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手下人一聽,敢情您都已經算計好了,那還說什麼啊,您怎麼安排我們怎麼幹就是了。在老張指揮之下,這幫人一起動手,就在老張府里動手挖了一口井,又往井裡倒了不少石灰。然後老張就派人去請契丹監軍過府吃飯喝酒。
估計老張沒少請過契丹人,契丹監軍聽說以後一點沒懷疑,興高采烈地領著手下的軍官和比較親近的士兵跑到老張府里,連吃帶喝,連玩帶樂。老張領著一幫手下把吹牛皮拍馬屁敲邊鼓接下茬等諸路絕學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高度,滿嘴“華夏契丹本一家”“藩漢攜手,共建契丹帝國美好明天”之類的片兒湯迷魂藥,酒更是一碗接一碗、一壇接一壇地給契丹人往下灌。沒用多大工夫,所有契丹人全放倒了醉得跟死豬一樣。
眼看契丹人全都喝趴下了,本來也裝了副醉眼迷糊模樣的老張立刻就精神了,領著手下人,兩個抬一個,把契丹人全都弄到井邊,每個脖子上捅一刀,捅完了不管死活直接往井裡一扔,全都扔完了把井一填。話說,看歷史看到這個段子,真的讓老熊直犯嘀咕:所謂“坑人”,難道就是這麼來的?
把契丹監軍弄死以後,老張領上一幫手下,打起火把敲起鑼,鬧得驚天動地地往契丹兵營的方向沖,一邊沖一邊喊:“大唐軍隊進城啦!要殺光契丹人啦!大家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沒怨沒仇的跟著占便宜啦!”
兵營里剩下的契丹官兵一聽全傻眼了。這邊當官的不在,那邊人家嚷嚷唐軍進城了,這可咋辦呢?無可奈何之下,大家一鬨而散,逃回塞北去了。
嚇跑了剩下的契丹兵馬,老張立刻打出旗號歸順後唐,領著自己管理的兩萬餘戶漢人遷移到後唐控制的地盤上。雖然地還是沒帶走,不過平州地區在這以後基本上變成了無人區,契丹的這個入侵橋頭堡算是廢得差不多了。
這一撥契丹人大霉運,最後剩下的一點湯湯水水還是便宜給了老禿。天顯四年(公元929年)二月,困守定州城的王都這個年過得慘澹無比。定州城內的官民眼看王都嘴裡天下無敵的契丹援軍,除了被打廢掉縮在城裡的禿大爺,其他的遠在天邊,影都見不著,覺得再跟著王都混下去實在沒前途,在都指揮使馬讓能的率領下開城投降。
王都和老禿領兵突圍不果,老禿被俘,不久被殺,王都全族自焚身亡。
到此,契丹人的背字才算走完。
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契丹帝國在和後唐的爭奪中落盡了後手,不光親契丹的勢力被後唐掃除乾淨,就連以前煮熟了吃下肚的平州城都飛了一大半。
耶律德光本以為自己這一次能夠成就父親未成之業,誰想到地盤沒搶到不算,還損兵折將,連父親留下的七千死忠精兵都丟掉了。受此奇恥大辱,耶律德光豈能善罷甘休,聽說南下的“腹心部”全軍覆沒,耶律涅里袞等心腹將領被俘之後,他一面安撫陣亡將士家屬,一面試圖整軍親征。
但是,就在他準備動手的時候,才驚訝地發現,此時契丹帝國的實際主人並不是他耶律德光,而是他老娘述律平。述律太后本來就反對他派兵南征,此時眼看南征失利,二兒子不依不饒,乾脆動用自己的影響力,把當了皇帝的二兒子邊緣化了。
這段政治鬥爭,並沒有公開地記載在任何一本史書上,是老熊推斷出來的。不需要參照中原史書的旁證,仔細看看《遼史》的《太宗本紀》就瞭然了。
