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後晉鷹派人物的代表,馬步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在石重貴面前主張:“當初你老子拜了人家當爹,這個孫子你不認也得認,退一步講,你老子管人家叫了那麼多年爹,你認是人家孫子也不丟人。可稱臣就不一樣了,你是皇帝啊,皇帝怎麼能給另一個皇帝當大臣呢?你在信里繼續裝孫子我們可以支持,要是非得給人家當大臣,那我們就要抗議了。”
雖然其他大臣有不同意見,認為契丹人狼子野心,一不小心得罪了,以後說不定要兵戎相見,但石重貴最終還是採納了景延廣的意見,只向耶律德光稱孫,不再稱臣。
耶律德光看到信中只稱孫不稱臣後,派了客省使喬榮到洛陽,向石重貴提出異議,說過去石敬瑭也是要稱臣的,怎麼換了你就不認了呢。
又是老景站出來回答他說:“老皇帝是你們家皇帝冊封的,只好給你們個面子自稱是你們家皇帝的臣子。現在的皇帝是我們自己擁立的,從輩分上排是你們皇帝的孫子,這個沒轍,我們不認也得認,稱臣的事兒你們就想也別想了。真要是不服的話,我們有‘十萬橫磨劍’,你們來一個試試。別怪我沒提醒你們啊,真要是動起手來,當爺爺的讓孫子給抽腫了,那你們遼國可就丟了大臉啦。”
沒事兒耶律德光還要找事兒呢,何況老景甩了句如此冰涼邦硬的話在他臉上啊,當時就氣得三屍神暴跳、五雷豪氣騰空。心說我還沒找你們麻煩呢,我還沒對你們進行武力訛詐呢,你們怎麼能跟我使這一手啊?這叫賴皮,你們懂不懂?當時就有心要跟後晉動手。《遼史》的《太宗本紀》里說“晉……書稱孫,不稱臣……上始有南伐之意”。
按說契丹國的部隊,骨幹是職業化的常備軍,主體是拿起弓就算數的牧民軍,動員速度非常快,耶律德光真要是下了開戰的決心,用不了幾天大軍就能開拔。可這次耶律德光發怒以後卻拖了很長時間,不光沒有表現出來不滿,當年他還曾反覆派使者到晉國,弔唁去世的石敬瑭,祝賀石重貴登基,慶祝石重貴過生日……總之,不光一點打仗的意思都沒有,對後晉的態度還很親熱。
為什麼呢?難道耶律老二改行吃素了?當然不能夠。真實原因是,幾年前耶律德光出兵援助石敬瑭,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勝得實在僥倖。戰鬥中他見識到了中原軍隊的強大戰鬥力,知道這些人不是敗在沒有戰鬥力上,而是敗在內部不團結,敗在指揮官無能,敗在援軍主帥首鼠兩端上。
如果中原軍隊有一個強有力的統帥,背後能夠獲得中央政府堅定的支持,也沒有地方勢力倒戈幫助契丹人的話,那一仗不是“勝負難料”,而是他耶律德光“必敗無疑”。現在既然後晉內部沒有分裂,那無論有多大火氣,二爺也只能先壓住,無論老景那句冰涼邦硬的話砸掉了二爺幾顆牙,他也只能先咽到肚子裡。
可耶律二爺的人品到底還是不錯的,這口氣沒忍太久,第二年,機會就來了。後晉方面又出了大漢奸,高級帶路黨。此人姓楊名光遠,官拜後晉平盧節度使,正是當年剁了張敬達腦袋投降契丹的那位好漢,這次他投靠契丹,也是因為他跟後晉朝廷之間鬧了矛盾。
