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曹操手下的謀士之多是孫吳兩家不可比擬的,稍有能耐的人都會有點小脾氣或怪脾氣,曹操卻能憑藉自己高超的駕馭能力,讓他們心悅誠服地為自己服務,不得不讓人佩服。
反觀袁紹,他的起點比曹操不知高了幾個層次,擁有幅員廣闊的地盤和實力雄厚的軍隊,擁有戰略要充,也擁有眾多能人謀士。到頭來,他卻一事無成,為什麼?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不能駕馭人才,對身邊的人無法量才而用。
領導的自知之明在於懂得別人的價值,看到自己的局限;領導的作用在於對人才資源的合理調配,而不是越俎代庖。
曹操在用人態度上,常常能選用能力超過自己的人來為自己服務,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曹操早就明白自己再優秀,也不可能做到每一項都勝過下屬。
文聘原是劉琮的部下,赤壁之戰前劉琮率部眾投降了曹操。但文聘不肯降,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直到曹操南下過了漢水,文聘才去見曹操。
劉琮的部眾雖然名義上投降了曹操,其實大多搖擺不定,形勢一直不穩定。於是,曹操趁機想好好安排文聘這個有影響力的人,以穩定荊州軍民的心。他跟文聘開玩笑說:“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文聘非常嚴肅地說:“我原來要跟隨劉表一起報效國家,但我沒有做到,感到非常慚愧。因此我只想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既無愧於九泉之下的人,也無愧於他托給我的孤兒(劉琮),我萬般無奈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哪有心思和臉面早早見你呢?”說完,他痛哭不已。
曹操一聽,肅然起敬,立刻對文聘讚賞有加,並派他去做了江夏太守。他這一舉動對收服荊州降士的人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聘在江夏太守一職上一干就是幾十年,由關內侯、亭侯、鄉侯到縣侯,爵位上去了。但他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著這個咽喉要地,最終擊敗了關羽和孫權,為曹操的統一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要想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放手任用這些有本事的下屬,用實際行動團結他們,使他們心悅誠服地為自己服務。
提攜能力超強的人以穩定大局的謀略,在實踐過程中,並非所有的領導都能得心應手、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一謀略。某些領導者一旦克服了各種困難,果真做到了這一點,那麼,他們距離事業上的成功也就不遠了。
曹操擁有正確的馭人觀:第一,尊重客觀事實,有勇氣承認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確實不如下屬,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能不顧事實而實行“鴕鳥政策”;第二,自我修煉,努力自我完善,讓手下的謀士們知道自己的學識和寬廣的胸襟,第三,虛懷若谷,大膽起用有才幹的下屬來為自己服務。唯有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只要是人才,曹操都要為我所用、量才而用,以相互信任和科學的激勵機制架起了與人才溝通的最佳橋樑。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所以,曹操往往在失敗的邊緣能夠與眾將士齊心協力,共渡難關,尤其是在一個爾虞我詐的亂世,這更顯示出了曹操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高超的馭人之術。曹操以這樣的一種胸襟和作風廣納賢才,到去世前,聚集在他身邊的文臣武將就有幾百名,光是重要謀士就有一百多人。這種人才興旺的局面最終幫助曹操完成了統一大業。
第五篇 亦正亦邪——曹操成就霸業的雙重性格
第一章 寧我負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奸雄本色 起疑心錯殺伯奢
在曹操眼中,一切自欺欺人的口號都是虛幻的。在一個戰亂的年代裡,倒不如正大光明地袒露自己的想法和抱負,來一次酣暢的奮鬥。這才是真正毫無矯飾的曹操。
曹操的個人信條也是他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他的意見再明白不過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別人都是他走向成功可利用的條件,世界何其簡單!
