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毛玠辦事公正,認真履行職責,不徇私情。他和崔琰一樣,選用了少小具有真才實學而又清廉正直的人。毛玠還特別強調為官清廉,提倡節儉。在他管理下的滿朝官吏沒有不以廉潔節儉自律的。連曹操都感慨地說:“把人管理到這種地步,使天下的人都恪盡職守,自己管好自己,我是無事可做了!”
崔琰和毛玠在人事部門的工作可謂有聲有色,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可見曹操選賢任能的眼光和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說,崔琰的成功,是曹操用人成功的一個縮影。
不僅如此,曹操在自己的詩歌《短歌行》中提到“我有嘉賓,鼓樂吹笙”,這也是他思才若渴“詩言其志”的一種表現。
唯才是舉 多次詔令能者上
曹操講求唯才是舉,對那些“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他都一概予以任用。
東漢時期,朝廷但凡選才用才,首先注重名節德行、家世族親,而不是是否對國家有利,這就造成了很多名不副實的人入朝為官,人浮於事者大有人在。除了名氣大,沒有一點兒政績,對國家毫無貢獻。曹操看透了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於是在他發布的幾個“求賢令”中提出了大膽出格的用人標準。《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名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用人的核心是唯才是舉,就是無論其德行高低,只要有才就一律加以任用。這在當時確實是顛覆了傳統,具有超前的意義。曹操的這種用人思想,很好地切合了非典型時期——亂世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方式,說明他確實是一個善識時務、因時而變的英雄。
“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確實為曹操匯集了不少人才。他的一些主要將領,有的提拔於行伍之中(如于禁、樂進),有的曾經效力於敵手(如荀彧、郭嘉),有的發現於降軍之中(如張遼、徐晃)。可謂來源廣泛,不一而足。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剛開始在袁紹帳下效力,沒想到袁紹鼠目寸光,而且優柔寡斷,善於謀事卻又難以作出決斷,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跟著他等於葬送了一生抱負天下的願望,於是毅然離開了袁紹,在荀彧的推薦下投靠了曹操,給曹操作謀士。曹操很器重他,他屢屢出奇謀妙計,扭轉局面,使戰爭的局勢對曹軍有利。可惜,不幸染病早死。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曾痛哭郭嘉:“如果奉孝在,不至於如此大敗。”可見曹操對像郭嘉這樣難得的人才不幸早死的痛惜之情。
為了網羅人才,曹操曾多次下求賢令。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下令要求各地地方長官推薦人,要求無論是像姜太公一樣懷著“美玉的”奇才,還是像陳平那樣落魄的能人,都可以輔佐治理國家。英雄不嫌出身低,只要有能力,他都會量才任用。
這個法令頒布後,孔融、禰衡等有才華的人都紛紛而來,為曹操獻計獻策。曹操還下令分發“意見表”,以此鼓勵大家多提意見,廣納良言。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曹操又下了他的第二道專門針對“唯才是舉”法令:《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其中,他對“有才而無德”的功利主義用人方針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真正的“人才”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絕不能因其“德行一般”而荒廢了才能。負責人才選拔推薦的官員,應該深深體會到我的心意,使有才之士不被遺漏,國家的大政方針得以順利推行。
曹操還具體舉例說明:蘇秦在歷史上一直被傳統儒學之士所不齒,主要是在於他們的家世不好,品德可謂惡劣。但是,曹操卻公開表示,這樣的人是當前急需的人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曹操再下“舉賢勿拘品行”的法令,繼續奉行“重才能而輕出身”的用人方針。
才德兼備固然最理想,但戰亂時期不同於和平時期,退而求其次,“有才無德”的人只要善於運用,也可為國效勞,為何不好好利用呢?這樣的人在特殊時期仍被委以重任,更會珍惜知遇之恩,鞠躬盡力。曹操對“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委以大任,的確體現了他“為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一貫風格。
這三道求賢令一道比一道具體,求賢的心情也越發迫切。究其原因,一方面,曹操的年齡越來越大,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任務卻看似遙遙無期。因此,他的這種心情就在求賢令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另一方面,三國都對人才非常重視,對人才不斷爭奪,再加上時間的推移和戰爭的摧殘,人才越發難以發現。這就不得不讓曹操下令讓所有的部屬盡力發現人才、舉薦人才,特別是舉薦,發現以前因為各種原因而不用的,現在隱藏在民間的那些奇才、高人們。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開闢人才資源,以滿足人才不斷擴張的需求。
當然,曹操的“唯才是舉”並不是真的放棄傳統、沒有底線、完全不要德行和個人素質。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入主兗州,當了州牧後,曾任命東平人畢偡為別駕。後來,張邈叛變,扣押了畢偡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等親屬。曹操知道後,對畢偡說:“你的老母家人被張邈扣押,你可以到張邈那邊去。”
