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畢偡趕緊叩謝,並表示自己絕無二心,只是迫不得已而離開罷了。曹操很感動,放他去張邈那裡了,誰知畢偡直接就投奔了張邈。後來,曹操活捉了畢偡,大家以為畢偡必死無疑。但曹操說:“一個孝敬父母的人,肯定會忠於他的主公的,這種人才正是我所需要的!”不僅沒有怪罪畢偡,而且還讓他做了魯國國相。可見,曹操用人還是非常重視傳統道德的。

  凡此種種,我們不難發現,曹操的“唯才是舉”方針在現實中得到了認真地貫徹實行。就這樣,一大批出身低微,甚至反對過曹操的人都聚集在曹操周圍,成為曹操重要的智囊和將領。這不僅加強了自己的實力,而且對於制止大族地主壟斷政權,使更多的中下層開明人士得到參與政治的機會,起到了推動作用,加快了北方統一的進程。

  人才難得 曹操誠心請荀彧

  我們常常聽說這樣一句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有才之人的渴望程度。歷史表明,要成就事業,必須得有賢人大才相助。然而,自古有才之人常常樂於隱於山水,不露聲色,以待真正有識之士真心來求。有時,甚至故意刁難相求之人,一來觀察其成大事的堅定決心,二來考察對方的誠意。

  這樣一來,越是大才顯得越難得,越難得就越顯得珍貴,就越要擁有他。唯有如此,才能做出非凡的事業來。對於難得之才,必須有一股求之不得的韌勁。三國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了。其實,曹操也是這樣一個人。在實踐中,對於早有耳聞的名人高士,曹操總是真誠地渴慕,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擁有。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為千古美談。其實,早在劉備之前,曹操已有了“三顧”之舉,只不過他請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許縣的荀彧。

  東漢末年,曹操的兵馬在山東壯大起來後,他看著自己兵多將廣的陣勢,滿心歡喜。可是他漸漸覺察到,光有能衝鋒陷陣的將士不行,還必須有才智超群的智能之士出謀劃策才行。可是,到哪裡找這樣的人呢?他決心上泰山請教高人。

  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鏡,聽了曹操的來意,什麼也沒說,只是給了他一個錦囊,上寫“遇怒則拆”四字。曹操雖然疑惑不解,也不敢多打擾,只好下山而去。

  不久,曹操率大軍進入中原。經過許縣時,他覺得這裡是藏龍臥虎之地,就命大軍安營紮寨。他把中軍帳設在許昌城北門外一個廟裡,號令士兵不得騷擾地方。可他沒想到,不少新招來的士兵野性未改,連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裡帶兵搶劫商家和百姓。一時間,許縣被擾得雞飛狗跳,百姓惶惶不安。而曹操卻蒙在鼓裡,全不知曉。

  這天,曹仁急火火地進了中軍帳,手握一張帖子呈給曹操。曹操展開一看,見上面寫著:“許下來了曹孟德,千家萬戶齊遭災!”下面的落款是“許縣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沖頂:“這荀彧是何等人?膽子也太大了!不嚴懲便不能警告他人,我在許縣就難以立足!”剛要曹仁去查尋捉拿,猛然想起泰山高僧“遇怒則拆”的錦囊,趕緊找出來拆看。只見一張白紙上寫著幾行大字:

  開口就晌午,日落扁月上。

  十天頭長草,或字三撇旁。

  才過姜子牙,謀深似子房。

  這是一首藏意詩。曹操左看看,右看看,翻騰了半天才解開其中秘訣:開口就晌午,開口系言,晌午取午,言午是“許”字;日落扁月上,日在上,扁月在下,像個“昌”字;十天頭長草,十天為一旬,旬加草字頭,是個“荀”字;或字三撇旁,是個“彧”字。頓時醒悟過來,高興地說:“許昌荀彧,原來有子牙、子房之才!我一定要把他請出來。”

  荀彧是潁川郡人,因不滿朝廷,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索性在家過起了隱士生活。他聽說曹操有一統天下的雄才大略,又善用人才,早想投奔,又怕傳聞有假,所以出此計,探聽虛實。自古高人難請,荀彧也不例外。

  曹操派曹仁去請荀彧,荀彧故意拒門不出。曹仁非常生氣,回來後添油加醋地說荀彧如何藐視曹操,建議把他殺了。曹操笑著說道:“不可!殺了他等於砍了我的左膀右臂,你知道嗎?”

  此時正是臘月天,朔風凜冽,滴水成冰。曹操求賢心切,冒著嚴寒,親自騎馬到荀彧府第,只見大門落鎖。等了好久,不見有人出入。曹操又急匆匆趕到荀彧的另一宅院。管家對他說,主人出門打獵去了。曹操兩訪不遇,只嘆自己不遇大才,但並未煩惱,仍耐心等待消息。

  一天,曹操訪得荀彧到城東北八柏的祖墳去掃墓了,就備下厚禮,前往憑弔。曹操來到墳前,看見一個青年,風華正盛,儀表堂堂,正在專心致志讀書。

  曹操上前恭恭敬敬地施禮說:“荀公安康!”荀彧卻頭也不抬,問道:“先生是何人?來此做什麼?”曹操說:“我是譙郡的曹孟德,想請荀公共扶漢室江山。曾幾次拜訪,不想孟德福淺,未曾幸見。”荀彧冷冷一笑說:“我是一個普通百姓,不懂治國大事,先生另請高明吧!”曹操陪笑說:“久聞先生胸藏經天緯地之術,腹隱安邦定國之謀,我非先生不請。”荀彧說:“我罵你,你心中不惱怒嗎?”曹操連忙點頭說:“我一向重理不重情,荀公能指出我的缺點,多多益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