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劉邦是命定和呂氏結下了難分難解之緣,不僅咽氣之前,被她攪得放心不下,就是咽了氣,還得受她的擺弄。
劉邦咽氣之前,恨不得將倒向呂后的樊噲殺掉,死了才閉得上眼睛,誰知自己熬不到那一天。呂后做得更絕,你要想殺我的人麼?如今你死了,就得聽我擺布,還得讓你多躺幾天,密不發喪,借你的名義殺那些不聽招呼的人。
這個女人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這麼大的事能密不透風嗎?酈商提醒呂后的心腹酈食其說:“聽說皇上已經死了四天,還不發喪,想藉此機會殺諸將。如果真是如此,天下都要大亂了!你不想想,此時此刻陳平、灌嬰率領著十萬大軍鎮守著滎陽,周勃又取代樊噲率領著二十萬大軍正在平定燕代。如果他們聽見皇上駕崩,朝中諸將被殺,肯善罷甘休麼?”
酈食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問道:“你認為他們會怎麼樣?”
“怎麼樣?”酈商說,“你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到時候,他們必定會連成一氣向關中發兵,諸將外反,大臣內叛,滅亡之日就在眼前!”
酈食其嚇慌了,趕緊去找呂后,才決定立刻發喪,大赦天下。
皇上駕崩的消息傳來,何肩不知道該怎麼辦?報告吧,怕加重張良的病情;不報告吧,這麼大的事能瞞得了麼,又怕張良怪罪於他。
前天深夜,酈食其曾突然來訪,張良平日就對他十分反感,再加上他早已杜門謝客,讓何肩推說病重不能見客,將他回絕了。
不過,酈食其去後,張良失眠了。自從劉邦大宴群臣之後,張良就再沒有和他見過面。那天晚上,他聽見劉邦那沙啞的歌聲,感受到了他內心極度的痛苦和憂傷。哀莫大於心死,當時他心中就閃過一個不祥的念頭,他感到這位橫絕一時的英雄,已如火炬即將燃盡,頓時心中湧起一股說不出的酸楚。
前不久,他聽何肩回來悄悄告訴他,說有人向皇上告密,待皇上駕崩後,呂后要樊噲誅殺戚夫人母子和諸將,皇上一怒之下命陳平、周勃立即前去斬樊噲之首回命。他知道,長樂宮的上空已陰雲密布,從此漢宮將不得安寧。
他知道酈食其是皇后的心腹,深夜前來造訪,朝中必有重大變故!那麼,是不是……”
第二天他讓何肩前去打探,朝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他就是如此,儘管杜門謝客,避世隱居,但是他仍然難以全然忘卻劉邦和他的帝業,內心深處仍然心繫著大漢帝國的安危。
何肩終於給他帶來了噩耗,皇上已經晏駕幾日了!
張良瞪眼坐著,欲哭無淚,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
張良生命的一半是劉邦。
做為一位能在秦末天下大亂、楚漢相爭中運籌決勝的風雲人物,他作為“帝者師”的角色,一開始就是和劉邦親密無間地聯繫在一起的。那一幕幕威武神奇、叱吒風雲的壯劇,都是他和劉邦聯袂演出的。雖然劉邦是主,他是仆;劉邦在前,他在後。但是劉邦自己也公開承認,“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對於一個帝王來說,從來都是“天縱英明”,能如此發話,的確是少見。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不論後世說他心胸開闊,善於用人也好;說他心地偏狹、懷疑心重也好。的確事實上,他和幾位開國元勛,如蕭何、韓信等人,也總是磨擦不斷。輕者如蕭何,多次懷疑他,只不過蕭何圓滑,聽身邊謀士的建議,每次都化險為夷,終於未曾與劉邦公開決裂。韓信就恰恰相反,這位為劉邦打天下的最傑出的大將軍,卻始終得不到劉邦的信任。劉邦多次奪他的兵權,多次想殺掉他,最終被呂后殺掉,劉邦聞訊也非常高興。
然而張良,只有張良,從劉邦起事不久就為他出謀劃策,直到東征黥布還為他病傅太子,自始至終在史料上找不到猜忌不和、不被信任與不放心的記錄。這在二十五史中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也許只有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可以與之相比。因此,他們既是君臣,也是故交知己。
在屺橋的拂曉,當黃石老人授之以《太公兵法》,給他指明了做“帝者師”的終極目標後,命運安排他與劉邦而不是項羽會合了。這樣。一是他碰上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歷史機遇,二是他選准了有資格由他充當“師”的“帝者”,這就是劉邦,三是他也確實教出了一個“帝者”,而與這個“帝者”合作得那般善始善終。
然而他們這種合作又不象諸葛亮與劉備,君王臨死還要託孤,這位“帝者師”還要代幼主北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終於以悲劇告終。
有趣的是,張良和劉邦由於相知甚深,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他們既不是反目成仇,也不是難分難捨,而是人各有志,不加勉強。劉邦深知張良有歸隱之意,他成全了他。因此在劉邦的臨終囑咐中,能安劉氏江山者,他點了王陵、陳平、周勃,卻沒有點張良,他尊重張良的選擇。劉邦的最後幾年,除皇上有所求之外,他基本上不過問朝政,是個“逍遙派”,淡泊功名利祿,願從赤松子逍遙去了。
所以說張良生命的一半是劉邦,他與劉邦是人生追求上的比翼鳥,這話是不假的。
劉邦咽氣之前,恨不得將倒向呂后的樊噲殺掉,死了才閉得上眼睛,誰知自己熬不到那一天。呂后做得更絕,你要想殺我的人麼?如今你死了,就得聽我擺布,還得讓你多躺幾天,密不發喪,借你的名義殺那些不聽招呼的人。
這個女人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這麼大的事能密不透風嗎?酈商提醒呂后的心腹酈食其說:“聽說皇上已經死了四天,還不發喪,想藉此機會殺諸將。如果真是如此,天下都要大亂了!你不想想,此時此刻陳平、灌嬰率領著十萬大軍鎮守著滎陽,周勃又取代樊噲率領著二十萬大軍正在平定燕代。如果他們聽見皇上駕崩,朝中諸將被殺,肯善罷甘休麼?”
