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當曹操在汴水失利、招募兵員,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武裝隊伍而北歸後,不是返回酸棗,而是渡過黃河,趕到河內,同駐紮在那裡的聯軍盟主袁紹接觸,企圖遊說袁紹出兵,使局面改觀。但結果仍令人失望,他在許多問題上也常常不能同袁紹取得一致,甚至完全針鋒相對。從此,他對袁紹更加不滿,並產生了伺機消滅袁紹的想法。後來,隨著袁紹發展個人勢力,曹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並加快了發展個人勢力的步伐。
隨後,曹操同袁紹的關係則更是若即若離。到曹操迎天子於許都,袁紹由曹操的“上級”變為他的“下級”時,曹操鑑於自己的實力,也還沒有和袁紹鬧翻。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官渡之戰,雙方終於不可避免地正面交鋒了。
三國時期,風起雲湧,能夠有所作為的英雄,大都有以屈求伸的經歷。劉備曾依附曹操,孫權後來能夠在東吳面臨被蜀、魏兩面夾擊的危險形勢下,不顧文臣武將的阻撓,從大局著眼,不惜屈尊下就,先向劉備“上表求和”,並做出了一系列外交上的讓步;後又向曹丕“寫表稱臣”,並恭順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這一系列卑屈之舉,對東吳避免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世上沒有一個只“伸”不“屈”的真英雄,只有他向誰屈,什麼時候屈,什麼地方屈的問題。有時候退一步,也就退出了繁雜的圈子,很好地保全自己,這比進十步更有利。時機一旦成熟,也更容易發力,自己的事業也會更進一步。一個像曹操一樣能伸能屈的人,是永遠不會敗的。
人貴自知 實力不濟暫避讓
人貴有自知之明,其實就是能夠明確自己的實力、自己的勢。勢不如人時可以妥協,暫時滿足對方要求,待危機過去,再尋求他策。這是在不利形勢下所實行的一種“退讓政策”。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當時形勢出發,權衡利弊,克制態度,犧牲眼前利益以救大局。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能力,也難以有這樣行動的魄力。
曹操不乏英雄氣概,但他也有自知之明。他迎獻帝許都縣後,雖然有了政治優勢,但自己的勢力還難以駕馭它,他當時還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相反,倒成為世人注目的人,也可以說成為眾矢之的。但與袁紹等軍閥相比,仍然處於劣勢。因此,曹操採取避開鋒芒,壯大自己的方略,最終將袁紹打敗。
對於曹操的得勢,袁紹有些後悔。他擺出盟主的架勢,依仗自己兵多將廣,以許縣低濕、洛陽殘破為由,要求曹操將獻帝遷到鄄城,因為鄄城離袁紹所據的冀州比較近,便於控制獻帝。可是,曹操豈會在重大問題上讓步?他斷然拒絕了袁紹這一要求,而且還以獻帝的名義寫信責備袁紹只顧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不勤王。袁紹無可奈何地為自己開脫。
曹操又以獻帝的名義任袁紹為太尉,封鄴侯,實際上是試探。袁紹見曹操任大將軍,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他,拒不接受任命。
曹操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這時的實力還不如袁紹,他不能在這個時候跟袁紹鬧僵,決定暫時作出讓步,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之一),代理車騎將軍(車騎將軍只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以緩和同袁紹的矛盾。但由於袁紹不在許都,曹操仍然總攬朝政。
羽翼未豐,不可高飛。曹操深知自己勢力還不夠,暫不能夠太過於表現自己。因此,對袁紹的要求儘量滿足,對朝廷的封贈表現出“力所不及”的謙恭。等到羽毛一豐滿,他就大張征伐,無所顧忌了。
當對手比你強大時,不去碰硬,藉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是可行的。但不可因此而失去原則,喪失獨立性,要時刻把握自己的命運。
曹操因有自知之明而屈從袁紹,私下裡對發展自己一刻也不放鬆,終於在官渡一戰徹底打敗了袁紹。
曹操用後發制人打敗袁紹後,又以大英雄的心胸舉止,對袁紹可謂仁至義盡,藉機還弘揚了自己的好名聲。
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身亡。曹操攻破鄴城時,即令:沒有他的將令,不得擅入袁宅。當曹操完全控制了鄴城後,做了一件常人無法理解的事,但於英雄又極富傳神色彩的事:淚祭袁紹。
他親到袁紹墓前致祭,痛陳時世艱難,生靈塗炭之苦痛,歷數他與袁紹相知相交,相約救民於水火的人生歷程,又讚揚了袁紹的英雄業績。說到情切處,難免欷嗟吁。
董卓亂國,袁、曹結盟,其艱難周旋,共當禍福。這其間,他們共同患難。等到後來各成氣候,各人心目中又都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於是又互不容忍,乃至相互攻擊,連兵血戰。這並不是有什麼硬是過去不了、化解不了的世仇宿怨,不過是彼此都要伸張自己的意氣、志願而已。到最後,勝負既明,國破家亡。曹操雖成大功,但這並不是當初他們相約時所願看到的。因而惺惺相惜,衷心感動,自然而然傷神隕涕,這就是所謂慷慨英勇之風,當然不會被心胸狹窄、小有所成則得意洋洋,幸己成、樂人禍之輩所理解了。
