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劉邦作為皇上駕崩,有人是因為身為皇親國戚,哭自己失去靠山;有人是因為身為功臣,感恩於封賞。而張良的悲傷和慟哭,是生命之火共同燃燒的火炬熄滅了,這是從權勢和利祿的角度難以理解的。
他終日坐在那尊宛若人形的黃石的泉水邊,無言獨坐。他終於撫琴吟唱起來——
死生契闊,[譯文]生和死都在一塊,
與子成說:我和你誓言不改:
執子之手,讓咱倆手兒相挽,
與子偕老。活到老永不分開。
於嗟闊兮,如今是地角天涯,
於嗟洵分,如今是長離永別,
不我信兮!說什麼都成空話!
不我活兮!想回家怎得回家!
劉邦起事兩年後稱漢王,稱漢王五年後稱帝,稱帝八年後死去,終年六十三歲。
張良從下邳城外初識劉邦傾心夜談開始,到劉邦晏駕長樂宮,也就不過這麼十四年的歷史。十四年的交往在人生中是十分短暫的。然而這十四年,不僅對於劉邦和張良,而且對於古代的中國歷史,都是最精彩、最激烈。最關鍵的十四年。
如今,這位與張良死生契闊的人終於去了。
他的生命的一半已經埋進了墳墓
第32章 午夜,皓月中天
已經大權在握的呂雉,最大的遺憾就是兒子惠帝的柔弱,如何才能起衰振懦?當她正想借重張良出山的時候,在一個皓月中天的午夜,這位學道輕舉者的靈魂,化作一縷青煙飄然而去了。
在劉邦治喪期間,陳平前來造訪,張良不能不見。
張良對劉邦的悼念,是個人真摯的深情的心祭,他不願參加朝廷按繁瑣禮儀舉行的儀式,尤其不願參加由呂后操縱主持的儀式,他覺得這簡直是對亡者的褻瀆。劉邦的遺體任憑她擺布,竟然三四日密不發喪,現在又來做出一副沉痛悼念的樣子,令他感到噁心和怒不可遏,還是結髮夫妻,竟然如此冷酷無情,還別說他是當今天子!
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個無所顧忌的、不擇手段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的女人,還會做出令人難以想像的事來。
因此他吩咐何肩,朝廷派人來就說他臥床不起了。
自從項羽烏江自刎,楚漢相爭的帷幕落下了,一統天下的大漢江山,雖然還得隨時應付諸侯王的反叛,然而天下黎明百姓卻渴望休生養息,無為而治。他打心眼裡十分賞識曹參,儘管他聽到不少人罵他任齊相以來尸位素餐,不理政務,是個十足的昏官,應該將他罷免。但是張良卻深深知道,如今的天下卻需要更多曹參這樣不管事的官,方能讓百姓經過暴秦沉重的徭役和秦末八年的戰亂之後,有一個喘息的時機。他十分了解曹參,此人決非是一個昏憒庸碌、無德無才之輩。曹參為齊相之後,曾召集過長老和諸儒,請教如何安撫百姓,聚訟紛雲,莫衷一是。後來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便以厚禮相邀。蓋公便對他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於是曹參搬出正堂讓給蓋公住,蓋公教他用黃老之術治齊,因此他相齊八九年,齊國百姓安定,安居樂業。
雖然八年來,張良已漸漸遠離朝廷,學道輕舉,願從赤松子游。但他表面的平靜,也難以掩蓋他心靈深處為朝政的憂傷,甚至常常使他清夜捫心,難以成眠。
在他出世的冰山深處,仍燃燒著入世的烈焰。
陳平也算是相知甚深的故交,不過他也覺得他有些聰明過余,在他的才智後面,窺視得出一些玩世心態。前不久才聽說劉邦要他與周勃去取樊噲首級,但如今取回的卻是一個活囚,這還瞞得過張良的眼睛?他本不想再理陳平,但在這微妙的關鍵時刻,倒不妨聽聽他來說些什麼?於是他便躺在臥榻上,叫何肩去請陳平進來。
陳平一進門見張良臥病在床,便不勝感慨地動情地說:“子房,皇上已撒手而去,先生如今又高臥病榻,想當年輔佐漢王血戰於滎陽、成皋,雖然如今功成封侯,倒還真不如那些戎馬生涯活得有味道呀!”
張良也感觸良深:“所以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啊!陳平啊,你還記得嗎?那是在成皋,韓信派使者來,請漢王封他假齊王,漢王一聽就火冒三丈,你我分別坐在漢王的兩邊,不約而同地伸出一隻腳來,使勁地踩了漢王一下,他才突然轉怒為喜……”
陳平熱淚盈眶地只顧點頭稱是。
張良有些哽咽,說不下去了,等了片刻才接著往下說:“……沒想到漢王打下江山才八年,就先離我們而去了!這八年還沒有安靜過一天,舒心過一天!”
陳平也被張良一片真情所打動:“不錯,陛下臨終前都還掛念著江山社稷的安危,一聽說樊噲要誅殺戚夫人母子和諸將,便令我和周勃……”
張良突然坐了起來,目若耀火,逼視著陳平問道:“如今樊噲是死是活?”
陳平不知道張良是支持還是反對殺樊噲,一時不知怎麼回答才好。不過,他一下子想到呂后對張良的印象頗佳,那麼他一定會反對殺樊噲的,便直率地說:
“子房放心吧,樊噲已被我解押進京,正逢陛下駕崩,只好去請皇后發落,皇后早已將他開釋了!”