酈食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問道:“你認為他們會怎麼樣?”
“怎麼樣?”酈商說,“你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到時候,他們必定會連成一氣向關中發兵,諸將外反,大臣內叛,滅亡之日就在眼前!”
酈食其嚇慌了,趕緊去找呂后,才決定立刻發喪,大赦天下。
皇上駕崩的消息傳來,何肩不知道該怎麼辦?報告吧,怕加重張良的病情;不報告吧,這麼大的事能瞞得了麼,又怕張良怪罪於他。
前天深夜,酈食其曾突然來訪,張良平日就對他十分反感,再加上他早已杜門謝客,讓何肩推說病重不能見客,將他回絕了。
不過,酈食其去後,張良失眠了。自從劉邦大宴群臣之後,張良就再沒有和他見過面。那天晚上,他聽見劉邦那沙啞的歌聲,感受到了他內心極度的痛苦和憂傷。哀莫大於心死,當時他心中就閃過一個不祥的念頭,他感到這位橫絕一時的英雄,已如火炬即將燃盡,頓時心中湧起一股說不出的酸楚。
前不久,他聽何肩回來悄悄告訴他,說有人向皇上告密,待皇上駕崩後,呂后要樊噲誅殺戚夫人母子和諸將,皇上一怒之下命陳平、周勃立即前去斬樊噲之首回命。他知道,長樂宮的上空已陰雲密布,從此漢宮將不得安寧。
他知道酈食其是皇后的心腹,深夜前來造訪,朝中必有重大變故!那麼,是不是……”
第二天他讓何肩前去打探,朝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他就是如此,儘管杜門謝客,避世隱居,但是他仍然難以全然忘卻劉邦和他的帝業,內心深處仍然心繫著大漢帝國的安危。
何肩終於給他帶來了噩耗,皇上已經晏駕幾日了!
張良瞪眼坐著,欲哭無淚,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
張良生命的一半是劉邦。
做為一位能在秦末天下大亂、楚漢相爭中運籌決勝的風雲人物,他作為“帝者師”的角色,一開始就是和劉邦親密無間地聯繫在一起的。那一幕幕威武神奇、叱吒風雲的壯劇,都是他和劉邦聯袂演出的。雖然劉邦是主,他是仆;劉邦在前,他在後。但是劉邦自己也公開承認,“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對於一個帝王來說,從來都是“天縱英明”,能如此發話,的確是少見。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不論後世說他心胸開闊,善於用人也好;說他心地偏狹、懷疑心重也好。的確事實上,他和幾位開國元勛,如蕭何、韓信等人,也總是磨擦不斷。輕者如蕭何,多次懷疑他,只不過蕭何圓滑,聽身邊謀士的建議,每次都化險為夷,終於未曾與劉邦公開決裂。韓信就恰恰相反,這位為劉邦打天下的最傑出的大將軍,卻始終得不到劉邦的信任。劉邦多次奪他的兵權,多次想殺掉他,最終被呂后殺掉,劉邦聞訊也非常高興。
然而張良,只有張良,從劉邦起事不久就為他出謀劃策,直到東征黥布還為他病傅太子,自始至終在史料上找不到猜忌不和、不被信任與不放心的記錄。這在二十五史中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也許只有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可以與之相比。因此,他們既是君臣,也是故交知己。
在屺橋的拂曉,當黃石老人授之以《太公兵法》,給他指明了做“帝者師”的終極目標後,命運安排他與劉邦而不是項羽會合了。這樣。一是他碰上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歷史機遇,二是他選准了有資格由他充當“師”的“帝者”,這就是劉邦,三是他也確實教出了一個“帝者”,而與這個“帝者”合作得那般善始善終。
然而他們這種合作又不象諸葛亮與劉備,君王臨死還要託孤,這位“帝者師”還要代幼主北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終於以悲劇告終。
有趣的是,張良和劉邦由於相知甚深,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他們既不是反目成仇,也不是難分難捨,而是人各有志,不加勉強。劉邦深知張良有歸隱之意,他成全了他。因此在劉邦的臨終囑咐中,能安劉氏江山者,他點了王陵、陳平、周勃,卻沒有點張良,他尊重張良的選擇。劉邦的最後幾年,除皇上有所求之外,他基本上不過問朝政,是個“逍遙派”,淡泊功名利祿,願從赤松子逍遙去了。
所以說張良生命的一半是劉邦,他與劉邦是人生追求上的比翼鳥,這話是不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