矛盾起因其實就是為了三百匹馬,這批戰馬是當初石敬瑭在世的時候借給楊光遠的,石敬瑭去世後,景延廣向老楊要這批戰馬。雖然戰馬屬於戰略物資,可老楊既然當著一鎮節度使,三百匹這個數對他來說應該不算太大,還了也就還了,可老楊的精神世界大概跟凡人有所不同,不知怎麼的就從這件事上推斷出朝廷“是疑我也”,立即讓在外地擔任刺史的兒子逃回去找他。
後晉方面覺得這個誤會很好笑、很無聊,為了安他的心,趕緊派人又賞東西又封官,希望能夠消除誤會。
可老楊卻覺得朝廷方面的種種舉動是怕了他,認為憑這個機會自己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高官走向更高的官,於是向耶律德光匯報說後晉“境內大飢,公私交困”,只要契丹國發兵進攻,那就一定“一舉可得”。
有了這個大內鬼,耶律德光認為自己收拾後晉的把握應該比較大了,可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南下滅晉終歸是場大仗,再怎麼容易打,殺敵三千也要自損八百。
耶律德光當年吃過大虧,因為忠於自己的腹心部實力受損,讓老娘邊緣化過好幾年,這時候記憶猶新,只要有可能,他還是不願意動用自己的嫡系跟後晉硬碰。為此,他又拿出了一張牌,就是遼國南京留守趙延壽。他從新占領的燕雲十六州中調集了五萬大軍,讓趙延壽擔任主將。
為了讓小趙能往死里給自己賣命,耶律德光乾脆忽悠小趙說:“等以後滅了晉國,我讓你當皇帝。”
怕小趙不信,還讓他穿上黃袍去檢閱漢人部隊,當著所有漢人部隊的面兒說:“瞧見沒有,這個是你們的皇上,以後乖乖聽他話。”
小趙的皇帝夢是從他老爹那裡繼承過來的,做了兩輩子了,眼看機會就在眼前,當然打開套間,把吃奶的力氣都賣給了耶律德光。
會同七年(公元944年)年初,耶律德光大舉諸路兵馬,命手下鐵桿大漢奸趙延壽率五萬漢軍為前部先鋒,自己親率十萬大軍為後應,另遣自己的五叔耶律安端率軍越過雁門關攻擊山西以為策應,準備一舉滅亡後晉,吞併中原,完成自己的爹傳給自己的那個中原皇帝夢。
雖然其他大臣有不同意見,認為契丹人狼子野心,一不小心得罪了,以後說不定要兵戎相見,但石重貴最終還是採納了景延廣的意見,只向耶律德光稱孫,不再稱臣。
耶律德光看到信中只稱孫不稱臣後,派了客省使喬榮到洛陽,向石重貴提出異議,說過去石敬瑭也是要稱臣的,怎麼換了你就不認了呢。
又是老景站出來回答他說:“老皇帝是你們家皇帝冊封的,只好給你們個面子自稱是你們家皇帝的臣子。現在的皇帝是我們自己擁立的,從輩分上排是你們皇帝的孫子,這個沒轍,我們不認也得認,稱臣的事兒你們就想也別想了。真要是不服的話,我們有‘十萬橫磨劍’,你們來一個試試。別怪我沒提醒你們啊,真要是動起手來,當爺爺的讓孫子給抽腫了,那你們遼國可就丟了大臉啦。”
沒事兒耶律德光還要找事兒呢,何況老景甩了句如此冰涼邦硬的話在他臉上啊,當時就氣得三屍神暴跳、五雷豪氣騰空。心說我還沒找你們麻煩呢,我還沒對你們進行武力訛詐呢,你們怎麼能跟我使這一手啊?這叫賴皮,你們懂不懂?當時就有心要跟後晉動手。《遼史》的《太宗本紀》里說“晉……書稱孫,不稱臣……上始有南伐之意”。
按說契丹國的部隊,骨幹是職業化的常備軍,主體是拿起弓就算數的牧民軍,動員速度非常快,耶律德光真要是下了開戰的決心,用不了幾天大軍就能開拔。可這次耶律德光發怒以後卻拖了很長時間,不光沒有表現出來不滿,當年他還曾反覆派使者到晉國,弔唁去世的石敬瑭,祝賀石重貴登基,慶祝石重貴過生日……總之,不光一點打仗的意思都沒有,對後晉的態度還很親熱。
