抗立刻就舉刀相向,導致中原百姓“丁壯斃於鋒刃,老弱委於溝壑”,很快就造成“數百裡間,財畜殆盡”的慘景。
相比於手下為了一口飯吃無可奈何才舉刀的“打草谷”士兵們,耶律二爺本人的行為要文明得多,藉口也光明正大得多。他向後晉降臣們提出:“老子麾下的三十萬大軍為老子立下征服後晉的蓋世奇功,應該給予重賞,這筆賞錢自然理所當然地應該由你們後晉來出,你們立即著手辦理去吧。”
後晉的府庫早就被連年用兵和石重貴堅持不懈地花天酒地折騰空了,住在裡邊的耗子都已經餓到滅族了,哪裡有錢給他搞這個勾當。負責的官員只好跟他照實匯報:“錢沒有,賣我老婆也湊不上,您看怎麼辦?”
耶律德光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個絕對是創造性的,一個字:借。從後晉文武百官開始借起,整個開封城裡所有人誰也跑不了。
歷史上不是沒有出過向民間借錢的政府,周赧王就曾經跟百姓借過出兵的啟動資金,許諾打贏了秦國用戰利品還。後來對秦軍事行動無果而終,一幫人找周赧王追債,這位大周國最後一位天子乾脆搬到高台上去耳朵清靜,順帶著還留下來“債台高築”這個成語。不過那畢竟是啟動資金,像這樣借錢發賞的,過去好像真沒有過。
很快,全開封經濟條件尚可的人家全都成了新成立的遼國政府的債主,當然,耶律德光沒說,大家也不知道借走的錢什麼時候還。
第二個解決方法是他向石重貴學來的,也是一個字:催。派了不少人到各地州縣去要,並且“迫以嚴誅”,敢不給,仔細自己的腦袋。
有了這樣得力的政策,再加上把打劫這樁有前途的事業搞得非常專業化的契丹武裝劫匪團隊非常高效的工作,新興的遼國政權很快就把後晉的倉庫裝得滿滿的,讓新搬進來的老鼠們興奮異常。不過老鼠們很快就發現自己是空歡喜一場,搬進來這些東西很快又搬走了。當然,不是發給“戰功卓著”的契丹勇士們,而是裝上小車,一路運到塞北,便宜了他們的草原親戚。
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本來就跟後晉出帝石重貴不對付,契丹人入侵了,他也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石重貴的腦袋上都結了霜。看到耶律德光入主開封,劉知遠一邊派兵防備四境,堅持把擁兵自重這條路走到底,一邊派人給耶律德光連上三表。
第一:恭賀偉大光榮、一貫正確的耶律德光大皇帝,打敗了渺小邪惡、糊塗透頂的石重貴,入主開封。
第二:太原這塊倒霉催的地方,鬥爭形勢太複雜了,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有啊,我在這兒鎮著,這幫孫子整天都要鬧事出么蛾子。為了大皇帝治下這片天空的穩定繁榮,我不能親自到開封恭賀您登基了,只能繼續在這兒當好我的軍閥割據勢力。
第三:我本來給您準備好一大票各色禮物,要給您送去的,可您派了帳下猛將劉九一將軍兵進南川,把我送禮的道兒給堵了。您看這可讓我如何是好,不如您把劉將軍叫回去,等路通了,禮馬上就到。
耶律德光當然明白劉知遠這老東西肚子裡揣的是什麼壞腸子,不過這時候他不大動得了劉知遠。一方面,劉知遠本來鎮守河東,手下兵馬就不少,戰鬥力也挺強,當初耶律德光派五叔耶律安端兵出雁門關,就曾經被老劉打胖了之後一路禮送出境。另一方面,後晉歷次跟契丹交鋒中,很多被契丹打散的後晉部隊有不少都跑到河東去投靠了劉知遠,就連後晉軍在陽城大破耶律德光所部的時候,老劉都收容了幾千被打散的散兵。到這時候,老劉手下能征慣戰的部隊已經不下五萬之眾。而耶律德光這時候雖然吞併了後晉二十萬大軍,可形勢跟三國時期曹操南下赤壁那會兒差不多,正是“以疲敝之卒,將狐疑之眾”,別說老劉還給他留了面子,保持了名義上的恭順,就算老劉直接跟他撕破臉,他也未必有信心直接動手教訓老劉。
本來按說應該“因地制宜”,到了中原就該按照中原的現實條件,由政府給部隊提供糧草。可事情壞就壞在耶律德光太自信上了,就因為手下有漢臣,看過幾本中原的典籍,肚子裡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當,他就覺得自己是漢學專家了,到開封以後還多次跟後晉投降過來的大臣說:“你們中原人那點破事,老子一清二楚,我們國家的事兒,你們可就不知道了。”
就是在這種拿著無知當個性的心理狀態下,耶律二爺拒絕了趙延壽給遼兵發糧發餉的建議,仍然堅持在人口密集地區“打草谷”。結果出門打草谷的契丹兵們發現自己面臨一個小問題:地里長的不是草,是莊稼,雞鴨牛羊有得是,都有主兒。要麼動手搶,要麼就得餓死。軍營里還有等著他們打完草谷回去開伙的官兵們,那您說,在這個情況下,負責打草谷的士兵會幹出什麼來?
