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不能否認,清代政府在十八世紀的作為,與一個現代政府還有很大的距離。隨著所謂“現代化”向世界各地的推展,各國都開始追求農業產量的增加,以及國家稅收的提高。盡力增產遂成為世界各地的普遍現象。也許這正是清代政府強力干預經濟的一個原因?儘管中國仍未脫出一個“非充分發展”(“發展不充分”)經濟。[37]儘管清代政府發展經濟的目標,並不在於增加稅收。[38];雍正十二年河東總督王士俊奏報墾荒事宜;“臣恭繹諭旨(按:指雍正元年鼓勵墾荒諭),總以開墾為足民本計,非欲增收課賦。”硃批:“嘉是覽之”(《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25冊955頁);乾隆十三年五月陝西巡撫陳宏謀奏:“朝廷恩意,惟在盡地利以養窮民,不在復荒額而增賦稅”(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1143號);關於清代的“不加賦”政策,參見《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頁2022。)
在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努力中,在這一問題上曾走過曲折的道路。這就是在生產的制度選擇和方式方法上,政府的直接干預和規劃種植,雖然它最終讓位給了一種“市場經濟”。但就是這點,在清朝也不是沒有先例。如乾隆初年決定禁止“踩麯燒鍋”,不久之後也與煙禁一起放棄,高宗從中得到的教訓是,“天下事有言之近理而行之了無實際者,皆此類也”。[39]
於此都可看到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的密切關聯。
七、福利國家
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把維持大眾福利置於最優先的地位”,美國學者王國斌(R·Bin Wong)寫道,“國家視農民的物質福利為最重大的問題”。以前政府重視的是授田和開墾荒地,但到明清時期,“國家對農民物質福利的注意重點,從生產性活動轉到了消費”。國家制定政策來穩定許多物資——特別是糧食——的供給。為此,清朝創建了一個複雜的糧食供給系統。中央向地方官員收集關於糧價、氣候和降雨的資料,以預測何時何地可能發生嚴重缺糧以及如何做出反應。國家以常規的和非常規的手段干預食物供給狀況,其核心是建立與維持一個儲糧數百萬噸的倉儲系統,代表著官方對人民物質福利的責任。這些做法在歐洲是完全無法想像的,更遑論能否做到了。[40]在一篇代序中,學者李伯重說,上述那些保障人民起碼生存權利的物質利益手段,“早在它們成為近代福利國家的要素之前很久,在中國就已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41]
“中國古代有沒有社會福利思想?”南懷謹回答說,“有!社會思想早有了,社會福利思想也早有了”,不過,過去都偏重在個人做,現在才是由政府做。[42]這樣說來,中國在十八世紀,豈不是已經進入了“現代”?
就在乾隆初年,政府擴大糧食倉儲的努力達到了一個高峰,其目標是把原有的倉儲數量予以成倍的擴大。在鼓勵私人捐監的同時,也依靠官府的採買。為此一度打算敞開收購餘糧,議行田賦徵實,以期“餘三餘一”、“一勞永逸”地解決糧政和糧食問題。[43]同時,破格賑糶救濟(如平糶不拘額數、於四鄉設廠、借糧減息免息、增加賑濟面、正賑外復設加賑等)。諭:“寧可國家多費帑金,不可使閭閻一夫失所”。並為之完善了糧價呈報制度和建立了清代人口統計制度(清初以來九十餘年只統計“人丁”而非大小男婦人口)。
乾隆初年糧政新措施實行的結果,使“輸納不益於前,而賑糶幾倍於舊”,並在乾隆七-八年兩江、直隸大災的賑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44]但不久之後,即發現了新的問題:糧價上漲(可見追求“平價供應”,也是政府政策的目標之一)。經過各省督撫匯議,發現問題的癥結正在:官府是否需要儲存這麼多的糧食,和實施這樣的“福利主義”?政府究竟應在社會經濟事務中充當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乾隆十三年,高宗下結論說:“朕既知初意之失,不可不為改弦之圖”,終於認識到,“以君養民則不足,使民自養則有餘,誠不易之論”;“大概市井之事,當聽民間自為流通;一經官辦,本求有益於民,而奉行未協,轉多扞格”;“若概欲官為經理,勢必有所難行”。
乾隆初年的糧政努力,把清人的理想追求推到了一個高峰,也把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干預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它雖未曾取消民間市場行為,卻無異於把它置於某種控制之下,希望主要依賴政府組織本身的能力,來一舉解決賑災、濟貧、吃飯等全部糧食問題。這顯然構成了近幾百年中國歷史中的一件大事,而相形之下,只有二十世紀的有關努力能夠與之相比。[45]
