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最後在兩個人分手的時候,耶律小爹還囑咐自己的石老兒子說:“劉知遠、趙瑩和桑維翰這三個人,都是真正忠於你的大忠臣,以後只要這仨人沒有太大的罪過,你就應該留著他們。”
石敬瑭灑淚離別了自己的耶律小爹,領兵南下,事情果然如同耶律德光所料,一路上他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直接兵進洛陽城。
李從珂眼看自己眾叛親離,無可奈何之下,身佩自從秦始皇時期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帶著家人一起自焚了。臨死前,因為恨契丹人幫助石敬瑭,派人去叫一個名叫李贊華的貴族跟自己一起死。李贊華不肯,李從珂乾脆讓手下人直接把他給殺了。
耶,這就奇了怪了,怎麼又鬧出倆人打架,讓門口賣滷煮火燒的挨揍的事情來了呢?契丹人打你李從珂,跟人家李贊華有神馬關係?原來這位李贊華以前叫做東丹慕華,再往前,沒流竄到洛陽的時候,還曾經叫過耶律倍,正是耶律德光的親大哥、石敬瑭的親大爺。
石敬瑭進洛陽城後,聽說比自己小七歲的新任小大爺死了,哭得稀里嘩啦的,追封已故小大爺為燕王,派人送他的靈柩返回契丹。
大概是跟大哥分別日久,感情有點淡了,雖然老兒子哭小大爺哭得很淋漓盡致,但耶律德光本人對自己大哥的死卻沒表現出有多傷心來,連南下去看一眼都懶得看。
到天顯十二年(公元937年)農曆二月,眼看自己的老兒子石敬瑭已經成功奪取洛陽,耶律德光就率領部隊返回塞北了。這一次,契丹人終於完成了自從耶律阿保機建國以來的多年夢想,成功奪取了中原北部的屏障燕雲十六州。
歸國以後,耶律德光覺得自己此次南征建立的功勳夠大,夠自己牛一把的,宣布改元,以次年(也就是公元938年)為會同元年。
在這以後,石敬瑭這個貼心的乾兒子在好幾年時間裡一直把自己的耶律小爹伺候得挺舒心。雖然當時中原連年混戰,府庫空虛,但無論小爹有什麼要求,石老兒子都想盡一切辦法滿足,給小爹寫信要用臣子給皇帝上的“表文”的格式,堅持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除了每年答應給契丹的三十萬匹布以外,只要逢年過節或者遇到婚喪嫁娶,還要加送各種禮物,據說當時給契丹國送禮的車隊經常是前隊接後隊。
不光送東西討自己小爹的歡心,對任何敢於向小爹叫板的勢力,石老兒子的態度只有一個,那就是殺無赦。雖然當時各鎮節度使擁兵自重,不管幹了什麼石敬瑭都沒什麼脾氣,連范廷光造反、楊光遠抗命這些事,老石都一忍再忍,可在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責他一心認契丹人當爹,用全國之力去討好契丹人,把老百姓弄得苦不堪言,並表示自己願意跟契丹人決一死戰的時候,石老兒子替自己的小爹震怒了,發兵斬殺安重榮,並把他的腦袋送到了小爹面前。
可即便如此,耶律德光這位小爹還是不肯滿意。說到底,他想的是要當中原的皇帝,完成自己父親那個功蓋漢高祖劉邦的夢想。
就在會同五年(公元942年),石老兒子獻上安重榮的腦袋之後,耶律德光藉口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收留叛變遼國的吐谷渾部落,向石老兒子發難,派使者到洛陽坐候叛逃的吐谷渾族人。
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以後,早已成了地方上的實權人物,是割據一方的軍閥。石敬瑭一不敢得罪自己的契丹小爹,二不敢動手握重兵的劉知遠,終於在當年農曆七月抑鬱而終,讓黑髮小爹送了自己這個白髮老兒子。
石敬瑭死後,他的侄子兼養子石重貴稱帝,結果就在這個只比耶律德光小十二歲的孫子登基後不久,這爺孫倆鬧崩了。
當孫子是沒辦法
雖然天贊十一年(公元936年)耶律德光認了石敬瑭當乾兒子,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但石敬瑭自己也知道這些地盤絕對不止是一塊肥肉那麼簡單,明白失去這些地方以後,自己後晉政權的北大門實際上已經在契丹人手裡攥著了,他多少也有點不甘心。在天贊十二年(公元937年)曾幾次派使者到遼國,試圖通過上尊號等方式討取耶律德光的歡心,進而把燕雲十六州要回來。
耶律德光當然不會吃他這一套,沒有因為老兒子給自己戴的高帽,就張開嘴把咬瓷實的肥肉吐出去。會同元年,耶律德光終於逼迫後晉朝廷獻上了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圖籍,把這塊夢寐以求的地盤從肚子裡的肉變成了長在身上的膘。
不過燕雲十六州的老百姓卻不太願意買他這個大遼皇帝的帳,從被割讓伊始,就曾多次武力抗拒遼國的統治。直到會同四年年末,耶律德光才肅清了燕雲十六州的抵抗,攻克了最後一座堅持抵抗的朔州城。
耶律德光把漢人的這種抵抗歸於兩個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因為就在天顯十二年他領兵從山西返回塞北的時候,有個叫張礪的漢人俘虜試圖逃跑,被抓回到耶律德光面前後,耶律德光問他為什麼逃跑。張礪回答說:“我是華夏人,到了你們這裡以後,吃的、喝的、穿的、戴的都跟我們那裡不一樣,就這麼活著,我還不如死了好呢。要不你殺了我算了。”
