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言而有信 曹操義送關雲長

  要想做大事,必須遵守諾言。這於任何一方都有好處,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切記,不要讓眼前的蠅頭小利影響做人的信譽。

  古人“千金買馬骨”,以此取信於天下;季布“一諾千金”的典故也流傳廣遠。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都離不開一個“信”字。在其他方面小有欠缺,尚可為人容忍。一旦失信於人,必遭人白眼。

  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以後,跟關羽和張飛失散了,獨自投奔了河北的袁紹。曹操用計奪取了徐州的下邳,把關羽圍困在一座土山上,派遣跟關羽有一面之交的張遼前去勸降。

  關羽迫於形勢,同意歸降,但提出三個先決條件:第一,自己只是投降漢獻帝,不是投降曹操;第二,劉備的兩位夫人要受到奉養和尊重;第三,一旦知道兄長劉備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他強調,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曹操愛才心切,就答應了關羽的全部要求,還以漢獻帝的名義任命他為偏將軍。

  後來,曹操跟袁紹交戰。在曹操受到嚴重挫折的時候,關羽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為曹操解圍,立了大功。曹操立刻上表奏請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還專門鑄了一枚大印送給關羽。

  在隨後的戰鬥中,關羽又斬殺了袁紹的另一員大將文丑。也正是在這次戰鬥中,劉備知道了關羽在曹營中。不久,關羽也得知兄長劉備在袁紹那裡,並且還收到袁紹部下送來的劉備的親筆信。他立刻就寫了回信,由來人帶回。

  關羽把劉備兄長的消息告知兩位嫂夫人以後,就準備到丞相府向曹操告辭。曹操知道他的來意,故意迴避不見。關羽一連去了好幾次,都無法見到曹操。他想讓張遼傳話給丞相,張遼也推說有病而不接見。關羽清楚他們的用意,就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相府。然後,把歷次所收受的金銀都封存起來,把漢壽亭侯的大印懸掛在大堂上,帶著以前的部將,護送著兩位嫂夫人,向著官道進發,去投奔劉備了。

  曹操知道後,不勝嘆息。這時,謀士程昱諫道:“丞相待雲長不薄,如今他竟然不辭而別,冒犯丞相鈞威,罪不容贖。如果縱容他投靠了袁紹,袁紹必定如虎添翼,我們就更難對付他了。不如現在趁他沒走遠,派兵追上去殺了他,以絕後患。”曹操說:“不可,我早就允諾他一有劉備的消息就可以離我而去,豈能失信於人!”

  曹操有意給關羽送行,急忙率兵追趕。等追上關羽,關公見眾人手中沒有武器,方才放心。曹操說:“雲長為什麼走得那麼急啊?”關公於馬上欠身答曰:“關某以前曾和丞相有約在先。今大哥在河北,我必須前去。多次去府上拜會,不曾謀面,實在是迫不得已才不辭而別。”

  曹操說:“我的所作所為要取信於天下,怎麼會食言而肥呢?只是怕將軍途中錢財不夠用,特送黃金一盤。”關公不受。曹操又大笑著說:“雲長是天下義士,我福薄不能留住你,深感遺憾。現送你錦袍一領,略表寸心。”令隨從下馬雙手捧袍走向關羽。

  關羽只恐有詐,不敢下馬。他用青龍刀挑錦袍披在身上,向曹操稱謝:“承蒙丞相賜袍,他日我們再會。”說完,就望北疾馳而去。大將許褚說:“關羽對丞相太無禮了,不如把他抓來殺了。”曹操卻大度地說:“他一人一馬,我們這麼多人馬,難免他會生疑心。我既然說了,就必定會守信用。”

  曹操作為丞相,對自己說過的話決不食言。這不僅是個人信譽問題,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三軍將士的誠信。如果他言而無信,將士們必生疑心。曹操清楚,關羽是忠義之士,心中不安欠下自己許多人情,將來必定會找機會回報的。後來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果然關羽放了曹操和其下屬一命。這也是對言而有信者的最大回報。

  曹操與關羽在戰場上是對立的,但從二者做人的情義上講,是一對患難知己。尤其曹操施恩於關羽時,關羽正值落魄之時,只留一身武藝,曹操因此也落得個施恩不圖報之名。這就更激發了關公知恩圖報的願望。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守信”二字值千金。今日受別人滴水之恩,他日當湧泉相報是很自然的。人一生難免起起伏伏,不必計較眼前利益。凡事踐行諾言,必定會得到無盡的報償。信譽是我們立身之本,無論何時,都不可因小利而失大信。否則,什麼事都做不成。

  駕馭群士 得智者以取天下

  曹操當年和袁紹一起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曾經問曹操:“如果這次討賊不成功,你以後有什麼打算?”曹操反問袁紹說:“那你呢?”袁紹沉思了一會,說道:“我的轄區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加上擁有沙漠的腹地,然後再向南,以爭天下。”曹操則說:“我要讓天下所有有才能、有智慧的人都為我所用,這樣一來,難道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嗎?”

  這次談話表明了兩人經營天下的大政方針的迥然不同。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人力、物力和經濟實力。袁強而曹弱,力量相差懸殊,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強者敗,弱者勝。曹操不貪求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每獲得一個名士,卻欣喜若狂。依靠這些謀士,再加上整編到自己隊伍的黃巾軍,依然打下了半壁江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