斯科特《國家的視角》的主旨,即要表明現代國家的那些出於良好用意而設計的項目,為什麼導致了那麼多的“失敗”和“悲劇”?從這種角度看來,乾隆時期的上述努力,豈不是一個很好的例證?[46]
也許,缺乏對今天的深刻了解就不可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反之,十八世紀的糧政事件也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紀(特別是最後二十五年)的相關問題。
八、議改土地制度
在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努力中,在這一問題上曾走過曲折的道路。這就是在生產的制度選擇和方式方法上,政府的直接干預和規劃種植,雖然它最終讓位給了一種“市場經濟”。但就是這點,在清朝也不是沒有先例。如乾隆初年決定禁止“踩麯燒鍋”,不久之後也與煙禁一起放棄,高宗從中得到的教訓是,“天下事有言之近理而行之了無實際者,皆此類也”。[39]
於此都可看到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的密切關聯。
七、福利國家
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把維持大眾福利置於最優先的地位”,美國學者王國斌(R·Bin Wong)寫道,“國家視農民的物質福利為最重大的問題”。以前政府重視的是授田和開墾荒地,但到明清時期,“國家對農民物質福利的注意重點,從生產性活動轉到了消費”。國家制定政策來穩定許多物資——特別是糧食——的供給。為此,清朝創建了一個複雜的糧食供給系統。中央向地方官員收集關於糧價、氣候和降雨的資料,以預測何時何地可能發生嚴重缺糧以及如何做出反應。國家以常規的和非常規的手段干預食物供給狀況,其核心是建立與維持一個儲糧數百萬噸的倉儲系統,代表著官方對人民物質福利的責任。這些做法在歐洲是完全無法想像的,更遑論能否做到了。[40]在一篇代序中,學者李伯重說,上述那些保障人民起碼生存權利的物質利益手段,“早在它們成為近代福利國家的要素之前很久,在中國就已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41]
“中國古代有沒有社會福利思想?”南懷謹回答說,“有!社會思想早有了,社會福利思想也早有了”,不過,過去都偏重在個人做,現在才是由政府做。[42]這樣說來,中國在十八世紀,豈不是已經進入了“現代”?
就在乾隆初年,政府擴大糧食倉儲的努力達到了一個高峰,其目標是把原有的倉儲數量予以成倍的擴大。在鼓勵私人捐監的同時,也依靠官府的採買。為此一度打算敞開收購餘糧,議行田賦徵實,以期“餘三餘一”、“一勞永逸”地解決糧政和糧食問題。[43]同時,破格賑糶救濟(如平糶不拘額數、於四鄉設廠、借糧減息免息、增加賑濟面、正賑外復設加賑等)。諭:“寧可國家多費帑金,不可使閭閻一夫失所”。並為之完善了糧價呈報制度和建立了清代人口統計制度(清初以來九十餘年只統計“人丁”而非大小男婦人口)。
乾隆初年糧政新措施實行的結果,使“輸納不益於前,而賑糶幾倍於舊”,並在乾隆七-八年兩江、直隸大災的賑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44]但不久之後,即發現了新的問題:糧價上漲(可見追求“平價供應”,也是政府政策的目標之一)。經過各省督撫匯議,發現問題的癥結正在:官府是否需要儲存這麼多的糧食,和實施這樣的“福利主義”?政府究竟應在社會經濟事務中充當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乾隆十三年,高宗下結論說:“朕既知初意之失,不可不為改弦之圖”,終於認識到,“以君養民則不足,使民自養則有餘,誠不易之論”;“大概市井之事,當聽民間自為流通;一經官辦,本求有益於民,而奉行未協,轉多扞格”;“若概欲官為經理,勢必有所難行”。
乾隆初年的糧政努力,把清人的理想追求推到了一個高峰,也把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干預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它雖未曾取消民間市場行為,卻無異於把它置於某種控制之下,希望主要依賴政府組織本身的能力,來一舉解決賑災、濟貧、吃飯等全部糧食問題。這顯然構成了近幾百年中國歷史中的一件大事,而相形之下,只有二十世紀的有關努力能夠與之相比。[45]
斯科特《國家的視角》的主旨,即要表明現代國家的那些出於良好用意而設計的項目,為什麼導致了那麼多的“失敗”和“悲劇”?從這種角度看來,乾隆時期的上述努力,豈不是一個很好的例證?[46]
也許,缺乏對今天的深刻了解就不可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反之,十八世紀的糧政事件也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紀(特別是最後二十五年)的相關問題。
八、議改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