咱們翻開《太宗本紀》,從天顯四年的軍事失利開始,仔細查閱一下耶律德光這位契丹帝國皇帝的工作記錄吧。
從天顯四年(公元928年)敗報傳來開始,耶律德光乾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到廟裡給列位祖宗添香油,其次是跑遍國內,到處進行各種契丹民族的宗教儀式。接下來是接見各國、各地方勢力使節。就連給父母親立碑的事情,這位皇帝陛下都要多次親自關心。似乎對他這位皇帝來說,這就是他要處理的全部國政。
忙著這些不當緊的國政之餘,耶律二爺大皇帝把所有業餘時間都投入打獵、釣魚等契丹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之中。玩得高興到某次捕鵝的時候把船都折騰翻了,淹死好幾十人,為這件事,大皇帝還著實自責了一陣。
實在閒得無聊的時候,二爺大皇帝還會親自參觀皇都的集市,到河邊視察漁夫們是如何打魚的。有時候弄到點新鮮水果,二爺都會想起自己去世的老爹,親自拿著好吃的到供奉老爹的祠堂里去給老爹嘗鮮。要不就是跟被自己趕下台的大哥一起寫寫毛筆字。偶爾還會上演一把契丹版的微服私訪,親自審問從牢里逃出來的囚犯,為他們申冤。
這樣一個皇帝應該出現在什麼時候?應該是太平得不能再太平的時候,當皇帝的才會閒成這個德行吧?如果這段記錄出現在耶律宏基等太平天子的傳記中,那一點也不奇怪。天下無事嘛,跟主要的鄰國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共處,國內也沒有什麼重大騷亂,皇帝先生決心混吃等死,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問題是,這位皇帝是耶律德光啊。
他本人從天贊二年就開始領兵四處征討,後來還曾率領大軍南下,幾乎入主中原,從他一生的經歷來看,實在不像個會輕擲數年光陰在吃喝玩樂上的主兒。這也罷了,形勢比人強,真的要是契丹帝國上下一團和氣,對外也沒有什麼作戰行動,他想折騰也折騰不起來,無奈之下只好老實幾年,也不是不可能。可當時的契丹帝國,幾乎是日無不征,歲無不討,仗幾乎就沒停過。如果耶律德光不是被邊緣化了,他的生活怎麼可能如此消極?
估計老張沒少請過契丹人,契丹監軍聽說以後一點沒懷疑,興高采烈地領著手下的軍官和比較親近的士兵跑到老張府里,連吃帶喝,連玩帶樂。老張領著一幫手下把吹牛皮拍馬屁敲邊鼓接下茬等諸路絕學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高度,滿嘴“華夏契丹本一家”“藩漢攜手,共建契丹帝國美好明天”之類的片兒湯迷魂藥,酒更是一碗接一碗、一壇接一壇地給契丹人往下灌。沒用多大工夫,所有契丹人全放倒了醉得跟死豬一樣。
眼看契丹人全都喝趴下了,本來也裝了副醉眼迷糊模樣的老張立刻就精神了,領著手下人,兩個抬一個,把契丹人全都弄到井邊,每個脖子上捅一刀,捅完了不管死活直接往井裡一扔,全都扔完了把井一填。話說,看歷史看到這個段子,真的讓老熊直犯嘀咕:所謂“坑人”,難道就是這麼來的?
把契丹監軍弄死以後,老張領上一幫手下,打起火把敲起鑼,鬧得驚天動地地往契丹兵營的方向沖,一邊沖一邊喊:“大唐軍隊進城啦!要殺光契丹人啦!大家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沒怨沒仇的跟著占便宜啦!”
