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沒有看清曹操此舉隱藏著的目的,反而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認為這樣不僅可以藉助曹操守住冀州的南大門,而且還可以用東郡作跳板,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黃河以南,使冀、青、兗三州連成一片,這樣黃河中下游地區就可以完全置於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曹操自然是不會輕易被袁紹所利用的,不管袁紹打著怎樣的如意算盤,他自有自己的打算。總之,曹操反而想對袁紹加以利用。

  鑑於當時袁紹力量強大,最好能夠與之相安無事,曹操不能隨便違抗袁紹的旨意,加之自己正無立足之地,便順水推舟,非常樂意地接受了袁紹的任命,做起了東郡太守。曹操將東郡的治所從濮陽遷到了東武陽,並推薦鮑信做了濟北相,作為自己的幫手。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青州的百萬黃巾軍向河北進攻受阻,於是轉而向兗州推進。進入兗州後,首先攻下任城,殺死任城相鄭遂,接著向東平進軍。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勸告,帶領兗州主力匆忙截擊,結果被黃巾軍打得大敗,劉岱自己在陣上被殺。

  劉岱既死,兗州無主。正是黃巾軍為曹操提供了壯大自己的機會。此時,曹操正在注視著局勢的變化,加緊操練兵馬,以謀新的進展。曹操部屬東郡人陳宮看準了曹操的心思,因而向曹操獻計說:“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指各郡國),明府(指曹操)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曹操看到陳宮說到自己心裡去了,當然很高興。於是,陳宮對兗州別駕(州牧副手)、治中(州牧助理)們說:“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濟北相鮑信本來就看重曹操,見陳宮也有此意,因而“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

  東漢末期,刺史(後稱州牧)已是地方上最高的一級軍政長官,掌握實權,是地方的實際控制者。所以說,曹操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終於今非昔比了。他不再仰人鼻息,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一方之主。

  任何榮譽不可能白白降落到你頭上,只知道依靠別人最終必將一事無成,依靠自己的實力去拼才是唯一的出路。

  自強者強 勤於學習不自輟

  中國古人的謀略是中華民族的一座智慧寶庫。從古至今,出現了一個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們的傑出智慧直至今天,還被人們廣泛運用於生活實踐中。

  曹操是一位成熟的軍事家,他對於前人的軍事智慧十分推崇,加以研習後,從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知識,這使得他在軍事對決中屢屢占儘先機。

  磨刀不誤砍柴工。曹操早在青年時代就“博覽群書,喜兵法”,仔細閱讀過能搜集到的各種兵書。他結合史籍,從戰爭與政治、經濟、外交等的關係出發,全面地研究了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官兵的素質、軍隊的訓練、軍令的制定等內容,認真地比較分析了許多著名的戰例,在吸收先人運用韜略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撰寫了《續孫子兵法》二卷、《兵書略要》九卷、《太公陰謀解》三卷等,連同《兵法接要》《〈孫子兵法〉注》及部分軍令等,輯成一冊,取名為《新書》。他還命人將《新書》謄寫,發給每個帶兵將帥,要求他們熟讀牢記、融會貫通,征戰之中加以靈活運用。

  曹操對古代軍事理論的最大貢獻,是整理和注釋了孫武撰寫的《孫子》。《孫子》亦稱《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史上一部舉足輕重的奇書,問世後即引起人們的很大關注。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經當場演練考核,孫武遂被任命為將,為春秋末期吳國的強盛立下卓著的功勳。到了戰國,人們普遍重視《孫子》,“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至秦漢,兵家用它,著書的仿它,甚至不少非兵書著作里多有其引文。甚至一些人牽強附會,把不是孫武的著作也冠上他的名,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曹操覺得這種魚目混珠的混亂狀況,顯然對《孫子》的傳播、研究和運用是很不利的,便決心加以糾正。

  這時,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有頭腦的用兵人渴望從兵法中尋求取勝的妙方,整理和研究《孫子》的人便越來越多。可是,對此要作出顯著的成績,對研究者的文化素養和軍事知識有著很高的要求。顯然,身為文學家、軍事家的曹操,最有能力承擔這一歷史重任。

  曹操在為《孫子兵法》作注時寫了一篇序言,其大意為:

  我聽說在遠古時期,弓箭剛發明就用於戰爭了。《論語·顏淵》中孔子說,治理國家的政事最重要的就是儲備足夠的糧食和擁有強大的軍隊。《尚書·洪範》所列的八個方面的政務就有掌管軍事。《周易》斷言:“軍隊為正義而戰,主沖就吉利。”《詩經·大雅·皇矣》云:當周文王得知密國侵犯阮國之時,赫然震怒,於是率軍出征密國。軒轅黃帝、商湯和周武王都是憑藉戰爭的手段來拯救社會的。《司馬攘苴兵法》主張,誰若故意殺害無辜者,人們就可以殺死他。仗恃武力橫行者必定身亡,只講仁義者將會國滅,吳王夫差和徐偃王就是如此。聖人使用武力要等待時機,不得已才出動軍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