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生的作為,往往是與時代緊密聯繫起來的。如果你所設定的人生角色背離了時代的主體需要,那麼你對歷史進步的貢獻以及你在歷史上所留下的影響就會相對弱小。歷史上不是有“昔君好文臣好武,君今好武臣已老”的喟嘆嗎?從大的方面來說,“治世”時代有“治世”時代的主體需求,而“亂世”時代有“亂世”時代的主體需求,如鋤強濟弱、安定天下等。因此,時代特徵不同,需要的英雄人物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曹操生於一個“家家欲稱帝,人人慾封侯”的時代,名人英雄輩出。唯獨曹操最終能夠傲立於群雄,成為一代雄傑。那麼,曹操是怎樣稱雄於亂世的呢?他成霸之業的經歷清楚地昭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應當掌握時代特徵,給自己準確定位,據此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曹操出生在東漢桓帝在位年間,少年歲月也在桓帝時代度過,步入“弱冠”之年時,正值靈帝(劉宏)在位前期,被授為洛陽北部尉。他的後半期生活在漢獻帝時期。

  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特徵非常明顯:一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大權旁落,落寞無能。桓帝、靈帝、獻帝三代,一代不如一代。或由外戚掌政(如桓帝在位初期以梁冀為首的外戚掌政),或由宦官專權(如桓帝、靈帝在位時均如此),或由軍閥操縱權柄(如獻帝即位初期為軍閥董卓操縱實權),皇帝實際上已成為傀儡。二是封建統治集團諸勢力間的爭鬥異常激烈、殘酷。桓帝、靈帝在位期間均發生“黨錮之禍”,外戚、宦官、“黨人”等集團勢力無不陰謀誅殺異己,獨手專權。三是由於官府橫徵暴斂,致使大量百姓破產,無法生存,因而統治勢力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四是大小割據軍閥不但圖謀久霸一方,而且夢寐以求擴大地盤,因而連年混戰不休。

  曹操掌握軍政大權的後期,“三國鼎立”之勢已見雛形。雖然仍有戰爭,但畢竟是相對穩定時期。而東漢末年,則是朝廷腐敗、軍閥混戰,社會劇烈動盪,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社會各階層對國家儘快解除混亂狀態,達成統一的願望非常強烈。曹操正是面對這一“亂世”來設定他的人生角色。

  曹操認為,這樣一個動亂之世應是一個需要濟弱鋤強、一統天下、安定社會、“取威定霸”的英雄時代。因此,曹操一開始就按照英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曹操從開始只是夢想做一名將軍,逐漸調整、提高自己的志向,到最後想要匡扶天下,成就一代霸王之業。可以說,正確的定位給了他向上的動力。

  以屈求伸 厚積薄發成大事

  《揚雄傳》中有:“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表明能屈能伸方能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屈是為了更好地伸,是為了積蓄伸的力量。不屈難以伸展,不屈則力從何來?以屈求伸,是力量薄弱,身處逆境中的勝利之道。

  從古至今,無論取得多大成就的人,不可能總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都有他屈身的時候。就屈身而言,有的人只對他的榮辱成敗起決定作用的少數人屈身,有的人則可能向多數人的利益而屈身。你可以欽佩或鄙夷某一種“屈身”行為,但要學會區分不同的“屈身”行為,因為這是區分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或成就的關鍵因素。

  委曲求全,可能是形勢使然,也可能是為了使自己的事業更上層樓而採取的策略。曹操的屈身之舉,可以說二者兼備。

  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曹操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但他不因如此而垂頭喪氣,而是屈身在陳留太守張邈的身邊,起兵後在給養等方面也須仰仗張邈的接濟。因此,在起兵之初,曹操屈身以事之,並主動接受他的節制。不久,曹操隨張邈來到酸棗前線,代理奮武將軍之職。和後來成大事的其他人一樣,曹操一方面屈身於張邈,受他的領導和節制,另一方面也在乘機積蓄自己的實力,以為後來開闢自己的天下打基礎。

  曹操前往酸棗途經中牟時,該縣主簿任峻率眾前來投附。曹操非常高興,任命他為騎都尉,並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他。

  騎都尉鮑信和他的弟弟鮑韜也在這時起兵響應曹操。鮑信是個頗有見識的人。董卓剛到洛陽時,他就勸袁紹說:“董卓擁兵自重,心懷篡逆之心,如不早想辦法對付,朝政將會被他控制。應當乘他新到疲勞的機會,發兵襲擊,可一舉將其擒獲。”但袁紹畏懼董卓,不敢發兵。鮑信見袁紹不能成事,便回到家鄉泰山,招募了步兵千乘。曹操剛起兵,鮑信便起兵響應,同時來到酸棗前線。曹操和袁紹推薦鮑信為破虜將軍,鮑韜為裨將軍。當時,袁紹的勢力最大,不少人趨奉他,只有鮑信對曹操說:“有大謀略的人在世上找不到第二個,能統率大家撥亂反正的,只有您一個人。而那些剛愎自用的人,即使一時強大,最後也是要以失敗告終。”於是,他同曹操傾心交往,曹操也把他當做知己看待。

  曹操對自己所“屈身”的人也總是盡心盡責,勇敢承擔自己所應當承擔的任務,希望共同支撐危局,共圖大業。但是,要成大事也不能久居人下,因為其志向和行事風格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也不會一味屈就,還是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卑不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