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與他這種渾渾噩噩的日子相比,另一個人在這幾年裡倒是混得風生水起,那就是三爺耶律李胡。從天顯四年(公元929年)初冬開始,年僅十八歲的李胡三爺就開始帶兵四下征討,第二年初就被封了“壽昌皇太弟”,還兼任“天下兵馬大元帥”,以後每次契丹帝國的重要軍事行動,都能看到這位李胡三爺統帥三軍的英姿。
在他偉岸的身影旁,只能端著杯水酒,祝願他“旗開得勝,馬到功成”的皇帝陛下的形象則顯得那麼單薄,單薄得不像是這一冊《本紀》的主角,簡直像個跑龍套的。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又是怎麼發生的呢?在老熊看來,還是要歸在契丹帝國內部的藩、漢利益集團之爭上。無論耶律德光上台以前他是什麼立場,等他上台後,當的就不僅僅是契丹人的可汗,而是中原人和契丹人共同創造的契丹帝國的皇帝。
這個皇帝既要照顧契丹人的特權,也要顧全中原人的利益。耶律德光本人對這一點應該是有所認識的。所以在他上台之初就召回了畏罪私逃的耶律突呂不,善待已故南院夷離堇耶律迭里的兒子耶律安摶,跟自己的哥哥東丹王耶律倍之間也保持了足夠的親近。雖然沒有直接向治下的漢臣示好,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倒向親漢的契丹貴族了。
他的這種轉變必然會被述律太后注意到。述律太后也絕對不會喜歡二兒子變成這個德行。但這種轉變卻絕不是她一兩句語重心長的話語或者幾頓疾風驟雨的訓斥所能改變的,這是契丹帝國的實際結構造成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事實證明,後來的所有契丹皇帝們,只要親近中原人、中原文化,就會有所作為,單純保持純粹契丹特色的倒經常是昏君。當然述律太后畢竟是從部族社會走出來的人,她本人不懂漢字,也無法用知識武裝自己、改造自己,實在是看不明白這些問題。她只知道,二兒子變了,變得太快,也變得太“壞”。
剛開始,她拿二兒子沒轍,因為二兒子是皇帝,所作所為也沒有觸及契丹貴族們根本利益的地方。但天顯三年的嚴重軍事失利,顯然給了述律太后一個機會,述律太后最不缺的本事,就是抓住機會。利用皇帝的鐵桿精銳“腹心部”受到嚴重損失、二兒子主持的軍事行動把悲劇拍成連續劇,自己造成自己影響力下降的機會,述律皇后抓住二兒子自責的心理,在失敗後第一時間讓二兒子去跟已故的父親檢討自己的錯誤。《遼史》里記載“三年……秋七月……庚午,有事於太祖廟”。只說“有事”,什麼事都不好意思說,分明是不願意把耶律二爺那副臊眉耷眼的倒霉德行留在紙上。
同時,述律太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剛剛成人的三兒子耶律李胡身上。在她的主導下,不滿三十歲,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的耶律德光,就因為還沒有長子,只好冊立了三弟耶律李胡為皇太弟,並且無可奈何地把天下兵馬大元帥這個頭銜扣在了三弟頭上。
歷史上所有人都認為耶律倍留在海邊那個牌子上的“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說的是耶律德光壓了他耶律倍。可有了上邊的分析,再聯繫上耶律德光和大哥耶律倍的關係一直不錯,即使耶律倍南逃以後還經常給二弟寫信。李從珂殺死後唐閔帝李從厚篡位後,他還發密信給二弟,讓二弟趁機南下這些情況。大家不妨推測一下,這句話里到底有沒有其他的味道存在。會不會耶律倍這句話的意思,指的其實是耶律李胡這個倒霉孩子騎在了二弟和自己兩個人頭上,兩座大山被一座小山壓住,讓他實在難以忍受了呢?
