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申佑是可敬可嘆的英雄加楷模,古人云:“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天下之三本。”申佑孩提之時,杖策救父於虎口;弱冠之年,挺身護師於帝前;隨駕出征,又為救帝而殉難於沙場。在他24年的短暫人生中,集救父、護師、代君死三節大義於一身,他一以貫之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實在是萬世之少見。但就是這樣一位萬世罕見的忠義之士,死後也有冤情。

  重返中原的英宗,於景泰七年(1456年)再次登基,他對“土木之變”的死難之臣均予追封、厚賞,但唯獨不提申佑,為什麼如此可歌可泣的人物,卻被歷史塵封與遺忘,明代以及後世的有識之士為其大聲鳴冤。在英宗的功勞簿里,申佑的名字“不掛一字,諡與蔭典不及一言,而土木堡忠臣廟渺焉無聞”,嘉靖年間的御史蕭重望對此憤憤不平,他指出,如果沒有當年申佑代駕之功,英宗後來何以能夠坐享太平,為什麼改元登極之時,往事被一筆抹殺?

  當年跟隨英宗殉難的十六人中只有申佑沒有受到表彰,有些人給出了原因:申佑出身於偏遠之鄉,朝中無親朋好友為官,朝中無人為其死難呼鳴,而英宗正值“國步艱難之際,倥傯喪亂之秋”,無暇顧及,故而在諡萌祀典死難之臣時遺漏了申佑。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英宗之前的代宗就曾對申佑大力表彰,可見其事跡應很確鑿。英宗的表彰名錄缺少申佑,不是疏忽而是有意迴避。

  申佑不被表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申佑之死觸及了英宗內心的隱痛,申佑代駕死難是英宗自己想出來的主意,那是他的尷尬而非驕傲,有損帝王的光輝形象。

  後來的楊家將故事把這件事進行了升華,改編成楊家父子主動提出要代駕突圍,這樣處理之後,君臣兩方面的形象都高大了起來。但是,土木堡之變的一些事實,在英宗回國之前就已寫進了歷史,英宗再要更改不那麼容易,所以只能迴避,以便忘卻或掩蓋那段令人難堪的回憶。為了討好皇上,也有人為英宗不表彰申佑的做法開脫。他們辯白說,土木堡之役中有些死難的臣子雖然忠心耿耿,但並沒能匡救英宗於危難,而且又發生了太監喜寧降敵、王振伏誅等不光彩的事情,所以褒恤不宜濫施。

  這樣的說法顯然也不能服眾,英宗改元登基之後,對有過無功的王振都立廟祭祀,怎麼表彰有功之臣反而成了濫施褒恤呢?不難想見,申佑的功績被掩蓋完全是有意為之,英宗不僅自己不提申佑血濺帝衣、代駕死難之功,還壓制下級對申佑功績的評敘。然而申佑的冤情能夠瞞過一時,瞞不過一世,公道自在,天理難泯。英宗之後的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間,朝堂之內多有大臣反覆為申佑死難之事申冤,要求為其建祠,還以公道。

  嘉靖皇帝在位時,終為申佑賜諡“忠節”。嘉靖十年(1531年),巡按御史郭弘化下令為申佑立祠祀之。第二年,申佑的家鄉也開始立祠,稱“申忠節公祠”,祠內有聯稱讚:“虎口活父,劍下全君,生民以來無比忠孝;天上游龍,人間瑞鳳,霜露所墜莫不尊親。”“北地風霜盡,千載來吹不散忠臣氣魄;南天日月明,百世後猶照見孝子精魂。”申佑的忠烈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仡佬人。

  申佑的事跡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有義舉、有冤情、有奸人,三者俱備,活脫脫楊家將故事的翻版。明以後文人整合楊家將故事時,很可能借鑑了申佑的故事。楊家將故事中大郎替宋太宗殉難,楊業死後蒙冤,奸臣通敵賣國等情節與申佑事跡非常神似。

  不僅如此,明代的楊家將小說,還有很多事情都與貴州、川南、雲南一帶流傳的故事有關。明代歷史究竟為楊家將提供了多少素材已無法確切統計,但明代新增的楊家將故事,很多都能在播州一帶找到線索。這個思路可以解釋明代小說為什麼突然增加了許多新內容,但之前的楊家將小說為什麼突然消亡沒能流傳下來呢?這與播州楊氏的解體與消亡有關,播州楊氏的興盛與衰亡,影響了明代以後楊家將故事的發展和編排。

  四 播州楊家將惹惱了誰

  播州楊家的興起與衰落,與明時的政治鬥爭密切相關。明初楊家將小說深受播州楊氏家族的影響,但當播州土司成了朝廷的反臣,那些被極度渲染過的故事,一定是政府所要禁止或控制的。

  播州楊氏的壯大與解體,說起來有著悠遠的歷史。古代“播州”曾是夜郎國的屬地,介於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處,唐朝始劃歸四川管轄,那裡“林木慰薈、田疇豐美”。

  公元前111年,夜郎國歸降漢朝之後,開始農耕生活。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設播州編制。播州轄地很大,控制著今重慶一帶自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播州強盛時北瀕長江,南臨紅水河,還向西擴張到滇池。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襲土司楊軫將土司府衙從白錦堡(遵義縣南白鎮)遷到穆家川(遵義老城),遵義由此成為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神宗平定楊應龍(1551-1600年)反叛,把播州一分為二,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從876年楊端統治播州,到1600年楊應龍被滅,楊氏統治播州歷經29世,724年,成為貴州土司中勢力最強的一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