兵營里剩下的契丹官兵一聽全傻眼了。這邊當官的不在,那邊人家嚷嚷唐軍進城了,這可咋辦呢?無可奈何之下,大家一鬨而散,逃回塞北去了。
嚇跑了剩下的契丹兵馬,老張立刻打出旗號歸順後唐,領著自己管理的兩萬餘戶漢人遷移到後唐控制的地盤上。雖然地還是沒帶走,不過平州地區在這以後基本上變成了無人區,契丹的這個入侵橋頭堡算是廢得差不多了。
這一撥契丹人大霉運,最後剩下的一點湯湯水水還是便宜給了老禿。天顯四年(公元929年)二月,困守定州城的王都這個年過得慘澹無比。定州城內的官民眼看王都嘴裡天下無敵的契丹援軍,除了被打廢掉縮在城裡的禿大爺,其他的遠在天邊,影都見不著,覺得再跟著王都混下去實在沒前途,在都指揮使馬讓能的率領下開城投降。
王都和老禿領兵突圍不果,老禿被俘,不久被殺,王都全族自焚身亡。
到此,契丹人的背字才算走完。
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契丹帝國在和後唐的爭奪中落盡了後手,不光親契丹的勢力被後唐掃除乾淨,就連以前煮熟了吃下肚的平州城都飛了一大半。
耶律德光本以為自己這一次能夠成就父親未成之業,誰想到地盤沒搶到不算,還損兵折將,連父親留下的七千死忠精兵都丟掉了。受此奇恥大辱,耶律德光豈能善罷甘休,聽說南下的“腹心部”全軍覆沒,耶律涅里袞等心腹將領被俘之後,他一面安撫陣亡將士家屬,一面試圖整軍親征。
但是,就在他準備動手的時候,才驚訝地發現,此時契丹帝國的實際主人並不是他耶律德光,而是他老娘述律平。述律太后本來就反對他派兵南征,此時眼看南征失利,二兒子不依不饒,乾脆動用自己的影響力,把當了皇帝的二兒子邊緣化了。
這段政治鬥爭,並沒有公開地記載在任何一本史書上,是老熊推斷出來的。不需要參照中原史書的旁證,仔細看看《遼史》的《太宗本紀》就瞭然了。
咱們翻開《太宗本紀》,從天顯四年的軍事失利開始,仔細查閱一下耶律德光這位契丹帝國皇帝的工作記錄吧。
從天顯四年(公元928年)敗報傳來開始,耶律德光乾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到廟裡給列位祖宗添香油,其次是跑遍國內,到處進行各種契丹民族的宗教儀式。接下來是接見各國、各地方勢力使節。就連給父母親立碑的事情,這位皇帝陛下都要多次親自關心。似乎對他這位皇帝來說,這就是他要處理的全部國政。
忙著這些不當緊的國政之餘,耶律二爺大皇帝把所有業餘時間都投入打獵、釣魚等契丹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之中。玩得高興到某次捕鵝的時候把船都折騰翻了,淹死好幾十人,為這件事,大皇帝還著實自責了一陣。
實在閒得無聊的時候,二爺大皇帝還會親自參觀皇都的集市,到河邊視察漁夫們是如何打魚的。有時候弄到點新鮮水果,二爺都會想起自己去世的老爹,親自拿著好吃的到供奉老爹的祠堂里去給老爹嘗鮮。要不就是跟被自己趕下台的大哥一起寫寫毛筆字。偶爾還會上演一把契丹版的微服私訪,親自審問從牢里逃出來的囚犯,為他們申冤。
這樣一個皇帝應該出現在什麼時候?應該是太平得不能再太平的時候,當皇帝的才會閒成這個德行吧?如果這段記錄出現在耶律宏基等太平天子的傳記中,那一點也不奇怪。天下無事嘛,跟主要的鄰國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共處,國內也沒有什麼重大騷亂,皇帝先生決心混吃等死,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問題是,這位皇帝是耶律德光啊。
他本人從天贊二年就開始領兵四處征討,後來還曾率領大軍南下,幾乎入主中原,從他一生的經歷來看,實在不像個會輕擲數年光陰在吃喝玩樂上的主兒。這也罷了,形勢比人強,真的要是契丹帝國上下一團和氣,對外也沒有什麼作戰行動,他想折騰也折騰不起來,無奈之下只好老實幾年,也不是不可能。可當時的契丹帝國,幾乎是日無不征,歲無不討,仗幾乎就沒停過。如果耶律德光不是被邊緣化了,他的生活怎麼可能如此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