當然,耶律倍可以跑,耶律德光可跑不了,他也壓根兒沒想跑,他一直在等待機會。
燕雲十六州
看到這個故事的名字,可能所有看官都知道老熊要講到什麼了。沒錯,就是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王晏球擊敗契丹“腹心部”,趙德鈞抓獲契丹惕隱耶律涅里袞以後,後唐因為南方還有地方割據勢力不肯低頭,在獲勝後主動向契丹帝國示好。
耶律德光雖然有心南下復仇,奈何手下最堅定的力量“腹心部”被他自己抖摟零碎了,手裡沒兵,講道理講不過自己老娘。在手下大臣勸說以後,就坡下驢,不再提起南征之事。從此,後唐和契丹之間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
亂世中的和平彌足珍貴,之前契丹和後唐之間兵連禍接,隔上一兩年就要打回大仗,這次長達七年之久的和平時期對雙方來說都是重要的調整期。其實這次“和平”用現在的眼光看,只能算是停戰,雙方之間的矛盾根源在於爭奪生存空間,根本沒有調和的可能性,最終還是要打的。誰能抓住機會,利用這幾年完成內部調整,誰就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占據優勢。可惜的是,後唐方面明顯沒有抓住這一大好時機。
在這幾年中,後唐不光沒有完成對剩餘割據勢力的掃蕩工作,自己內部還鬧起了非常嚴重的矛盾。矛盾最終導致後唐朝廷跟自己原來的一位名將之間爆發了內部戰爭。天顯十一年,後唐廢帝李從珂跟駐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鬧翻了。
李從珂和石敬瑭這兩個人,從後唐莊宗李存勖還自稱晉王的時候開始就已經嶄露頭角了,到後唐明帝李嗣源去世的時候,這倆人都已經成了手握重兵的一方節帥。
在他偉岸的身影旁,只能端著杯水酒,祝願他“旗開得勝,馬到功成”的皇帝陛下的形象則顯得那麼單薄,單薄得不像是這一冊《本紀》的主角,簡直像個跑龍套的。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又是怎麼發生的呢?在老熊看來,還是要歸在契丹帝國內部的藩、漢利益集團之爭上。無論耶律德光上台以前他是什麼立場,等他上台後,當的就不僅僅是契丹人的可汗,而是中原人和契丹人共同創造的契丹帝國的皇帝。
這個皇帝既要照顧契丹人的特權,也要顧全中原人的利益。耶律德光本人對這一點應該是有所認識的。所以在他上台之初就召回了畏罪私逃的耶律突呂不,善待已故南院夷離堇耶律迭里的兒子耶律安摶,跟自己的哥哥東丹王耶律倍之間也保持了足夠的親近。雖然沒有直接向治下的漢臣示好,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倒向親漢的契丹貴族了。
他的這種轉變必然會被述律太后注意到。述律太后也絕對不會喜歡二兒子變成這個德行。但這種轉變卻絕不是她一兩句語重心長的話語或者幾頓疾風驟雨的訓斥所能改變的,這是契丹帝國的實際結構造成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事實證明,後來的所有契丹皇帝們,只要親近中原人、中原文化,就會有所作為,單純保持純粹契丹特色的倒經常是昏君。當然述律太后畢竟是從部族社會走出來的人,她本人不懂漢字,也無法用知識武裝自己、改造自己,實在是看不明白這些問題。她只知道,二兒子變了,變得太快,也變得太“壞”。
剛開始,她拿二兒子沒轍,因為二兒子是皇帝,所作所為也沒有觸及契丹貴族們根本利益的地方。但天顯三年的嚴重軍事失利,顯然給了述律太后一個機會,述律太后最不缺的本事,就是抓住機會。利用皇帝的鐵桿精銳“腹心部”受到嚴重損失、二兒子主持的軍事行動把悲劇拍成連續劇,自己造成自己影響力下降的機會,述律皇后抓住二兒子自責的心理,在失敗後第一時間讓二兒子去跟已故的父親檢討自己的錯誤。《遼史》里記載“三年……秋七月……庚午,有事於太祖廟”。只說“有事”,什麼事都不好意思說,分明是不願意把耶律二爺那副臊眉耷眼的倒霉德行留在紙上。
同時,述律太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剛剛成人的三兒子耶律李胡身上。在她的主導下,不滿三十歲,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的耶律德光,就因為還沒有長子,只好冊立了三弟耶律李胡為皇太弟,並且無可奈何地把天下兵馬大元帥這個頭銜扣在了三弟頭上。
歷史上所有人都認為耶律倍留在海邊那個牌子上的“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說的是耶律德光壓了他耶律倍。可有了上邊的分析,再聯繫上耶律德光和大哥耶律倍的關係一直不錯,即使耶律倍南逃以後還經常給二弟寫信。李從珂殺死後唐閔帝李從厚篡位後,他還發密信給二弟,讓二弟趁機南下這些情況。大家不妨推測一下,這句話里到底有沒有其他的味道存在。會不會耶律倍這句話的意思,指的其實是耶律李胡這個倒霉孩子騎在了二弟和自己兩個人頭上,兩座大山被一座小山壓住,讓他實在難以忍受了呢?
當然,耶律倍可以跑,耶律德光可跑不了,他也壓根兒沒想跑,他一直在等待機會。
燕雲十六州
看到這個故事的名字,可能所有看官都知道老熊要講到什麼了。沒錯,就是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王晏球擊敗契丹“腹心部”,趙德鈞抓獲契丹惕隱耶律涅里袞以後,後唐因為南方還有地方割據勢力不肯低頭,在獲勝後主動向契丹帝國示好。
耶律德光雖然有心南下復仇,奈何手下最堅定的力量“腹心部”被他自己抖摟零碎了,手裡沒兵,講道理講不過自己老娘。在手下大臣勸說以後,就坡下驢,不再提起南征之事。從此,後唐和契丹之間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
亂世中的和平彌足珍貴,之前契丹和後唐之間兵連禍接,隔上一兩年就要打回大仗,這次長達七年之久的和平時期對雙方來說都是重要的調整期。其實這次“和平”用現在的眼光看,只能算是停戰,雙方之間的矛盾根源在於爭奪生存空間,根本沒有調和的可能性,最終還是要打的。誰能抓住機會,利用這幾年完成內部調整,誰就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占據優勢。可惜的是,後唐方面明顯沒有抓住這一大好時機。
在這幾年中,後唐不光沒有完成對剩餘割據勢力的掃蕩工作,自己內部還鬧起了非常嚴重的矛盾。矛盾最終導致後唐朝廷跟自己原來的一位名將之間爆發了內部戰爭。天顯十一年,後唐廢帝李從珂跟駐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鬧翻了。
李從珂和石敬瑭這兩個人,從後唐莊宗李存勖還自稱晉王的時候開始就已經嶄露頭角了,到後唐明帝李嗣源去世的時候,這倆人都已經成了手握重兵的一方節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