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長詩從董卓涼州軍的殘暴及蔡琰被涼州軍的亂兵所虜寫起,然後寫被匈奴兵擄走的處境之悲慘,從而揭露了涼州軍和匈奴兵的殘暴,反映了被虜者的悲慘遭遇和不幸的生活。詩中還寫了自己在匈奴時的思鄉之情。而當聽說曹操要贖她回漢,左賢王又不同意孩子同歸時,用“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的字句把同親生骨肉生離如同死別的痛苦、矛盾心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最後寫她再嫁董祀,算是有了一個歸宿,“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厲”,但也隱隱透出因感到自身“鄙賤”而怕遭到遺棄的意思。整首詩描寫可謂情真意切,句句是作者的血淚而成。
《悲憤詩》則通過對自己慘痛遭遇的回顧,反映了東漢末年動亂的社會現象和廣大人民在動亂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是一首具有強烈感人力量的抒情詩,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是建安文壇上一篇現實主義佳作。
蔡文姬的詩體現了真摯的感情,哀怨時如泣如訴,憤懣時洶湧澎湃。這種風格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操把蔡文姬贖回來,既是他愛才惜才的一貫作風,也是有感於蔡邕無後而痛心,卻也為保存古代典籍文獻作出了貢獻。蔡文姬有機會成為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女詩人,不能不說有曹操的功勞。因此,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第四篇 人才管理——天下英才盡歸我用
第一章 唯才是舉:求賢若渴廣攬人才
求才若渴 廣納天下之良士
天下之爭,其實就是人才之爭。諸雄爭霸,最後的勝利者,往往不是最勇猛的,而是最善於用人的。最著名的就是劉邦,自己既無大才,更無大德,卻能善用張良、韓信一干人等,最終奪取天下。
曹操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政治家,而且頗有學識,從古人的經典著作中學到不少經驗與教訓,因而更加重視人才的收羅和使用,這是曹操能以英雄流傳千古的原因之一。
曹操最初起事時,其集團尚小,他可以親自處理具體軍政事務,此時,他既是統帥又是謀士。待到後來兵多勢廣,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便把自己置於統帥的地位,而把自己手下的將領置於將才之列。統帥和將才的區別在於:前者下達命令,後者執行命令。此時,他便更加清楚籠絡人才,招賢納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事實上,曹操之所以能滅袁紹、呂布等大小軍閥,威逼江東、取西涼,成就大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比劉備、孫權更能搜羅人才、使用人才。也就是說,曹操勝在“謀其人也”。
曹操始終把網羅人才作為一件大事來對待,每得一人才,往往忘乎所以,甚至比打了勝仗還要高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據荊州後,一一論功封賞,蒯越等十五人被封侯。蒯越字異度,原為大將軍何進的東曹掾。曾勸何進誅宦官,何進猶豫不決。蒯越知其必敗,出奔劉表,成為劉表的重要謀士。像曹操這麼愛才的人,早就想得到蒯越了。平定荊州後,即任蒯越為光祿勛,並高興地說:“不是因為得到了荊州才這麼高興,而是因為得到了蒯異度啊!”由此可見,曹操把得到人才看得比地盤更重要,所謂“得一城一池容易,得一人才難”。
此外,荊州名士韓嵩也得到重用。韓嵩字德高,官渡之戰時曾和蒯越同勸劉表歸附曹操。劉表拿不定主意,決定派韓嵩先到曹操那裡探聽一下虛實。韓嵩推辭說:“將軍如真有打算歸附曹操,派我前去可以。如果沒有拿定主意,只是探聽曹操的口風,最好不要派我去。因為我到許都後,如果朝廷給我一官半職,我不得不從命。這樣一來,就不能再為將軍效力了。希望將軍慎重考慮!”
劉表仍堅持要韓嵩去。果然,韓嵩到許都後,被任命為侍中、零陵太守。劉表要殺韓嵩,但韓嵩有言在先,加上眾人求情,最後只把他關押了起來。曹操到荊州後,立即把韓嵩從監獄中釋放。韓嵩在養病期間,曹操就已經將大鴻臚的印綬授給他,並請韓嵩品評荊州士人優劣,凡韓嵩推舉的一律加以任用,可見其對韓嵩的重視和信任。
由此可見,曹操對人才的渴求是第一位的。隨著地盤的擴張,人才的聚集,對眾多能人賢士的有效管理便成了當務之急。曹操注意發揮東曹、西曹,也就是人事部門的作用。曹操“唯才是舉”用人方針得以順利執行,東、西曹的官員功不可沒。
崔琰是第一個被曹操選中的掾屬。崔琰博通經學,秉性耿直。他先跟隨袁紹,袁紹死後託病不出來輔佐袁尚、袁譚,被關進監獄。曹操平定冀州後,任崔琰為別駕從事。他洋洋得意地對崔琰說:“我昨天查看了冀州的戶籍,估計可得30萬兵眾,真可算是個大州啊!”
