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回到皇都後,他就開始著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會同元年,他不光改元,還變動了遼國的統治結構,更改了國內很多官員的稱謂:比如他把皇城改稱為上京,把過去的南京改稱為東京,南京這個稱號則給了新到手的幽州。名義上上京最高,但另外兩京的地位也超過其他行政單位,其中東京分管東丹國事務,南京分管燕雲十六州地區事務,實際上承認了遼屬燕雲十六州相對獨立的政治地位。
同時把過去的南北兩院和國舅帳的夷離堇改稱為王,把惕隱改稱為司徒。過去遼國下屬各縣的主管官員叫麻都不,現在改成跟中原政權相同的縣令,負責縣級治保工作的官員過去叫達刺干,也改稱為跟中原政權一樣的馬步軍。還新建了很多向中原政權學來的官職,其中包括宣徽使、閣門使、控鶴監、客省使、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完善了國家職能部門的組織,加強了對國家的實際控制。
不久他發現,光改個名字起到的作用不大,很多地方的契丹族官員和中原百姓仍然水火不容。為了進一步彌合民族矛盾,耶律德光在會同三年專門下旨,讓管理中原人的契丹官員按照中原人的習俗生活,使用中原政權官員的儀仗,並且允許他們娶中原女子為妻。
當然,他這些政治措施從根本上講,並不是為了讓遼屬燕雲十六州老百姓能夠安家樂業,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封建帝王搞政治改革、關心民生是為了老百姓,他們為的只是自己政權的穩固。
耶律德光的政治改革,目的還不僅僅局限於穩定已得的燕雲十六州,他是在進行嘗試,試圖建立一種成功的模式來管理自己治下的中原,這種嘗試的最終目的,當然就是為他日後奪取整個中原地區,去當他和他父親夢想中的中原皇帝作準備。
從實際效果來看,他的這種改革在燕雲十六州獲得的效果還不錯。獲得了初步成功的耶律德光覺得自己取得的成就不小,獲得的經驗不少,應該可以去給中原人當皇帝了。
同時,當初沒撈到皇帝當的趙德鈞雖然死了,可他給述律太后上的貢畢竟沒有白上,他的兒子趙延壽先是被耶律德光任命為幽州節度使,後來幽州改稱南京,又升了趙延壽為南京留守,封燕王。
小趙跟老趙一樣,一肚子皇帝夢,為了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整天攛掇耶律德光南征。故此從會同五年開始,耶律德光就開始積極地向後晉政權挑釁,想通過戰爭手段征服中原,完成自己的夢想。
當然,耶律德光這個倒霉孩子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燕雲十六州自從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開始,受胡人的影響就相當大。到了晚唐藩鎮之亂時期,這一地區很多地方政權的首腦人物都已經不再是中原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克用,本人就是沙陀人;前文書中提到被乾兒子宰了的王鎔,祖上是回鶻人。他搞的那一套在燕雲十六州這種相對胡化的地區適用,不代表到了更南邊比較純粹的中原人聚居區一樣適用。他這個小小疏忽的結果,當然就是把自己給坑了,這個話題咱們在後邊繼續。
最初的挑釁是派人到洛陽去向自己的老兒子索要叛逃的吐谷渾部落。
眼看自己小爹為一個不當緊的小部落動了這麼大的肝火,石敬瑭那個老奸巨猾的傢伙十有八九是看明白了自己小爹使的這一招叫做項莊舞劍,意在中原這個超級大沛公。想明白自己飛了幾年媚眼全都便宜了瞎子,好幾年搜刮的財物珍寶養肥的是條餵不飽的狼,老石的精神世界終於崩潰了,緊跟著也就翹了辮子,把天下留給了當初自己小爹給自己指定的繼承人。
這個註定要在小爺爺手裡倒大霉的孩子就是石重貴,他本來是石敬瑭哥哥的兒子,後來被石敬瑭收為養子。
晉安寨的後唐軍投降後,石敬瑭在南下前想留一個兒子替自己鎮守太原。當時為了表示對自己新爹的尊重,石敬瑭鄭重地向耶律德光徵詢意見,請他告訴自己留哪個合適。
耶律德光覺得他這個行為屬於吃飽了撐的,因為自己壓根兒不認識自己那些新孫子,根本不知道各人的脾氣秉性。
石敬瑭卻決定把馬屁拍到慘無人道的地步,乾脆把自己的兒子們拉出來站一排,讓新爹從裡頭挑看著順眼的。
耶律德光不知道他這些兒子都什麼來歷,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找個跟石敬瑭長得像的,省得以後發現這個孩子種不對鬧麻煩。剛好這些人里石重貴長相最像石敬瑭,只不過個頭兒略矮,耶律德光就隨手一指說:“我看這個跟大眼賊似的小子不錯,就他吧。”
就這麼著,石重貴在新爺爺的推薦下,成了自己叔叔兼養父的接班人。這時候石敬瑭因憂去世,石重貴在眾臣擁戴之下登基,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向遼國匯報自己當皇帝這件事。
當初石敬瑭向耶律德光求救,認耶律德光為父,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時候,手下就有很多人覺得此事乃是奇恥大辱。當時劉知遠就曾經勸過他:“你對人家稱臣也就算了,怎麼還能拜爹呢?不嫌你這個新爹太小嗎?割地就更不靠譜了,地這玩意兒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啊,割著容易,再往回要可就難了。還不如多許他們點錢呢。”
