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楊氏土司的親家永寧土司,自洪武末年起(1398年),大權時常為母族奢氏所控。奢氏與楊氏媾姻,是一個女豪頻出的少數民族部落。在播州一帶由土司統治的少數民族地區,因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較少,丈夫去世由妻子接任土官,女人站到前台主持政務、軍事的情況屢有發生,當時播州附近各地女土官也經常被朝廷徵調出征,有功也一樣接受封賞。最為有名的當屬與楊氏土司為鄰的女土司秦良玉,以及前文提到的女土司奢香、劉淑貞等人,她們的事跡在明代即名滿天下,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此外,楊家將小說中皇帝遇險、十大朝臣被圍、六郎被困雙龍谷等情節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些新增的故事與明朝的某些歷史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大郎幽州保駕替主赴難的故事,與明代正統年間英宗被俘,申佑捨生取義之事極為相似。
三 大郎捨命救主的歷史真相
大郎楊淵平捨身救主一事,宋史沒有根據,明史卻有原型,而且也與播州有關。這位捨身救駕的英雄名叫申佑。申佑在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喬裝成英宗皇帝,吸引蒙古瓦剌大軍,掩護英宗突圍,最後戰死於亂軍之中。申佑只活到24歲,但他的一生極具傳奇和悲壯色彩,“虎口救父”、“冒死救師”、“捨身救主”,他是名副其實的“三忠三烈”之士。
申佑於1425年出生於貴州婺川火岩埡(今婺川自治縣太坪鄉龍潭村)。童年時的申佑不僅聰明好學,而且力壯孔武。一日他隨父親上山耕作,忽然從林中竄出一隻黃斑猛虎,申佑父親躲避不及,被老虎攔腰一口叼住。年僅7歲的申佑,操起殺豬用的棒槌,用力猛擊老虎,老虎也許是被嚇怕了,丟下申父竄入林中。《思南府續志》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逞猛虎之威,竟出黃童之手,震驚鄉里,孝揚六邑,聲蜚一邦。”
申佑晨耕暮讀慢慢長大,正統五年(1440年),15歲的申佑考入北京太學(即國子監)。當時英宗皇帝朱祁鎮軟弱無能,朝中大權盡由太監王振操縱。王振掌握著錦衣衛,權傾一時,專橫朝野。國子監的祭酒(“祭酒”是學府的最高官,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李時勉“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一向敢言直諫。上書朝廷呼請改建國學,英宗委派王振前去考察。由於李時勉向來瞧不起不學無術的王振,言談舉止多有流露,得罪了王振。王振找了個藉口,將李時勉套上重枷,站在國子監門前示眾。
國子監師生因為害怕王振勢大兇殘,大多敢怒不敢言。這時申佑站了出來,號召國子監學生聯名上書營救李時勉。申佑的義舉,受到不少好心人的勸阻,讓他不要去招惹王振,以免性命難保。申佑聽罷大笑:“難道我申佑是貪生怕死之徒嗎?我相信國子監不缺男子氣概!”申佑與監生李貴、石大用等人,集結學生千餘人前往朝廷請願,聲稱願以己身代師赴死。做賊心虛的王振擔心事情激變躲了起來,通政司將申佑、石大用等人的奏章呈給英宗,又經孫太后從中斡旋,英宗終於下旨釋放李時勉,並將其官復原職。《思南府續志》稱讚:“公(申佑)之所為,皆人所不敢為也。”