耶律德光沒殺張礪,反而把負責照顧他的通事高彥英打了一頓,此後就開始注意到了生活習慣不同給契丹人和中原人帶來的矛盾。
石敬瑭灑淚離別了自己的耶律小爹,領兵南下,事情果然如同耶律德光所料,一路上他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直接兵進洛陽城。
李從珂眼看自己眾叛親離,無可奈何之下,身佩自從秦始皇時期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帶著家人一起自焚了。臨死前,因為恨契丹人幫助石敬瑭,派人去叫一個名叫李贊華的貴族跟自己一起死。李贊華不肯,李從珂乾脆讓手下人直接把他給殺了。
耶,這就奇了怪了,怎麼又鬧出倆人打架,讓門口賣滷煮火燒的挨揍的事情來了呢?契丹人打你李從珂,跟人家李贊華有神馬關係?原來這位李贊華以前叫做東丹慕華,再往前,沒流竄到洛陽的時候,還曾經叫過耶律倍,正是耶律德光的親大哥、石敬瑭的親大爺。
石敬瑭進洛陽城後,聽說比自己小七歲的新任小大爺死了,哭得稀里嘩啦的,追封已故小大爺為燕王,派人送他的靈柩返回契丹。
大概是跟大哥分別日久,感情有點淡了,雖然老兒子哭小大爺哭得很淋漓盡致,但耶律德光本人對自己大哥的死卻沒表現出有多傷心來,連南下去看一眼都懶得看。
到天顯十二年(公元937年)農曆二月,眼看自己的老兒子石敬瑭已經成功奪取洛陽,耶律德光就率領部隊返回塞北了。這一次,契丹人終於完成了自從耶律阿保機建國以來的多年夢想,成功奪取了中原北部的屏障燕雲十六州。
歸國以後,耶律德光覺得自己此次南征建立的功勳夠大,夠自己牛一把的,宣布改元,以次年(也就是公元938年)為會同元年。
在這以後,石敬瑭這個貼心的乾兒子在好幾年時間裡一直把自己的耶律小爹伺候得挺舒心。雖然當時中原連年混戰,府庫空虛,但無論小爹有什麼要求,石老兒子都想盡一切辦法滿足,給小爹寫信要用臣子給皇帝上的“表文”的格式,堅持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除了每年答應給契丹的三十萬匹布以外,只要逢年過節或者遇到婚喪嫁娶,還要加送各種禮物,據說當時給契丹國送禮的車隊經常是前隊接後隊。
不光送東西討自己小爹的歡心,對任何敢於向小爹叫板的勢力,石老兒子的態度只有一個,那就是殺無赦。雖然當時各鎮節度使擁兵自重,不管幹了什麼石敬瑭都沒什麼脾氣,連范廷光造反、楊光遠抗命這些事,老石都一忍再忍,可在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責他一心認契丹人當爹,用全國之力去討好契丹人,把老百姓弄得苦不堪言,並表示自己願意跟契丹人決一死戰的時候,石老兒子替自己的小爹震怒了,發兵斬殺安重榮,並把他的腦袋送到了小爹面前。
可即便如此,耶律德光這位小爹還是不肯滿意。說到底,他想的是要當中原的皇帝,完成自己父親那個功蓋漢高祖劉邦的夢想。
就在會同五年(公元942年),石老兒子獻上安重榮的腦袋之後,耶律德光藉口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收留叛變遼國的吐谷渾部落,向石老兒子發難,派使者到洛陽坐候叛逃的吐谷渾族人。
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以後,早已成了地方上的實權人物,是割據一方的軍閥。石敬瑭一不敢得罪自己的契丹小爹,二不敢動手握重兵的劉知遠,終於在當年農曆七月抑鬱而終,讓黑髮小爹送了自己這個白髮老兒子。
石敬瑭死後,他的侄子兼養子石重貴稱帝,結果就在這個只比耶律德光小十二歲的孫子登基後不久,這爺孫倆鬧崩了。
當孫子是沒辦法
雖然天贊十一年(公元936年)耶律德光認了石敬瑭當乾兒子,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但石敬瑭自己也知道這些地盤絕對不止是一塊肥肉那麼簡單,明白失去這些地方以後,自己後晉政權的北大門實際上已經在契丹人手裡攥著了,他多少也有點不甘心。在天贊十二年(公元937年)曾幾次派使者到遼國,試圖通過上尊號等方式討取耶律德光的歡心,進而把燕雲十六州要回來。
耶律德光當然不會吃他這一套,沒有因為老兒子給自己戴的高帽,就張開嘴把咬瓷實的肥肉吐出去。會同元年,耶律德光終於逼迫後晉朝廷獻上了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圖籍,把這塊夢寐以求的地盤從肚子裡的肉變成了長在身上的膘。
不過燕雲十六州的老百姓卻不太願意買他這個大遼皇帝的帳,從被割讓伊始,就曾多次武力抗拒遼國的統治。直到會同四年年末,耶律德光才肅清了燕雲十六州的抵抗,攻克了最後一座堅持抵抗的朔州城。
耶律德光把漢人的這種抵抗歸於兩個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因為就在天顯十二年他領兵從山西返回塞北的時候,有個叫張礪的漢人俘虜試圖逃跑,被抓回到耶律德光面前後,耶律德光問他為什麼逃跑。張礪回答說:“我是華夏人,到了你們這裡以後,吃的、喝的、穿的、戴的都跟我們那裡不一樣,就這麼活著,我還不如死了好呢。要不你殺了我算了。”
耶律德光沒殺張礪,反而把負責照顧他的通事高彥英打了一頓,此後就開始注意到了生活習慣不同給契丹人和中原人帶來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