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曹操處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之時,可謂“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當曹操逐一清除了來自各方面的阻礙,名聲日隆。完全具備取代漢室登基的條件時,按說此時逼皇帝禪讓,對他來說也易如反掌。可曹操直到臨終之時,也沒有稱帝。是曹操忠於漢朝嗎?恐怕未必,實在是當時的形勢使然。
曹操獨攬大權卻又不做皇帝,反映了他的清醒、明智與沉著。我們知道,隨著漢獻帝越來越被邊緣化,曹操取而代之的意圖也越來越明顯,這就招致了政敵的不斷攻擊。如周瑜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劉備說他“有無君之心”、“欲盜神器”。如果聽之任之而不加辯解,貿然稱帝,袁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曹操不僅可能喪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而且還可能成為四方諸侯征討的對象。同時,內部的漢臣勢力也會起來反對。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的局勢已成定局。孫、劉對北方虎視眈眈,而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將又心懷不軌,這都是曹操心腹大患。在這種情況下,內外政敵加緊了對他的攻擊,企圖動搖他的政治基礎,有的甚至要求他交出兵權,以削弱他的實力。為了反擊政敵,安撫內部擁漢派勢力,繼續保持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曹操只得將自己的代漢意圖更深地隱藏起來,更加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心。
他還曾專門上書《讓縣自明本志令》,以此表明他忠於漢室的決心,說他當時的最高願望只是做征西將軍並能封侯,死後在墓碑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十個字。旨在表明自己從年輕時起就志望有限,而且只想為國立功,並無個人野心。曹操回顧了他舉義兵,討董卓以來的經歷,旨在表明自己為阻止別人稱帝稱王而戎馬一生,又怎會再去稱帝王呢?令文的第三部分說明自己一來深受漢恩,已經超過三世,二來漢無負於自己,所以自己對漢室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令文的最後一部分則針對政敵對他的攻擊,明確表示不會放棄兵權,回到他的封地武平侯國去。這既是出於對自身及子孫安全的考慮,更是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慮;而且他所封的四縣交出三縣,食戶從三萬減去二萬,以減輕自己所受的各方壓力。
其實,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又何嘗沒有帝王之心。他之所以深藏不露,只是等待時機而已。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曹操被封為魏王,加九錫。這時,關於曹操有“不遜之志”的議論又風行起來。曹操於是又寫了詩作《短歌行》。詩中以周公吐哺自比,表明自己雖然被封為魏公,加九錫,但仍會謹守臣節,遵奉漢室,決不會做出危害漢室的事情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向曹操上書,勸曹操稱帝,自己北望稱臣。曹操將信出示給群臣,大笑著說:“孫權這小子這是在火爐上烤我啊!”
曹操明白,他如果以魏代漢,必招致各方面反對,就像在火爐上挨烤一樣。其實,曹操把這封信公開給大臣,並說了一些表白心跡的話,一來是為了揭露孫權的真實用心,二來也是試探一下群臣的態度。群臣對曹操的用意自是心領神會,紛紛上表表示“以魏代漢,正是其時”。曹操聽了大家的建議後,冷靜地說:“若天命在吾,吾為文王矣!”
曹操這句話,實際上已表明了他心中的代漢意圖,只不過是像當年周文王給周武王奠定基業那樣,積極創造條件,讓自己的兒子去做皇帝。
曹操知道自己政敵太多,而且多次明確表示不稱帝。有了這塊擋箭牌,自己樂得大權在握,其隱忍功夫之深確實了得。
有進有退 在家閒居有遠謀
一個欲成就霸業的人,必須把握好進退的節奏。當你事業略有小成,取得一些進展的時候,千萬在心理上要做好跌宕起伏的準備。一步踏不到點子上,苦心經營的大廈頃刻間或許就會坍塌。
因此,有必要控制好進退的節奏。如果把握不好進退出處,也容易就此沉落下去,逐漸地淡出中心,湮滅於無形了。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我們且看曹操的進退之道。
曹操在鎮壓潁川起義軍後,因軍功被升遷為濟南相國。曹操在任濟南相國的兩年中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罷貪官,二是毀淫祠。這使他的影響大增,政績卓著,仕途可謂一片光明。
曹操在任濟南相時所做的兩件事,確實是他的得意之作,雖然並不後悔,但也感到後怕。因為曹操的這些動作不僅得罪了朝中宦官,而且地方豪強也對他恨之入骨。曹操不願意為迎合權貴而喪失了匡扶社稷的大志向,也不願意家人因為自己屢次觸犯權貴而受到連累。為了避免發生不測之禍,曹操急流勇退,馬上辭去了濟南相的職務,請求回到宮中值宿,擔任警衛,實際上是要求賦閒。