正統十年(1445年),經過幾年的國子監歷練,20歲的申佑榮中進士,不久出任四川道監察御史。在任期間,申佑仍然以言行正直著稱,頗受同僚稱道。明英宗時國勢漸衰,防務鬆懈,蒙古族瓦剌部落經常侵擾邊疆。1449年七月,瓦剌四路大軍進逼中原,也先親率大軍攻打大同。手握兵權的太監王振老家是大同,他擔心大同遭瓦剌洗劫,慫恿英宗御駕親征。明朝廷緊急拼湊了50多萬人隨帝出征,申佑亦在陣中。明軍先鋒與瓦剌軍在陽和交手,被打得潰敗不堪,幾乎全軍覆沒。坐鎮大同的英宗異常驚恐,急令撤軍,途中遭遇瓦剌軍多次截殺。七月,英宗退守土木堡,土木堡是一片高地,瓦剌軍切斷水源,圍困土木堡。
為了儘快拿下土木堡,也先用計誘兵,先是派人講和,接著佯裝撤退。毫無作戰經驗的王振以為機會來了,迅速指揮明軍移營突圍。瓦剌騎兵四面圍殺,申佑隨駕左右,為英宗擋敵開路,戰鬥中,申佑捨生忘死,身上的鮮血都濺到了英宗衣服上,但因為瓦剌軍太過兇猛,明軍始終不能脫困,也先率騎直闖明軍中營,欲生擒英宗皇帝。
英宗下令在群臣中挑選與自己相貌相似的大臣,代乘帝輿突圍,最後申佑被英宗選中。受命於危難之時,申佑迅即喬裝打扮,乘上英宗的帝駕,吸引瓦剌圍兵,掩護英宗突圍。瓦剌兵把申佑當成了英宗,將他重重圍殺,申佑最後死於亂軍之中,年僅24歲。可嘆的是,申佑的壯舉沒能改變時局,英宗皇帝雖然保全了性命,但卻淪為瓦剌的階下囚。楊家將小說中楊大郎捨身救主也是學的這一招,楊業與六郎、七郎保車駕出東門,大郎化裝成太宗與其餘眾兄弟出西門詐降。
景泰元年(1450年),朝廷連下五道敕命詔告天下,褒獎土木堡之變中代帝殉難的申佑及其家人。申佑已去世的父親被特贈進階文林郎,母親及妻子封為孺人,兒子申鏈被特賜恩生。(“文林郎”不是實職,一般授予正七品的官員,相當於縣處級幹部。“孺人”是婦女的封號,明時用以封贈七品官員之妻。一品、二品官員的妻子封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到九品都是孺人。如果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稱為太夫人。恩生則是一種世襲方式,明代品官子弟有官生和恩生之別。申佑的級別不夠恩蔭子孫,所以朝廷特賜。)
此外,楊家將小說中皇帝遇險、十大朝臣被圍、六郎被困雙龍谷等情節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些新增的故事與明朝的某些歷史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大郎幽州保駕替主赴難的故事,與明代正統年間英宗被俘,申佑捨生取義之事極為相似。
三 大郎捨命救主的歷史真相
大郎楊淵平捨身救主一事,宋史沒有根據,明史卻有原型,而且也與播州有關。這位捨身救駕的英雄名叫申佑。申佑在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喬裝成英宗皇帝,吸引蒙古瓦剌大軍,掩護英宗突圍,最後戰死於亂軍之中。申佑只活到24歲,但他的一生極具傳奇和悲壯色彩,“虎口救父”、“冒死救師”、“捨身救主”,他是名副其實的“三忠三烈”之士。
申佑於1425年出生於貴州婺川火岩埡(今婺川自治縣太坪鄉龍潭村)。童年時的申佑不僅聰明好學,而且力壯孔武。一日他隨父親上山耕作,忽然從林中竄出一隻黃斑猛虎,申佑父親躲避不及,被老虎攔腰一口叼住。年僅7歲的申佑,操起殺豬用的棒槌,用力猛擊老虎,老虎也許是被嚇怕了,丟下申父竄入林中。《思南府續志》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逞猛虎之威,竟出黃童之手,震驚鄉里,孝揚六邑,聲蜚一邦。”
