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當然,我們的認識仍須建立在對歷史材料的了解之上,而暫把時下流行的各種“現代化理論”放在一邊,或認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亦無不可。[5]理論原產生於事實之上,對史事的新發掘新認識,也許會使我們得出新的理論。
一、先從人口說起
研究十八世紀,我們常常會遇到這一問題:為何要以人口開局?
問題也許可以這樣回答:首先,就是人口問題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次,應該看到,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全世界的人口出現了一個與前大不相同的持續增長,直到今天,成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共時現象”。
在歷史中,法國學者布羅代爾(F·Braudel)寫道,“一切都同人口數字及其波動相關聯”。在西方,人口在1100—1350年間有過一段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發生了急促的“退潮”;1450—1650年間重新增長,隨後“減速”;最後一次從1750年開始,從此不再“倒退”。同一時期中國和印度人口增減的節奏,與之大致相同,“似乎整個人類都服從同一宇宙命運,與(人口)這個首要因素相比,人類歷史的其餘因素統統只能退居次要地位”。[6]
我們也可以補充說,明清以來,中國人口的增長與西方仍有一定的差異,即每個階段都比西方大約“早”了半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粗略地說,明代人口增加始於1400年(人口約8000萬左右),結束於1600年(約有人口15000萬);清代則始於1700年或更早(約有人口10000萬)。[7]換句話說,中國自十八世紀之初(甚至更早,而不是1750年以後),即已遇到了人口增長這一“現代現象”。
從1700年到1800年,中國人口增加到30000萬左右(約為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1850年,官方統計達到43000萬,[8]是即所謂中國“前現代”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長。其後略有起伏,到二十世紀中葉,又開始了一輪新的更大的人口增長,這一次“現代”人口增長,使中國人口達到了10億以上。其實,它們並不是兩次(所謂“前現代”和“現代”的),而只是一次,或曰一個人口增長。
所謂“十八世紀,二十世紀的先聲”,第一件事,就表現在人口的增加上。
對此,十八世紀的歐洲學者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說:在中國,隨著財富的(成倍)增長,自然導致了人口增加。康熙皇帝的繼承人制訂了一些很有利的規章以激發農耕者的競爭。它在西方國家也應引起重視。[9]
在十八世紀以來的世界“現代史”上,是人口增加推動了經濟發展,還是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增加?或是二者互為因果?……其中許多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探討。迄今為止,大多數歷史學家都把這次人口增長視為“工業革命”的“果”,如果我們視其為“因”(哪怕只是部分或幾分之一的),便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換一角度,我們如若把它當做一個“現代現象”,那麼,引起下文所示的一系列“現代反應”,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二、政府職權加強,又一個共時現象
世界歷史上的“共時現象”,曾經引起歷史學家很大的興趣。但可能爭論最大,對我們來說也最有意義的,就是十八世紀這次了。[10]
十八世紀,中國與西方世界“共時”的,在人口增長之外,還有政府權力的加強。
在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政府的權力明顯地加強了,這已是不爭的史實。但在中國,相比之下,這段歷史卻不太為人注意。
在一般的清史著述中,十八世紀政治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賦役改革”、“整肅吏治”,以及“反貪污”這幾件事了。這種狀況自蕭一山《清代通史》以來,幾十年來幾乎就沒有多大改變。這與史實相去甚遠。
現有研究表明,清代在聖祖發現人口問題之後,經過康熙(後期)、雍正、乾隆三朝,在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即公元1700—1750年代),圍繞這一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對策,從而構成了政府政策上一個極具連續性的、空前活躍的和充滿生氣的時期。
康熙以來的有關想法,表現出了中國人口思想的主流,即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力求用經濟的發展來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而非限制人口的增長;其後洪亮吉的人口思想並沒有逸出這個主流之外)。據說,以(發展)經濟為主導解決政治問題的思想,是興起於十九世紀的西方。[11]這樣看來,我們怎能說清代的人口思想就是一個“傳統”的產物,而不符合“現代”的標準?