曹操的擔心是非常有道理的。諸常侍和豪強怎麼能容忍他如此損害他們的利益呢?曹操乞留宿衛,純屬以退為進,實非本意。朝中那些宦官和貴戚們豈能不知?他們的算盤是既要把他調離濟南相位,又要把他排擠在京師以外。於是,“征還為東郡太守”。東郡太守與濟南國相地位相等,用現在的話說是同級調動。且就當時的地域重要性而言,東郡地位和濟南國相地位也不相上下。曹操通過這次調動更加驗證了自己的顧慮,因此託病不去赴任。
曹操獨攬大權卻又不做皇帝,反映了他的清醒、明智與沉著。我們知道,隨著漢獻帝越來越被邊緣化,曹操取而代之的意圖也越來越明顯,這就招致了政敵的不斷攻擊。如周瑜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劉備說他“有無君之心”、“欲盜神器”。如果聽之任之而不加辯解,貿然稱帝,袁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曹操不僅可能喪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而且還可能成為四方諸侯征討的對象。同時,內部的漢臣勢力也會起來反對。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的局勢已成定局。孫、劉對北方虎視眈眈,而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將又心懷不軌,這都是曹操心腹大患。在這種情況下,內外政敵加緊了對他的攻擊,企圖動搖他的政治基礎,有的甚至要求他交出兵權,以削弱他的實力。為了反擊政敵,安撫內部擁漢派勢力,繼續保持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曹操只得將自己的代漢意圖更深地隱藏起來,更加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心。
他還曾專門上書《讓縣自明本志令》,以此表明他忠於漢室的決心,說他當時的最高願望只是做征西將軍並能封侯,死後在墓碑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十個字。旨在表明自己從年輕時起就志望有限,而且只想為國立功,並無個人野心。曹操回顧了他舉義兵,討董卓以來的經歷,旨在表明自己為阻止別人稱帝稱王而戎馬一生,又怎會再去稱帝王呢?令文的第三部分說明自己一來深受漢恩,已經超過三世,二來漢無負於自己,所以自己對漢室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令文的最後一部分則針對政敵對他的攻擊,明確表示不會放棄兵權,回到他的封地武平侯國去。這既是出於對自身及子孫安全的考慮,更是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慮;而且他所封的四縣交出三縣,食戶從三萬減去二萬,以減輕自己所受的各方壓力。
其實,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又何嘗沒有帝王之心。他之所以深藏不露,只是等待時機而已。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曹操被封為魏王,加九錫。這時,關於曹操有“不遜之志”的議論又風行起來。曹操於是又寫了詩作《短歌行》。詩中以周公吐哺自比,表明自己雖然被封為魏公,加九錫,但仍會謹守臣節,遵奉漢室,決不會做出危害漢室的事情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向曹操上書,勸曹操稱帝,自己北望稱臣。曹操將信出示給群臣,大笑著說:“孫權這小子這是在火爐上烤我啊!”
曹操明白,他如果以魏代漢,必招致各方面反對,就像在火爐上挨烤一樣。其實,曹操把這封信公開給大臣,並說了一些表白心跡的話,一來是為了揭露孫權的真實用心,二來也是試探一下群臣的態度。群臣對曹操的用意自是心領神會,紛紛上表表示“以魏代漢,正是其時”。曹操聽了大家的建議後,冷靜地說:“若天命在吾,吾為文王矣!”
曹操這句話,實際上已表明了他心中的代漢意圖,只不過是像當年周文王給周武王奠定基業那樣,積極創造條件,讓自己的兒子去做皇帝。
曹操知道自己政敵太多,而且多次明確表示不稱帝。有了這塊擋箭牌,自己樂得大權在握,其隱忍功夫之深確實了得。
有進有退 在家閒居有遠謀
一個欲成就霸業的人,必須把握好進退的節奏。當你事業略有小成,取得一些進展的時候,千萬在心理上要做好跌宕起伏的準備。一步踏不到點子上,苦心經營的大廈頃刻間或許就會坍塌。
因此,有必要控制好進退的節奏。如果把握不好進退出處,也容易就此沉落下去,逐漸地淡出中心,湮滅於無形了。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我們且看曹操的進退之道。
曹操在鎮壓潁川起義軍後,因軍功被升遷為濟南相國。曹操在任濟南相國的兩年中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罷貪官,二是毀淫祠。這使他的影響大增,政績卓著,仕途可謂一片光明。
曹操在任濟南相時所做的兩件事,確實是他的得意之作,雖然並不後悔,但也感到後怕。因為曹操的這些動作不僅得罪了朝中宦官,而且地方豪強也對他恨之入骨。曹操不願意為迎合權貴而喪失了匡扶社稷的大志向,也不願意家人因為自己屢次觸犯權貴而受到連累。為了避免發生不測之禍,曹操急流勇退,馬上辭去了濟南相的職務,請求回到宮中值宿,擔任警衛,實際上是要求賦閒。
曹操的擔心是非常有道理的。諸常侍和豪強怎麼能容忍他如此損害他們的利益呢?曹操乞留宿衛,純屬以退為進,實非本意。朝中那些宦官和貴戚們豈能不知?他們的算盤是既要把他調離濟南相位,又要把他排擠在京師以外。於是,“征還為東郡太守”。東郡太守與濟南國相地位相等,用現在的話說是同級調動。且就當時的地域重要性而言,東郡地位和濟南國相地位也不相上下。曹操通過這次調動更加驗證了自己的顧慮,因此託病不去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