申佑晨耕暮讀慢慢長大,正統五年(1440年),15歲的申佑考入北京太學(即國子監)。當時英宗皇帝朱祁鎮軟弱無能,朝中大權盡由太監王振操縱。王振掌握著錦衣衛,權傾一時,專橫朝野。國子監的祭酒(“祭酒”是學府的最高官,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李時勉“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一向敢言直諫。上書朝廷呼請改建國學,英宗委派王振前去考察。由於李時勉向來瞧不起不學無術的王振,言談舉止多有流露,得罪了王振。王振找了個藉口,將李時勉套上重枷,站在國子監門前示眾。
國子監師生因為害怕王振勢大兇殘,大多敢怒不敢言。這時申佑站了出來,號召國子監學生聯名上書營救李時勉。申佑的義舉,受到不少好心人的勸阻,讓他不要去招惹王振,以免性命難保。申佑聽罷大笑:“難道我申佑是貪生怕死之徒嗎?我相信國子監不缺男子氣概!”申佑與監生李貴、石大用等人,集結學生千餘人前往朝廷請願,聲稱願以己身代師赴死。做賊心虛的王振擔心事情激變躲了起來,通政司將申佑、石大用等人的奏章呈給英宗,又經孫太后從中斡旋,英宗終於下旨釋放李時勉,並將其官復原職。《思南府續志》稱讚:“公(申佑)之所為,皆人所不敢為也。”
正統十年(1445年),經過幾年的國子監歷練,20歲的申佑榮中進士,不久出任四川道監察御史。在任期間,申佑仍然以言行正直著稱,頗受同僚稱道。明英宗時國勢漸衰,防務鬆懈,蒙古族瓦剌部落經常侵擾邊疆。1449年七月,瓦剌四路大軍進逼中原,也先親率大軍攻打大同。手握兵權的太監王振老家是大同,他擔心大同遭瓦剌洗劫,慫恿英宗御駕親征。明朝廷緊急拼湊了50多萬人隨帝出征,申佑亦在陣中。明軍先鋒與瓦剌軍在陽和交手,被打得潰敗不堪,幾乎全軍覆沒。坐鎮大同的英宗異常驚恐,急令撤軍,途中遭遇瓦剌軍多次截殺。七月,英宗退守土木堡,土木堡是一片高地,瓦剌軍切斷水源,圍困土木堡。
為了儘快拿下土木堡,也先用計誘兵,先是派人講和,接著佯裝撤退。毫無作戰經驗的王振以為機會來了,迅速指揮明軍移營突圍。瓦剌騎兵四面圍殺,申佑隨駕左右,為英宗擋敵開路,戰鬥中,申佑捨生忘死,身上的鮮血都濺到了英宗衣服上,但因為瓦剌軍太過兇猛,明軍始終不能脫困,也先率騎直闖明軍中營,欲生擒英宗皇帝。
英宗下令在群臣中挑選與自己相貌相似的大臣,代乘帝輿突圍,最後申佑被英宗選中。受命於危難之時,申佑迅即喬裝打扮,乘上英宗的帝駕,吸引瓦剌圍兵,掩護英宗突圍。瓦剌兵把申佑當成了英宗,將他重重圍殺,申佑最後死於亂軍之中,年僅24歲。可嘆的是,申佑的壯舉沒能改變時局,英宗皇帝雖然保全了性命,但卻淪為瓦剌的階下囚。楊家將小說中楊大郎捨身救主也是學的這一招,楊業與六郎、七郎保車駕出東門,大郎化裝成太宗與其餘眾兄弟出西門詐降。
景泰元年(1450年),朝廷連下五道敕命詔告天下,褒獎土木堡之變中代帝殉難的申佑及其家人。申佑已去世的父親被特贈進階文林郎,母親及妻子封為孺人,兒子申鏈被特賜恩生。(“文林郎”不是實職,一般授予正七品的官員,相當於縣處級幹部。“孺人”是婦女的封號,明時用以封贈七品官員之妻。一品、二品官員的妻子封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到九品都是孺人。如果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稱為太夫人。恩生則是一種世襲方式,明代品官子弟有官生和恩生之別。申佑的級別不夠恩蔭子孫,所以朝廷特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