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曹操則不然,他胸有遠略,思路清晰,總想著有朝一日大權在握,連皇帝也要畏懼自己三分,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按照這一想法逐漸進行的。
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後,想聯合劉表為外援。便封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這時,曹操趁機將漢獻帝迎到許縣,並以許縣為都城,實現了初步掌權。
劉表一方面向皇帝納貢,同時又與北方的袁紹相勾結,周旋於董卓舊部、袁紹、曹操這三大勢力之間,自以為遊刃有餘。他手下的治中鄧羲勸他不要這樣做,劉表不聽。他這樣回答鄧羲:“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大義矣。治中獨何怪乎?”
後來,長沙太守張羨背叛劉表,劉表圍之連年不下。後張羨病死,其子張懌繼承了他的位子。劉表隨即攻打張懌,勝了。於是,劉表“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自以為勢力強大,無人敢惹,就安心地當他的一方諸侯了。在這一點上,曹操比他聰明且有遠見得多。
劉表
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互對峙時,袁紹曾派人向劉表求助,劉表答應了卻不派兵去,但也不幫助曹操,“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鮮明地表現了他的中立態度。
這些舉動都表現了劉表消極保守自己的一方土地,無所作為,胸無大志的心態。與曹操相比,曹操的政治眼光和進取之心遠遠高於他。
事實上,劉表的中立自保,也不能成全其基業。荊州地大民豐,誰都想據為己有,又兼之處於曹操、孫權、劉備勢力的交接之處,誰都有吞併的想法,想脫身相互爭奪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在袁、曹官渡對峙時,劉表手下的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就指出過:“豪強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
最終,劉表死後,其子劉琮被迫投降了曹操。
從劉表的必然結局,我們應該看出:為人者,不能光有其表,而沒有其實。要勇於進取,有遠大志向,不能滿足於一時的安逸,要居安思危。
反觀曹操一生,他確實是這樣做的,因為曹氏的江山是靠曹操一城一池、不斷進取打下來的。曹操親冒矢石,出沒軍陣,逐滅群雄,雖有實力定鼎新朝,卻堅持不稱帝,實屬不易。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袁紹虎視四州,強盛沒人敢與之對敵。太祖運籌演謀,用兵海內,採用申不害、商鞅的法令政策,運用韓信、白起出奇制勝的策略,按人的不同才能,授予不同官職,克制感情,不念舊惡,終於掌握國家大權,完成宏大事業。這實在是和他明察秋毫,謀略出眾分不開的。真可稱之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實際上,曹操一直都在表白自己不想稱帝,私下裡認為,只有掌握大權才是最重要的。況且,當曹操舉起興兵討董卓的義旗時,漢朝皇帝已經沒有一塊可以任由他發號施令的國土了,皇帝不過是權臣手中爭來爭去的棋子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曹丕所建立的魏國,實際上是靠曹操戎馬一生,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漢獻帝若沒了曹操,還能做幾十年名義上的天子嗎?
第四章 自強不息:逆流而上勇於拼搏
努力進取 打黃巾一舉兩得
再可靠的朋友,也不如自己可靠。自己不努力進取,光想著依靠別人起家,日日做著發財夢,其結果必然是令人失望的。即使有所成就,也會因受制於人而時刻處於危機之中。
在事業起步的時候,曹操也有著同樣的毛病。但當關東諸將不聽自己的建議,最後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深刻認識到,要想成就大業必須發展自己的勢力,不能依仗任何人。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形勢,進退由己,好牌還是要自己來打。
迅速發展的時勢給曹操創造了契機。當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雙方在滎陽和河內一帶膠著,無暇顧及勞苦人民的反抗鬥爭時,青州、翼州一帶本來就已發展到百萬之眾的青州黃巾軍和河北黑山軍,便以燎原之勢發展起來。
黑山軍是與黃巾軍同時起義的一支農民軍,以今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區為根據地,黑山即在今河南濬縣西北的太行山脈中。領導人原為張牛角,張牛角戰死後,褚燕繼任,改姓張,因其輕勇剽悍,捷速過人,軍中稱為飛燕。張燕很有組織能力,可以很好地團結部眾,爭取人心。很快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秋,數十萬黑山軍進攻冀州的心臟鄴城。接著南渡黃河,進攻與魏郡毗鄰的東郡,東郡太守王肱無法抵禦。這時,青州的百萬黃巾因受到袁紹委派的青州刺史臧洪的威逼,也正分兩路向河北移動,有與黑山軍會合的趨勢。兩支大軍如果會師,或者黑山軍的勢力從河北擴展到河南,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力量對比將會產生巨大變化。關東諸將儘管充滿了矛盾,卻都不願看到這一局面出現。身為冀州牧的袁紹,尤其害怕農民軍會師後會威脅到他在冀州的統治。
時機來了,曹操豈會放過?他迅速打出一張好牌,既可以鎮壓黃巾軍,博得朝廷的好感,又可以藉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圖今後的發展。於是,他將部隊從酸棗開進東郡,並在東郡的首府濮陽打敗了黑山軍的白繞部,取得首戰的勝利。袁紹還以為曹操為了幫助自己這個盟主才出的兵,對曹操的舉動滿心歡喜。
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後,想聯合劉表為外援。便封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這時,曹操趁機將漢獻帝迎到許縣,並以許縣為都城,實現了初步掌權。
劉表一方面向皇帝納貢,同時又與北方的袁紹相勾結,周旋於董卓舊部、袁紹、曹操這三大勢力之間,自以為遊刃有餘。他手下的治中鄧羲勸他不要這樣做,劉表不聽。他這樣回答鄧羲:“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大義矣。治中獨何怪乎?”