事情的結果幾乎是一定的了,《資治通鑑》里記載,當時遼軍“分番剽掠”,稍遇反抗立刻就舉刀相向,導致中原百姓“丁壯斃於鋒刃,老弱委於溝壑”,很快就造成“數百裡間,財畜殆盡”的慘景。
相比於手下為了一口飯吃無可奈何才舉刀的“打草谷”士兵們,耶律二爺本人的行為要文明得多,藉口也光明正大得多。他向後晉降臣們提出:“老子麾下的三十萬大軍為老子立下征服後晉的蓋世奇功,應該給予重賞,這筆賞錢自然理所當然地應該由你們後晉來出,你們立即著手辦理去吧。”
後晉的府庫早就被連年用兵和石重貴堅持不懈地花天酒地折騰空了,住在裡邊的耗子都已經餓到滅族了,哪裡有錢給他搞這個勾當。負責的官員只好跟他照實匯報:“錢沒有,賣我老婆也湊不上,您看怎麼辦?”
耶律德光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個絕對是創造性的,一個字:借。從後晉文武百官開始借起,整個開封城裡所有人誰也跑不了。
歷史上不是沒有出過向民間借錢的政府,周赧王就曾經跟百姓借過出兵的啟動資金,許諾打贏了秦國用戰利品還。後來對秦軍事行動無果而終,一幫人找周赧王追債,這位大周國最後一位天子乾脆搬到高台上去耳朵清靜,順帶著還留下來“債台高築”這個成語。不過那畢竟是啟動資金,像這樣借錢發賞的,過去好像真沒有過。
很快,全開封經濟條件尚可的人家全都成了新成立的遼國政府的債主,當然,耶律德光沒說,大家也不知道借走的錢什麼時候還。
第二個解決方法是他向石重貴學來的,也是一個字:催。派了不少人到各地州縣去要,並且“迫以嚴誅”,敢不給,仔細自己的腦袋。
有了這樣得力的政策,再加上把打劫這樁有前途的事業搞得非常專業化的契丹武裝劫匪團隊非常高效的工作,新興的遼國政權很快就把後晉的倉庫裝得滿滿的,讓新搬進來的老鼠們興奮異常。不過老鼠們很快就發現自己是空歡喜一場,搬進來這些東西很快又搬走了。當然,不是發給“戰功卓著”的契丹勇士們,而是裝上小車,一路運到塞北,便宜了他們的草原親戚。
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本來就跟後晉出帝石重貴不對付,契丹人入侵了,他也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石重貴的腦袋上都結了霜。看到耶律德光入主開封,劉知遠一邊派兵防備四境,堅持把擁兵自重這條路走到底,一邊派人給耶律德光連上三表。
第一:恭賀偉大光榮、一貫正確的耶律德光大皇帝,打敗了渺小邪惡、糊塗透頂的石重貴,入主開封。
第二:太原這塊倒霉催的地方,鬥爭形勢太複雜了,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有啊,我在這兒鎮著,這幫孫子整天都要鬧事出么蛾子。為了大皇帝治下這片天空的穩定繁榮,我不能親自到開封恭賀您登基了,只能繼續在這兒當好我的軍閥割據勢力。
第三:我本來給您準備好一大票各色禮物,要給您送去的,可您派了帳下猛將劉九一將軍兵進南川,把我送禮的道兒給堵了。您看這可讓我如何是好,不如您把劉將軍叫回去,等路通了,禮馬上就到。
耶律德光當然明白劉知遠這老東西肚子裡揣的是什麼壞腸子,不過這時候他不大動得了劉知遠。一方面,劉知遠本來鎮守河東,手下兵馬就不少,戰鬥力也挺強,當初耶律德光派五叔耶律安端兵出雁門關,就曾經被老劉打胖了之後一路禮送出境。另一方面,後晉歷次跟契丹交鋒中,很多被契丹打散的後晉部隊有不少都跑到河東去投靠了劉知遠,就連後晉軍在陽城大破耶律德光所部的時候,老劉都收容了幾千被打散的散兵。到這時候,老劉手下能征慣戰的部隊已經不下五萬之眾。而耶律德光這時候雖然吞併了後晉二十萬大軍,可形勢跟三國時期曹操南下赤壁那會兒差不多,正是“以疲敝之卒,將狐疑之眾”,別說老劉還給他留了面子,保持了名義上的恭順,就算老劉直接跟他撕破臉,他也未必有信心直接動手教訓老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