石敬瑭那老東西知道耶律德光志不在小,不給乾的忽悠不動他,為了保命,還是同意割讓了燕雲十六州。這麼多年來他對耶律德光拼命低頭服小,就是希望通過自己打了左臉伸右臉的恭順態度,延緩耶律德光對中原的野心。結果到頭來養肥了塞北野狼,逼死了自己,同時他過分沒骨頭的行為也讓手下很多大臣對契丹國反感到了極點。所以,就在給耶律德光寫信匯報新皇帝登基應該採用什麼自稱這件事上,很多反感契丹國的臣子爆發了。
同時把過去的南北兩院和國舅帳的夷離堇改稱為王,把惕隱改稱為司徒。過去遼國下屬各縣的主管官員叫麻都不,現在改成跟中原政權相同的縣令,負責縣級治保工作的官員過去叫達刺干,也改稱為跟中原政權一樣的馬步軍。還新建了很多向中原政權學來的官職,其中包括宣徽使、閣門使、控鶴監、客省使、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完善了國家職能部門的組織,加強了對國家的實際控制。
不久他發現,光改個名字起到的作用不大,很多地方的契丹族官員和中原百姓仍然水火不容。為了進一步彌合民族矛盾,耶律德光在會同三年專門下旨,讓管理中原人的契丹官員按照中原人的習俗生活,使用中原政權官員的儀仗,並且允許他們娶中原女子為妻。
當然,他這些政治措施從根本上講,並不是為了讓遼屬燕雲十六州老百姓能夠安家樂業,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封建帝王搞政治改革、關心民生是為了老百姓,他們為的只是自己政權的穩固。
耶律德光的政治改革,目的還不僅僅局限於穩定已得的燕雲十六州,他是在進行嘗試,試圖建立一種成功的模式來管理自己治下的中原,這種嘗試的最終目的,當然就是為他日後奪取整個中原地區,去當他和他父親夢想中的中原皇帝作準備。
從實際效果來看,他的這種改革在燕雲十六州獲得的效果還不錯。獲得了初步成功的耶律德光覺得自己取得的成就不小,獲得的經驗不少,應該可以去給中原人當皇帝了。
同時,當初沒撈到皇帝當的趙德鈞雖然死了,可他給述律太后上的貢畢竟沒有白上,他的兒子趙延壽先是被耶律德光任命為幽州節度使,後來幽州改稱南京,又升了趙延壽為南京留守,封燕王。
小趙跟老趙一樣,一肚子皇帝夢,為了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整天攛掇耶律德光南征。故此從會同五年開始,耶律德光就開始積極地向後晉政權挑釁,想通過戰爭手段征服中原,完成自己的夢想。
當然,耶律德光這個倒霉孩子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燕雲十六州自從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開始,受胡人的影響就相當大。到了晚唐藩鎮之亂時期,這一地區很多地方政權的首腦人物都已經不再是中原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克用,本人就是沙陀人;前文書中提到被乾兒子宰了的王鎔,祖上是回鶻人。他搞的那一套在燕雲十六州這種相對胡化的地區適用,不代表到了更南邊比較純粹的中原人聚居區一樣適用。他這個小小疏忽的結果,當然就是把自己給坑了,這個話題咱們在後邊繼續。
最初的挑釁是派人到洛陽去向自己的老兒子索要叛逃的吐谷渾部落。
眼看自己小爹為一個不當緊的小部落動了這麼大的肝火,石敬瑭那個老奸巨猾的傢伙十有八九是看明白了自己小爹使的這一招叫做項莊舞劍,意在中原這個超級大沛公。想明白自己飛了幾年媚眼全都便宜了瞎子,好幾年搜刮的財物珍寶養肥的是條餵不飽的狼,老石的精神世界終於崩潰了,緊跟著也就翹了辮子,把天下留給了當初自己小爹給自己指定的繼承人。
這個註定要在小爺爺手裡倒大霉的孩子就是石重貴,他本來是石敬瑭哥哥的兒子,後來被石敬瑭收為養子。
晉安寨的後唐軍投降後,石敬瑭在南下前想留一個兒子替自己鎮守太原。當時為了表示對自己新爹的尊重,石敬瑭鄭重地向耶律德光徵詢意見,請他告訴自己留哪個合適。
耶律德光覺得他這個行為屬於吃飽了撐的,因為自己壓根兒不認識自己那些新孫子,根本不知道各人的脾氣秉性。
石敬瑭卻決定把馬屁拍到慘無人道的地步,乾脆把自己的兒子們拉出來站一排,讓新爹從裡頭挑看著順眼的。
耶律德光不知道他這些兒子都什麼來歷,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找個跟石敬瑭長得像的,省得以後發現這個孩子種不對鬧麻煩。剛好這些人里石重貴長相最像石敬瑭,只不過個頭兒略矮,耶律德光就隨手一指說:“我看這個跟大眼賊似的小子不錯,就他吧。”
就這麼著,石重貴在新爺爺的推薦下,成了自己叔叔兼養父的接班人。這時候石敬瑭因憂去世,石重貴在眾臣擁戴之下登基,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向遼國匯報自己當皇帝這件事。
當初石敬瑭向耶律德光求救,認耶律德光為父,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時候,手下就有很多人覺得此事乃是奇恥大辱。當時劉知遠就曾經勸過他:“你對人家稱臣也就算了,怎麼還能拜爹呢?不嫌你這個新爹太小嗎?割地就更不靠譜了,地這玩意兒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啊,割著容易,再往回要可就難了。還不如多許他們點錢呢。”
石敬瑭那老東西知道耶律德光志不在小,不給乾的忽悠不動他,為了保命,還是同意割讓了燕雲十六州。這麼多年來他對耶律德光拼命低頭服小,就是希望通過自己打了左臉伸右臉的恭順態度,延緩耶律德光對中原的野心。結果到頭來養肥了塞北野狼,逼死了自己,同時他過分沒骨頭的行為也讓手下很多大臣對契丹國反感到了極點。所以,就在給耶律德光寫信匯報新皇帝登基應該採用什麼自稱這件事上,很多反感契丹國的臣子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