學會隱忍 為表忠心急上書
過早將自己的底牌亮出去,或在不足以制勝的情況下出手,往往會在較量中失敗。羽翼未豐滿時,不可四處張揚。君子更要善於保護自己,要學會待時而動。
隨後,曹操同袁紹的關係則更是若即若離。到曹操迎天子於許都,袁紹由曹操的“上級”變為他的“下級”時,曹操鑑於自己的實力,也還沒有和袁紹鬧翻。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官渡之戰,雙方終於不可避免地正面交鋒了。
三國時期,風起雲湧,能夠有所作為的英雄,大都有以屈求伸的經歷。劉備曾依附曹操,孫權後來能夠在東吳面臨被蜀、魏兩面夾擊的危險形勢下,不顧文臣武將的阻撓,從大局著眼,不惜屈尊下就,先向劉備“上表求和”,並做出了一系列外交上的讓步;後又向曹丕“寫表稱臣”,並恭順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這一系列卑屈之舉,對東吳避免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世上沒有一個只“伸”不“屈”的真英雄,只有他向誰屈,什麼時候屈,什麼地方屈的問題。有時候退一步,也就退出了繁雜的圈子,很好地保全自己,這比進十步更有利。時機一旦成熟,也更容易發力,自己的事業也會更進一步。一個像曹操一樣能伸能屈的人,是永遠不會敗的。
人貴自知 實力不濟暫避讓
人貴有自知之明,其實就是能夠明確自己的實力、自己的勢。勢不如人時可以妥協,暫時滿足對方要求,待危機過去,再尋求他策。這是在不利形勢下所實行的一種“退讓政策”。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當時形勢出發,權衡利弊,克制態度,犧牲眼前利益以救大局。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能力,也難以有這樣行動的魄力。
曹操不乏英雄氣概,但他也有自知之明。他迎獻帝許都縣後,雖然有了政治優勢,但自己的勢力還難以駕馭它,他當時還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相反,倒成為世人注目的人,也可以說成為眾矢之的。但與袁紹等軍閥相比,仍然處於劣勢。因此,曹操採取避開鋒芒,壯大自己的方略,最終將袁紹打敗。
對於曹操的得勢,袁紹有些後悔。他擺出盟主的架勢,依仗自己兵多將廣,以許縣低濕、洛陽殘破為由,要求曹操將獻帝遷到鄄城,因為鄄城離袁紹所據的冀州比較近,便於控制獻帝。可是,曹操豈會在重大問題上讓步?他斷然拒絕了袁紹這一要求,而且還以獻帝的名義寫信責備袁紹只顧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不勤王。袁紹無可奈何地為自己開脫。
曹操又以獻帝的名義任袁紹為太尉,封鄴侯,實際上是試探。袁紹見曹操任大將軍,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他,拒不接受任命。
曹操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這時的實力還不如袁紹,他不能在這個時候跟袁紹鬧僵,決定暫時作出讓步,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之一),代理車騎將軍(車騎將軍只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以緩和同袁紹的矛盾。但由於袁紹不在許都,曹操仍然總攬朝政。
羽翼未豐,不可高飛。曹操深知自己勢力還不夠,暫不能夠太過於表現自己。因此,對袁紹的要求儘量滿足,對朝廷的封贈表現出“力所不及”的謙恭。等到羽毛一豐滿,他就大張征伐,無所顧忌了。
當對手比你強大時,不去碰硬,藉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是可行的。但不可因此而失去原則,喪失獨立性,要時刻把握自己的命運。
曹操因有自知之明而屈從袁紹,私下裡對發展自己一刻也不放鬆,終於在官渡一戰徹底打敗了袁紹。
曹操用後發制人打敗袁紹後,又以大英雄的心胸舉止,對袁紹可謂仁至義盡,藉機還弘揚了自己的好名聲。
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身亡。曹操攻破鄴城時,即令:沒有他的將令,不得擅入袁宅。當曹操完全控制了鄴城後,做了一件常人無法理解的事,但於英雄又極富傳神色彩的事:淚祭袁紹。
他親到袁紹墓前致祭,痛陳時世艱難,生靈塗炭之苦痛,歷數他與袁紹相知相交,相約救民於水火的人生歷程,又讚揚了袁紹的英雄業績。說到情切處,難免欷嗟吁。
董卓亂國,袁、曹結盟,其艱難周旋,共當禍福。這其間,他們共同患難。等到後來各成氣候,各人心目中又都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於是又互不容忍,乃至相互攻擊,連兵血戰。這並不是有什麼硬是過去不了、化解不了的世仇宿怨,不過是彼此都要伸張自己的意氣、志願而已。到最後,勝負既明,國破家亡。曹操雖成大功,但這並不是當初他們相約時所願看到的。因而惺惺相惜,衷心感動,自然而然傷神隕涕,這就是所謂慷慨英勇之風,當然不會被心胸狹窄、小有所成則得意洋洋,幸己成、樂人禍之輩所理解了。
學會隱忍 為表忠心急上書
過早將自己的底牌亮出去,或在不足以制勝的情況下出手,往往會在較量中失敗。羽翼未豐滿時,不可四處張揚。君子更要善於保護自己,要學會待時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