在那樣一個推崇儒家忠孝仁悌的時代,曹操竟然能夠赤裸裸地提出如此狂妄的觀點,即便放到現在,也是難以讓人理解的。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他的奸雄角色。
董卓把持朝政,篡逆之心人盡皆知。曹操心中激憤,又刺殺董卓未成,只好逃出洛陽,準備逃回家鄉。途中落到中牟縣令陳宮手裡,陳宮被其救國除賊的大義所感動,棄官隨他共謀大事。
走到成皋的時候,天色漸晚。曹操對陳宮說:“此處有一人姓呂,名伯奢,是我父親的結義弟兄。我們今晚在他家中休息,怎麼樣?”陳宮答應了。二人於是入見伯奢。伯奢說:“我聽說朝廷遍行文書,到處抓你,你怎麼會在這裡呢?”曹操告訴伯奢:“要不是陳縣令,我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伯奢拜謝陳宮說:“小侄若不是使君,曹氏就會滅門了。使君請放寬心在此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說完,就起身進入內堂。過了好一會兒,出來對陳宮說:“老夫家無好酒,待我前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說完,匆匆上驢而去。
曹操與陳宮對坐,忽然聽到莊後有磨刀的聲音。曹操說:“呂伯奢和我不是至親,此去可疑,應該去竊聽一下。”於是,悄悄潛入草堂後,聽到有人說:“綁住後把它殺了,怎麼樣?”曹操對陳宮說:“我們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於是和陳宮一起闖進去,不分青紅皂白,把他們都殺光了。到了廚房,卻看見綁著一頭豬準備要殺。陳宮說:“孟德,我們誤殺好人了!”二人急忙連夜出莊而去。
反觀袁紹,他的起點比曹操不知高了幾個層次,擁有幅員廣闊的地盤和實力雄厚的軍隊,擁有戰略要充,也擁有眾多能人謀士。到頭來,他卻一事無成,為什麼?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不能駕馭人才,對身邊的人無法量才而用。
領導的自知之明在於懂得別人的價值,看到自己的局限;領導的作用在於對人才資源的合理調配,而不是越俎代庖。
曹操在用人態度上,常常能選用能力超過自己的人來為自己服務,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曹操早就明白自己再優秀,也不可能做到每一項都勝過下屬。
文聘原是劉琮的部下,赤壁之戰前劉琮率部眾投降了曹操。但文聘不肯降,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直到曹操南下過了漢水,文聘才去見曹操。
劉琮的部眾雖然名義上投降了曹操,其實大多搖擺不定,形勢一直不穩定。於是,曹操趁機想好好安排文聘這個有影響力的人,以穩定荊州軍民的心。他跟文聘開玩笑說:“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文聘非常嚴肅地說:“我原來要跟隨劉表一起報效國家,但我沒有做到,感到非常慚愧。因此我只想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既無愧於九泉之下的人,也無愧於他托給我的孤兒(劉琮),我萬般無奈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哪有心思和臉面早早見你呢?”說完,他痛哭不已。
曹操一聽,肅然起敬,立刻對文聘讚賞有加,並派他去做了江夏太守。他這一舉動對收服荊州降士的人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聘在江夏太守一職上一干就是幾十年,由關內侯、亭侯、鄉侯到縣侯,爵位上去了。但他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著這個咽喉要地,最終擊敗了關羽和孫權,為曹操的統一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要想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放手任用這些有本事的下屬,用實際行動團結他們,使他們心悅誠服地為自己服務。
提攜能力超強的人以穩定大局的謀略,在實踐過程中,並非所有的領導都能得心應手、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一謀略。某些領導者一旦克服了各種困難,果真做到了這一點,那麼,他們距離事業上的成功也就不遠了。
曹操擁有正確的馭人觀:第一,尊重客觀事實,有勇氣承認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確實不如下屬,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能不顧事實而實行“鴕鳥政策”;第二,自我修煉,努力自我完善,讓手下的謀士們知道自己的學識和寬廣的胸襟,第三,虛懷若谷,大膽起用有才幹的下屬來為自己服務。唯有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只要是人才,曹操都要為我所用、量才而用,以相互信任和科學的激勵機制架起了與人才溝通的最佳橋樑。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所以,曹操往往在失敗的邊緣能夠與眾將士齊心協力,共渡難關,尤其是在一個爾虞我詐的亂世,這更顯示出了曹操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高超的馭人之術。曹操以這樣的一種胸襟和作風廣納賢才,到去世前,聚集在他身邊的文臣武將就有幾百名,光是重要謀士就有一百多人。這種人才興旺的局面最終幫助曹操完成了統一大業。
第五篇 亦正亦邪——曹操成就霸業的雙重性格
第一章 寧我負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奸雄本色 起疑心錯殺伯奢
在曹操眼中,一切自欺欺人的口號都是虛幻的。在一個戰亂的年代裡,倒不如正大光明地袒露自己的想法和抱負,來一次酣暢的奮鬥。這才是真正毫無矯飾的曹操。
曹操的個人信條也是他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他的意見再明白不過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別人都是他走向成功可利用的條件,世界何其簡單!
在那樣一個推崇儒家忠孝仁悌的時代,曹操竟然能夠赤裸裸地提出如此狂妄的觀點,即便放到現在,也是難以讓人理解的。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他的奸雄角色。
董卓把持朝政,篡逆之心人盡皆知。曹操心中激憤,又刺殺董卓未成,只好逃出洛陽,準備逃回家鄉。途中落到中牟縣令陳宮手裡,陳宮被其救國除賊的大義所感動,棄官隨他共謀大事。
走到成皋的時候,天色漸晚。曹操對陳宮說:“此處有一人姓呂,名伯奢,是我父親的結義弟兄。我們今晚在他家中休息,怎麼樣?”陳宮答應了。二人於是入見伯奢。伯奢說:“我聽說朝廷遍行文書,到處抓你,你怎麼會在這裡呢?”曹操告訴伯奢:“要不是陳縣令,我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伯奢拜謝陳宮說:“小侄若不是使君,曹氏就會滅門了。使君請放寬心在此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說完,就起身進入內堂。過了好一會兒,出來對陳宮說:“老夫家無好酒,待我前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說完,匆匆上驢而去。
曹操與陳宮對坐,忽然聽到莊後有磨刀的聲音。曹操說:“呂伯奢和我不是至親,此去可疑,應該去竊聽一下。”於是,悄悄潛入草堂後,聽到有人說:“綁住後把它殺了,怎麼樣?”曹操對陳宮說:“我們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於是和陳宮一起闖進去,不分青紅皂白,把他們都殺光了。到了廚房,卻看見綁著一頭豬準備要殺。陳宮說:“孟德,我們誤殺好人了!”二人急忙連夜出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