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南宋、北宋是一個歷史名詞,但宋時人們並不這麼稱呼。宋人自稱“大宋”,金人稱其為“大宋”或“宋”,沒有南宋北宋之分,南北宋的概念是後人提出來的。

  有關“南宋北宋志傳”書名的緣由,各界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南宋志傳》的舊版本叫《五代志傳》,為了與《北宋志傳》相統一,後來改成了《南宋志傳》。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志傳》所講的宋太祖登基及平定諸國之事,都發生在宋本土和南方,所以叫“南宋”;而《北宋志傳》講的是平定北漢,繼而與遼、西夏征戰,都在宋之北境,所以叫“北宋”。

  還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曾被周世宗柴榮封為南宋王,因而以他為主角的書便被稱為《南宋志傳》。趙匡胤被封王一事見於《飛龍傳》

  第52回。

  第四種說法是,《南宋志傳》原先的書名,很可能類似於《南宋王趙匡胤志傳》,後人翻刻時並不深究其中之意,簡寫為《南宋志傳》。而《北宋志傳》的原名可能近似於《楊家將志傳》一類,為了與《南宋志傳》對應而改成了《北宋志傳》。

  不管“南北宋志傳”緣何叫了這樣一個名字,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南宋志傳》與《北宋志傳》在內容上有很大關聯。《南宋志傳》的很多內容取材於《五代史評話》,但也牽涉到楊家將的部分事跡,因為楊家是北宋征伐北漢的主要對手。如果只讀《北宋志傳》,有些情節會讓人覺得一頭霧水,答案往往要追溯到《南宋志傳》。五郎出家為僧的故事就是最為典型的一例。

  《北宋志傳》

  第十七回寫到了楊五郎出家五台山:

  幽州救駕之後,楊家將死傷慘重,五郎有幸衝出重圍,後面喊殺聲不斷。他轉過林邊,一種劫後餘生的淒涼感油然而生,心內一片煩悶,戰場上血肉模糊的場面讓他始終靜不下心來……他突然想起,當日在五台山,智聰禪師送給他一個小匣子,囑咐他在急難之時打開。如今父親兄弟浴血拼殺不知所蹤,自己又不知該何去何從,確實到了該打開匣子的時候了。

  楊五郎頓了頓神,從懷中取出小匣,打開來,發現裡面裝有一把剃刀和一張度牒。他看後頓時明白,立刻將長斧去掉斧柄納入懷中,卸下盔甲戰袍,剃淨鬚髮,徑直奔五台山出家去了。

  看罷這樣一段描述,不由得人產生疑問,楊五郎是如何得到小匣子的,智聰禪師又是誰,他為什麼單單把小匣子給了五郎?

  這個問題,《北宋志傳》沒有交代,但卻可以在《南宋志傳》找到答案。

  當年周世宗親征北漢,遇到了楊業的頑強抵抗,周世宗取勝無望無奈退兵。楊業班師回朝路過五台山,素聞山上有位高僧智聰禪師,他相術高明,能夠預知未來。

  因為順路,楊業起了前去拜望之心,期望為自己的幾個兒子透視未來,指點迷津。智聰大師將楊業父子逐一相過之後,沉思良久沒有說話,在楊業的催問之下,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將軍之子都乃當世豪傑,我一介貧僧怎可胡言亂語。”

  楊業道:“理貴直言,不管禪師說出什麼來,我們都不會怪罪於你,大師明言便是。”

  智聰笑道,“既然令公不怒,那我就直言不諱了,可能對七位將軍多有冒犯……幾位將軍都是忠國勤王之相,只可惜剛質太露,怕是難以善終。”

  令公聽後並未當真,拍掌大笑,“大丈夫戰死沙場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相反卻值得驕傲,我怎麼會斤斤計較呢?”

  當晚,楊業父子安歇在五台山。除了五郎,其他幾個孩子都沒有特別的反應,唯有五郎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想起智聰相面之事,不由得心下難安,便偷偷起身到僧房去見智聰。

  智聰問他,“將軍深夜不睡,到此有何貴幹?”

  五郎說:“今天聽禪師所言,心下甚覺不安。希望大師能指一條活路,大恩大德雖死不忘。”

  智聰說:“這是分定之事,貧僧如何救得?”

  五郎再三懇求,智聰沉吟半晌才說,“將軍若要脫離患難,除非是遠走高飛,遁跡於山林泉水之間,或許可以免除其禍。”

  五郎不明白:“禪師所言極是,只是我父子兄弟一向相隨,如何捨得分開?”

  智聰雙手合十:“此乃天機,不可泄漏。”隨後,智聰取過一個小皮匣交給五郎,“平時不要拆開,遇到實在不能化解的急難之事方可打開。裡面有救你之策,千萬不要忘了。”

  關於五郎為何出家,還有不同的說法。京劇有《五郎出家》一戲,稱楊五郎是代趙光義出家。幽州之戰,宋軍大敗,趙光義避難五台山,許下心愿,若能脫難,便不再留戀皇權,即刻出家。群臣極力勸阻,但又想不出替趙光義還願的辦法,此時楊五郎挺身而出,請求替宋太宗出家。五郎替皇帝出家雖然沒有大郎捨身救主那麼悲壯,但也平添了一層英雄色彩,進一步充實了楊家將英雄事跡庫。

  五郎出家的故事元代就有流傳。元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第三折,長國姑為救楊六郎,與王樞密展開了唇槍舌劍,內中就提到五郎為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