後來,長沙太守張羨背叛劉表,劉表圍之連年不下。後張羨病死,其子張懌繼承了他的位子。劉表隨即攻打張懌,勝了。於是,劉表“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自以為勢力強大,無人敢惹,就安心地當他的一方諸侯了。在這一點上,曹操比他聰明且有遠見得多。
劉表
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互對峙時,袁紹曾派人向劉表求助,劉表答應了卻不派兵去,但也不幫助曹操,“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鮮明地表現了他的中立態度。
這些舉動都表現了劉表消極保守自己的一方土地,無所作為,胸無大志的心態。與曹操相比,曹操的政治眼光和進取之心遠遠高於他。
事實上,劉表的中立自保,也不能成全其基業。荊州地大民豐,誰都想據為己有,又兼之處於曹操、孫權、劉備勢力的交接之處,誰都有吞併的想法,想脫身相互爭奪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在袁、曹官渡對峙時,劉表手下的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就指出過:“豪強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
最終,劉表死後,其子劉琮被迫投降了曹操。
從劉表的必然結局,我們應該看出:為人者,不能光有其表,而沒有其實。要勇於進取,有遠大志向,不能滿足於一時的安逸,要居安思危。
反觀曹操一生,他確實是這樣做的,因為曹氏的江山是靠曹操一城一池、不斷進取打下來的。曹操親冒矢石,出沒軍陣,逐滅群雄,雖有實力定鼎新朝,卻堅持不稱帝,實屬不易。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袁紹虎視四州,強盛沒人敢與之對敵。太祖運籌演謀,用兵海內,採用申不害、商鞅的法令政策,運用韓信、白起出奇制勝的策略,按人的不同才能,授予不同官職,克制感情,不念舊惡,終於掌握國家大權,完成宏大事業。這實在是和他明察秋毫,謀略出眾分不開的。真可稱之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實際上,曹操一直都在表白自己不想稱帝,私下裡認為,只有掌握大權才是最重要的。況且,當曹操舉起興兵討董卓的義旗時,漢朝皇帝已經沒有一塊可以任由他發號施令的國土了,皇帝不過是權臣手中爭來爭去的棋子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曹丕所建立的魏國,實際上是靠曹操戎馬一生,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漢獻帝若沒了曹操,還能做幾十年名義上的天子嗎?
第四章 自強不息:逆流而上勇於拼搏
努力進取 打黃巾一舉兩得
再可靠的朋友,也不如自己可靠。自己不努力進取,光想著依靠別人起家,日日做著發財夢,其結果必然是令人失望的。即使有所成就,也會因受制於人而時刻處於危機之中。
在事業起步的時候,曹操也有著同樣的毛病。但當關東諸將不聽自己的建議,最後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深刻認識到,要想成就大業必須發展自己的勢力,不能依仗任何人。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形勢,進退由己,好牌還是要自己來打。
迅速發展的時勢給曹操創造了契機。當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雙方在滎陽和河內一帶膠著,無暇顧及勞苦人民的反抗鬥爭時,青州、翼州一帶本來就已發展到百萬之眾的青州黃巾軍和河北黑山軍,便以燎原之勢發展起來。
黑山軍是與黃巾軍同時起義的一支農民軍,以今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區為根據地,黑山即在今河南濬縣西北的太行山脈中。領導人原為張牛角,張牛角戰死後,褚燕繼任,改姓張,因其輕勇剽悍,捷速過人,軍中稱為飛燕。張燕很有組織能力,可以很好地團結部眾,爭取人心。很快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秋,數十萬黑山軍進攻冀州的心臟鄴城。接著南渡黃河,進攻與魏郡毗鄰的東郡,東郡太守王肱無法抵禦。這時,青州的百萬黃巾因受到袁紹委派的青州刺史臧洪的威逼,也正分兩路向河北移動,有與黑山軍會合的趨勢。兩支大軍如果會師,或者黑山軍的勢力從河北擴展到河南,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力量對比將會產生巨大變化。關東諸將儘管充滿了矛盾,卻都不願看到這一局面出現。身為冀州牧的袁紹,尤其害怕農民軍會師後會威脅到他在冀州的統治。
時機來了,曹操豈會放過?他迅速打出一張好牌,既可以鎮壓黃巾軍,博得朝廷的好感,又可以藉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圖今後的發展。於是,他將部隊從酸棗開進東郡,並在東郡的首府濮陽打敗了黑山軍的白繞部,取得首戰的勝利。袁紹還以為曹操為了幫助自己這個盟主才出的兵,對曹操的舉動滿心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