張良看到陳平滿面春風,一看就知道他肯定深受呂后的賞識和信賴。他不覺感到陣陣齒冷。劉邦屍骨未寒,他早將陛下臨終前的囑咐巧妙篡改,用樊噲去討好呂后,以取得呂后的賞識和重用。
他終日坐在那尊宛若人形的黃石的泉水邊,無言獨坐。他終於撫琴吟唱起來——
死生契闊,[譯文]生和死都在一塊,
與子成說:我和你誓言不改:
執子之手,讓咱倆手兒相挽,
與子偕老。活到老永不分開。
於嗟闊兮,如今是地角天涯,
於嗟洵分,如今是長離永別,
不我信兮!說什麼都成空話!
不我活兮!想回家怎得回家!
劉邦起事兩年後稱漢王,稱漢王五年後稱帝,稱帝八年後死去,終年六十三歲。
張良從下邳城外初識劉邦傾心夜談開始,到劉邦晏駕長樂宮,也就不過這麼十四年的歷史。十四年的交往在人生中是十分短暫的。然而這十四年,不僅對於劉邦和張良,而且對於古代的中國歷史,都是最精彩、最激烈。最關鍵的十四年。
如今,這位與張良死生契闊的人終於去了。
他的生命的一半已經埋進了墳墓
第32章 午夜,皓月中天
已經大權在握的呂雉,最大的遺憾就是兒子惠帝的柔弱,如何才能起衰振懦?當她正想借重張良出山的時候,在一個皓月中天的午夜,這位學道輕舉者的靈魂,化作一縷青煙飄然而去了。
在劉邦治喪期間,陳平前來造訪,張良不能不見。
張良對劉邦的悼念,是個人真摯的深情的心祭,他不願參加朝廷按繁瑣禮儀舉行的儀式,尤其不願參加由呂后操縱主持的儀式,他覺得這簡直是對亡者的褻瀆。劉邦的遺體任憑她擺布,竟然三四日密不發喪,現在又來做出一副沉痛悼念的樣子,令他感到噁心和怒不可遏,還是結髮夫妻,竟然如此冷酷無情,還別說他是當今天子!
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個無所顧忌的、不擇手段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的女人,還會做出令人難以想像的事來。
因此他吩咐何肩,朝廷派人來就說他臥床不起了。
自從項羽烏江自刎,楚漢相爭的帷幕落下了,一統天下的大漢江山,雖然還得隨時應付諸侯王的反叛,然而天下黎明百姓卻渴望休生養息,無為而治。他打心眼裡十分賞識曹參,儘管他聽到不少人罵他任齊相以來尸位素餐,不理政務,是個十足的昏官,應該將他罷免。但是張良卻深深知道,如今的天下卻需要更多曹參這樣不管事的官,方能讓百姓經過暴秦沉重的徭役和秦末八年的戰亂之後,有一個喘息的時機。他十分了解曹參,此人決非是一個昏憒庸碌、無德無才之輩。曹參為齊相之後,曾召集過長老和諸儒,請教如何安撫百姓,聚訟紛雲,莫衷一是。後來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便以厚禮相邀。蓋公便對他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於是曹參搬出正堂讓給蓋公住,蓋公教他用黃老之術治齊,因此他相齊八九年,齊國百姓安定,安居樂業。
雖然八年來,張良已漸漸遠離朝廷,學道輕舉,願從赤松子游。但他表面的平靜,也難以掩蓋他心靈深處為朝政的憂傷,甚至常常使他清夜捫心,難以成眠。
在他出世的冰山深處,仍燃燒著入世的烈焰。
陳平也算是相知甚深的故交,不過他也覺得他有些聰明過余,在他的才智後面,窺視得出一些玩世心態。前不久才聽說劉邦要他與周勃去取樊噲首級,但如今取回的卻是一個活囚,這還瞞得過張良的眼睛?他本不想再理陳平,但在這微妙的關鍵時刻,倒不妨聽聽他來說些什麼?於是他便躺在臥榻上,叫何肩去請陳平進來。
陳平一進門見張良臥病在床,便不勝感慨地動情地說:“子房,皇上已撒手而去,先生如今又高臥病榻,想當年輔佐漢王血戰於滎陽、成皋,雖然如今功成封侯,倒還真不如那些戎馬生涯活得有味道呀!”
張良也感觸良深:“所以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啊!陳平啊,你還記得嗎?那是在成皋,韓信派使者來,請漢王封他假齊王,漢王一聽就火冒三丈,你我分別坐在漢王的兩邊,不約而同地伸出一隻腳來,使勁地踩了漢王一下,他才突然轉怒為喜……”
陳平熱淚盈眶地只顧點頭稱是。
張良有些哽咽,說不下去了,等了片刻才接著往下說:“……沒想到漢王打下江山才八年,就先離我們而去了!這八年還沒有安靜過一天,舒心過一天!”
陳平也被張良一片真情所打動:“不錯,陛下臨終前都還掛念著江山社稷的安危,一聽說樊噲要誅殺戚夫人母子和諸將,便令我和周勃……”
張良突然坐了起來,目若耀火,逼視著陳平問道:“如今樊噲是死是活?”
陳平不知道張良是支持還是反對殺樊噲,一時不知怎麼回答才好。不過,他一下子想到呂后對張良的印象頗佳,那麼他一定會反對殺樊噲的,便直率地說:
“子房放心吧,樊噲已被我解押進京,正逢陛下駕崩,只好去請皇后發落,皇后早已將他開釋了!”
張良看到陳平滿面春風,一看就知道他肯定深受呂后的賞識和信賴。他不覺感到陣陣齒冷。劉邦屍骨未寒,他早將陛下臨終前的囑咐巧妙篡改,用樊噲去討好呂后,以取得呂后的賞識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