為什麼呢?難道耶律老二改行吃素了?當然不能夠。真實原因是,幾年前耶律德光出兵援助石敬瑭,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勝得實在僥倖。戰鬥中他見識到了中原軍隊的強大戰鬥力,知道這些人不是敗在沒有戰鬥力上,而是敗在內部不團結,敗在指揮官無能,敗在援軍主帥首鼠兩端上。
如果中原軍隊有一個強有力的統帥,背後能夠獲得中央政府堅定的支持,也沒有地方勢力倒戈幫助契丹人的話,那一仗不是“勝負難料”,而是他耶律德光“必敗無疑”。現在既然後晉內部沒有分裂,那無論有多大火氣,二爺也只能先壓住,無論老景那句冰涼邦硬的話砸掉了二爺幾顆牙,他也只能先咽到肚子裡。
可耶律二爺的人品到底還是不錯的,這口氣沒忍太久,第二年,機會就來了。後晉方面又出了大漢奸,高級帶路黨。此人姓楊名光遠,官拜後晉平盧節度使,正是當年剁了張敬達腦袋投降契丹的那位好漢,這次他投靠契丹,也是因為他跟後晉朝廷之間鬧了矛盾。
矛盾起因其實就是為了三百匹馬,這批戰馬是當初石敬瑭在世的時候借給楊光遠的,石敬瑭去世後,景延廣向老楊要這批戰馬。雖然戰馬屬於戰略物資,可老楊既然當著一鎮節度使,三百匹這個數對他來說應該不算太大,還了也就還了,可老楊的精神世界大概跟凡人有所不同,不知怎麼的就從這件事上推斷出朝廷“是疑我也”,立即讓在外地擔任刺史的兒子逃回去找他。
後晉方面覺得這個誤會很好笑、很無聊,為了安他的心,趕緊派人又賞東西又封官,希望能夠消除誤會。
可老楊卻覺得朝廷方面的種種舉動是怕了他,認為憑這個機會自己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高官走向更高的官,於是向耶律德光匯報說後晉“境內大飢,公私交困”,只要契丹國發兵進攻,那就一定“一舉可得”。
有了這個大內鬼,耶律德光認為自己收拾後晉的把握應該比較大了,可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南下滅晉終歸是場大仗,再怎麼容易打,殺敵三千也要自損八百。
耶律德光當年吃過大虧,因為忠於自己的腹心部實力受損,讓老娘邊緣化過好幾年,這時候記憶猶新,只要有可能,他還是不願意動用自己的嫡系跟後晉硬碰。為此,他又拿出了一張牌,就是遼國南京留守趙延壽。他從新占領的燕雲十六州中調集了五萬大軍,讓趙延壽擔任主將。
為了讓小趙能往死里給自己賣命,耶律德光乾脆忽悠小趙說:“等以後滅了晉國,我讓你當皇帝。”
怕小趙不信,還讓他穿上黃袍去檢閱漢人部隊,當著所有漢人部隊的面兒說:“瞧見沒有,這個是你們的皇上,以後乖乖聽他話。”
小趙的皇帝夢是從他老爹那裡繼承過來的,做了兩輩子了,眼看機會就在眼前,當然打開套間,把吃奶的力氣都賣給了耶律德光。
會同七年(公元944年)年初,耶律德光大舉諸路兵馬,命手下鐵桿大漢奸趙延壽率五萬漢軍為前部先鋒,自己親率十萬大軍為後應,另遣自己的五叔耶律安端率軍越過雁門關攻擊山西以為策應,準備一舉滅亡後晉,吞併中原,完成自己的爹傳給自己的那個中原皇帝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