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滕子京聽說朝廷派人來查,怕牽連過多,決心一人做事一人當,立即將全部帳目銷毀。燕度來到邠州,審問了很多涉事之人,弄得前線大將狄青、種世衡等人心灰意冷。但查來查去,卻發現滕子京所用的公用錢大概是三千貫,具體用途因為帳目銷毀已經無從查證,但可以證實,滕子京並沒有貪污私吞。

  至於所謂的十六萬貫,絕大部分是籌備糧草的軍餉。張亢用公用錢做生意賺錢確有其事,不過所賺之錢主要用於購買軍馬等軍需品,並未進入個人腰包,而這也是得到朝廷允許的。

  與此同時,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在朝中竭力為滕子京辯護。范仲淹說像滕子京這樣能幹的官員,在問題未查清楚之前,絕不應該停職,滕子京如果真的有貪污行徑,自己願意同受處罰,自己也曾用軍費作貿易,所賺之錢用於軍務,有結餘全部交公,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仁宗皇帝了解真相之後,本不想繼續追查此案。無奈當時慶曆新政剛剛開始,反對派抹黑滕子京本來就是為了打擊范仲淹,以王拱辰為首的一批人不願善罷甘休,緊追不放,竟以罷朝威脅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不堪忍受大臣們無休止的爭鬧,結果將滕子京免去天章閣待制的官位,再將其貶到岳州這個邊遠小城息事寧人。

  沒有想到,滕子京果然是個能幹的人,被貶到岳州才一年的工夫,就將岳州政務治理得井井有條,社會安定,百姓安樂,各種荒廢的事業全都興辦起來。而且重新修建了岳陽樓,擴展了原有的規模。

  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被貶到鄧州,剛好接到好朋友滕子京的來信,隨信還附有唐宋名人吟詠岳陽樓的詩詞歌賦,請他為剛剛修建好的岳陽樓寫一篇記。

  范仲淹手捧滕子京寄來的名畫《洞庭晚秋圖》,遙想洞庭湖氣象萬千的景致,揮筆潑墨,一氣呵成,寫成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名篇《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將寫好的《岳陽樓記》,派人專程送到岳州,膝宗諒讀罷全文,拍案叫絕,大為感動。他立即命人刻石。其中那兩句格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不脛而走,傳遍全國。《岳陽樓記》傳至京師,宋仁宗觀此文,不禁慨然稱頌。

  兩年之後,滕子京死於蘇州任上,時年58歲。滕子京一生“為人豪氣,好救困濟貧”,去世時“家中卻無餘財”。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范仲淹以資政殿學士加戶部侍郎。十一月,調任青州知州,兼京東東路安撫使,當即水陸兼程北上。次年三月,到任青州,幾個月的旅途勞累,加上政務、軍務和救災工作的操勞,范仲淹感到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

  他不但經常眩暈,咳嗽不止,而且精力也極差。但是他仍堅持政務,勵精圖治,僅一年時間,就把青州治理得社會安定,民眾安居樂業,萬民稱頌。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冬天,范仲淹的病情日益加重,他實在支持不下去了,只好上書請求仁宗允許他調閒郡治病。不久,朝廷批准他調任潁州。

  宋仁宗皇佑四年春,范仲淹前往潁州赴任。途經徐州時,六十四歲的范仲淹舊疾纏身,只好在徐州停下來養病。范仲淹病重的消息傳至京城,仁宗皇帝非常擔心,專門派親信太監帶著御醫前來問候並幫助治藥。

  然而,終因病情太重,回力無天,范仲淹感覺大限將至,便用顫微微的手艱難地寫下最後一封奏章《遺表》,敬獻給仁宗皇帝,念念不忘社稷長遠,國家興衰。

  他勸告仁宗:“伏望陛下調和六氣,會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慾,明慎刑賞而使之必當,精審號令而期於必行,尊崇賢良,裁抑僥倖,制治於未亂,納民於大中。”至於自己身後之事卻隻字未提,表現出他一生堅守的大忠和大節。

  皇佑四年,范仲淹病死於徐州。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宋仁宗聽聞范仲淹病逝,悲痛萬分,親筆書寫“褒賢”之碑,並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魏國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