崔琰和毛玠在人事部門的工作可謂有聲有色,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可見曹操選賢任能的眼光和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說,崔琰的成功,是曹操用人成功的一個縮影。
不僅如此,曹操在自己的詩歌《短歌行》中提到“我有嘉賓,鼓樂吹笙”,這也是他思才若渴“詩言其志”的一種表現。
唯才是舉 多次詔令能者上
曹操講求唯才是舉,對那些“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他都一概予以任用。
東漢時期,朝廷但凡選才用才,首先注重名節德行、家世族親,而不是是否對國家有利,這就造成了很多名不副實的人入朝為官,人浮於事者大有人在。除了名氣大,沒有一點兒政績,對國家毫無貢獻。曹操看透了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於是在他發布的幾個“求賢令”中提出了大膽出格的用人標準。《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名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用人的核心是唯才是舉,就是無論其德行高低,只要有才就一律加以任用。這在當時確實是顛覆了傳統,具有超前的意義。曹操的這種用人思想,很好地切合了非典型時期——亂世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方式,說明他確實是一個善識時務、因時而變的英雄。
“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確實為曹操匯集了不少人才。他的一些主要將領,有的提拔於行伍之中(如于禁、樂進),有的曾經效力於敵手(如荀彧、郭嘉),有的發現於降軍之中(如張遼、徐晃)。可謂來源廣泛,不一而足。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剛開始在袁紹帳下效力,沒想到袁紹鼠目寸光,而且優柔寡斷,善於謀事卻又難以作出決斷,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跟著他等於葬送了一生抱負天下的願望,於是毅然離開了袁紹,在荀彧的推薦下投靠了曹操,給曹操作謀士。曹操很器重他,他屢屢出奇謀妙計,扭轉局面,使戰爭的局勢對曹軍有利。可惜,不幸染病早死。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曾痛哭郭嘉:“如果奉孝在,不至於如此大敗。”可見曹操對像郭嘉這樣難得的人才不幸早死的痛惜之情。
為了網羅人才,曹操曾多次下求賢令。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下令要求各地地方長官推薦人,要求無論是像姜太公一樣懷著“美玉的”奇才,還是像陳平那樣落魄的能人,都可以輔佐治理國家。英雄不嫌出身低,只要有能力,他都會量才任用。
這個法令頒布後,孔融、禰衡等有才華的人都紛紛而來,為曹操獻計獻策。曹操還下令分發“意見表”,以此鼓勵大家多提意見,廣納良言。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曹操又下了他的第二道專門針對“唯才是舉”法令:《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其中,他對“有才而無德”的功利主義用人方針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真正的“人才”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絕不能因其“德行一般”而荒廢了才能。負責人才選拔推薦的官員,應該深深體會到我的心意,使有才之士不被遺漏,國家的大政方針得以順利推行。
曹操還具體舉例說明:蘇秦在歷史上一直被傳統儒學之士所不齒,主要是在於他們的家世不好,品德可謂惡劣。但是,曹操卻公開表示,這樣的人是當前急需的人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曹操再下“舉賢勿拘品行”的法令,繼續奉行“重才能而輕出身”的用人方針。
才德兼備固然最理想,但戰亂時期不同於和平時期,退而求其次,“有才無德”的人只要善於運用,也可為國效勞,為何不好好利用呢?這樣的人在特殊時期仍被委以重任,更會珍惜知遇之恩,鞠躬盡力。曹操對“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委以大任,的確體現了他“為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一貫風格。
這三道求賢令一道比一道具體,求賢的心情也越發迫切。究其原因,一方面,曹操的年齡越來越大,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任務卻看似遙遙無期。因此,他的這種心情就在求賢令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另一方面,三國都對人才非常重視,對人才不斷爭奪,再加上時間的推移和戰爭的摧殘,人才越發難以發現。這就不得不讓曹操下令讓所有的部屬盡力發現人才、舉薦人才,特別是舉薦,發現以前因為各種原因而不用的,現在隱藏在民間的那些奇才、高人們。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開闢人才資源,以滿足人才不斷擴張的需求。
當然,曹操的“唯才是舉”並不是真的放棄傳統、沒有底線、完全不要德行和個人素質。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入主兗州,當了州牧後,曾任命東平人畢偡為別駕。後來,張邈叛變,扣押了畢偡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等親屬。曹操知道後,對畢偡說:“你的老母家人被張邈扣押,你可以到張邈那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