崔琰聽後,沒有迎合曹操,而是痛心地說:“如今天下混亂,冀州百姓的屍骨還暴露在荒野。我沒聽到我軍士慰問百姓,解救生靈塗炭,明公卻在這裡算計收穫,這難道是百姓所盼望的嗎?”曹操聽了,收斂起得意的面容,向崔琰表示歉意和感謝。
崔琰德才兼備,而且正直清廉、知人善用。曹操做了魏王后,提拔崔琰為尚書,全面負責中央的人事工作。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他很早就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眾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建議,並被曹操採納。他清廉公正,也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官員。曹操很賞識他,把他安排在東曹掾的職位上。
《悲憤詩》則通過對自己慘痛遭遇的回顧,反映了東漢末年動亂的社會現象和廣大人民在動亂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是一首具有強烈感人力量的抒情詩,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是建安文壇上一篇現實主義佳作。
蔡文姬的詩體現了真摯的感情,哀怨時如泣如訴,憤懣時洶湧澎湃。這種風格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操把蔡文姬贖回來,既是他愛才惜才的一貫作風,也是有感於蔡邕無後而痛心,卻也為保存古代典籍文獻作出了貢獻。蔡文姬有機會成為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女詩人,不能不說有曹操的功勞。因此,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第四篇 人才管理——天下英才盡歸我用
第一章 唯才是舉:求賢若渴廣攬人才
求才若渴 廣納天下之良士
天下之爭,其實就是人才之爭。諸雄爭霸,最後的勝利者,往往不是最勇猛的,而是最善於用人的。最著名的就是劉邦,自己既無大才,更無大德,卻能善用張良、韓信一干人等,最終奪取天下。
曹操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政治家,而且頗有學識,從古人的經典著作中學到不少經驗與教訓,因而更加重視人才的收羅和使用,這是曹操能以英雄流傳千古的原因之一。
曹操最初起事時,其集團尚小,他可以親自處理具體軍政事務,此時,他既是統帥又是謀士。待到後來兵多勢廣,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便把自己置於統帥的地位,而把自己手下的將領置於將才之列。統帥和將才的區別在於:前者下達命令,後者執行命令。此時,他便更加清楚籠絡人才,招賢納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事實上,曹操之所以能滅袁紹、呂布等大小軍閥,威逼江東、取西涼,成就大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比劉備、孫權更能搜羅人才、使用人才。也就是說,曹操勝在“謀其人也”。
曹操始終把網羅人才作為一件大事來對待,每得一人才,往往忘乎所以,甚至比打了勝仗還要高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據荊州後,一一論功封賞,蒯越等十五人被封侯。蒯越字異度,原為大將軍何進的東曹掾。曾勸何進誅宦官,何進猶豫不決。蒯越知其必敗,出奔劉表,成為劉表的重要謀士。像曹操這麼愛才的人,早就想得到蒯越了。平定荊州後,即任蒯越為光祿勛,並高興地說:“不是因為得到了荊州才這麼高興,而是因為得到了蒯異度啊!”由此可見,曹操把得到人才看得比地盤更重要,所謂“得一城一池容易,得一人才難”。
此外,荊州名士韓嵩也得到重用。韓嵩字德高,官渡之戰時曾和蒯越同勸劉表歸附曹操。劉表拿不定主意,決定派韓嵩先到曹操那裡探聽一下虛實。韓嵩推辭說:“將軍如真有打算歸附曹操,派我前去可以。如果沒有拿定主意,只是探聽曹操的口風,最好不要派我去。因為我到許都後,如果朝廷給我一官半職,我不得不從命。這樣一來,就不能再為將軍效力了。希望將軍慎重考慮!”
劉表仍堅持要韓嵩去。果然,韓嵩到許都後,被任命為侍中、零陵太守。劉表要殺韓嵩,但韓嵩有言在先,加上眾人求情,最後只把他關押了起來。曹操到荊州後,立即把韓嵩從監獄中釋放。韓嵩在養病期間,曹操就已經將大鴻臚的印綬授給他,並請韓嵩品評荊州士人優劣,凡韓嵩推舉的一律加以任用,可見其對韓嵩的重視和信任。
由此可見,曹操對人才的渴求是第一位的。隨著地盤的擴張,人才的聚集,對眾多能人賢士的有效管理便成了當務之急。曹操注意發揮東曹、西曹,也就是人事部門的作用。曹操“唯才是舉”用人方針得以順利執行,東、西曹的官員功不可沒。
崔琰是第一個被曹操選中的掾屬。崔琰博通經學,秉性耿直。他先跟隨袁紹,袁紹死後託病不出來輔佐袁尚、袁譚,被關進監獄。曹操平定冀州後,任崔琰為別駕從事。他洋洋得意地對崔琰說:“我昨天查看了冀州的戶籍,估計可得30萬兵眾,真可算是個大州啊!”
崔琰聽後,沒有迎合曹操,而是痛心地說:“如今天下混亂,冀州百姓的屍骨還暴露在荒野。我沒聽到我軍士慰問百姓,解救生靈塗炭,明公卻在這裡算計收穫,這難道是百姓所盼望的嗎?”曹操聽了,收斂起得意的面容,向崔琰表示歉意和感謝。
崔琰德才兼備,而且正直清廉、知人善用。曹操做了魏王后,提拔崔琰為尚書,全面負責中央的人事工作。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他很早就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眾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建議,並被曹操採納。他清廉公正,也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官員。曹操很賞識他,把他安排在東曹掾的職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