中國本具有前現代國家罕與倫比的政府與官僚組織,又值國力鼎盛時期,全力在各省推行勸農政策的結果,直接帶動了政府權力的擴張。這是一段為中外學者“忽略”了的歷史,但它卻是中國史中一次重要的“脈動”,並與二十世紀(而不僅僅是十九世紀)的“大政府”現象直接有關。
擴大地方官員職責,必然要增加他們的行政負擔,而一州一縣地方廣闊,事務繁多,非州縣知事一人所能身任。但中國自秦、漢形成一統天下的中央集權以來,二千年間,作為基層政府的州縣數目只有很少量的增加,官員數量也無大的改變,可是全國人口已增加了若干倍,這就使地方政府不勝負擔。針對這種現象,清代雍正、乾隆以來,屢次有人建議增設職官數額,設官專司農事(如設巡農御史)等。可惜的是,有清一代只是有限地增設了職官和增加了官員人數,而主要依靠州縣本身職權的加強來滿足其行政需要。中國政府官員的大量增加,是在清亡以後的二十世紀,但應看到,十八世紀這一要求已經產生,改變的根苗已經種下。
一、先從人口說起
研究十八世紀,我們常常會遇到這一問題:為何要以人口開局?
問題也許可以這樣回答:首先,就是人口問題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次,應該看到,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全世界的人口出現了一個與前大不相同的持續增長,直到今天,成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共時現象”。
在歷史中,法國學者布羅代爾(F·Braudel)寫道,“一切都同人口數字及其波動相關聯”。在西方,人口在1100—1350年間有過一段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發生了急促的“退潮”;1450—1650年間重新增長,隨後“減速”;最後一次從1750年開始,從此不再“倒退”。同一時期中國和印度人口增減的節奏,與之大致相同,“似乎整個人類都服從同一宇宙命運,與(人口)這個首要因素相比,人類歷史的其餘因素統統只能退居次要地位”。[6]
我們也可以補充說,明清以來,中國人口的增長與西方仍有一定的差異,即每個階段都比西方大約“早”了半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粗略地說,明代人口增加始於1400年(人口約8000萬左右),結束於1600年(約有人口15000萬);清代則始於1700年或更早(約有人口10000萬)。[7]換句話說,中國自十八世紀之初(甚至更早,而不是1750年以後),即已遇到了人口增長這一“現代現象”。
從1700年到1800年,中國人口增加到30000萬左右(約為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1850年,官方統計達到43000萬,[8]是即所謂中國“前現代”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長。其後略有起伏,到二十世紀中葉,又開始了一輪新的更大的人口增長,這一次“現代”人口增長,使中國人口達到了10億以上。其實,它們並不是兩次(所謂“前現代”和“現代”的),而只是一次,或曰一個人口增長。
所謂“十八世紀,二十世紀的先聲”,第一件事,就表現在人口的增加上。
對此,十八世紀的歐洲學者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說:在中國,隨著財富的(成倍)增長,自然導致了人口增加。康熙皇帝的繼承人制訂了一些很有利的規章以激發農耕者的競爭。它在西方國家也應引起重視。[9]
在十八世紀以來的世界“現代史”上,是人口增加推動了經濟發展,還是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增加?或是二者互為因果?……其中許多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探討。迄今為止,大多數歷史學家都把這次人口增長視為“工業革命”的“果”,如果我們視其為“因”(哪怕只是部分或幾分之一的),便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換一角度,我們如若把它當做一個“現代現象”,那麼,引起下文所示的一系列“現代反應”,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二、政府職權加強,又一個共時現象
世界歷史上的“共時現象”,曾經引起歷史學家很大的興趣。但可能爭論最大,對我們來說也最有意義的,就是十八世紀這次了。[10]
十八世紀,中國與西方世界“共時”的,在人口增長之外,還有政府權力的加強。
在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政府的權力明顯地加強了,這已是不爭的史實。但在中國,相比之下,這段歷史卻不太為人注意。
在一般的清史著述中,十八世紀政治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賦役改革”、“整肅吏治”,以及“反貪污”這幾件事了。這種狀況自蕭一山《清代通史》以來,幾十年來幾乎就沒有多大改變。這與史實相去甚遠。
現有研究表明,清代在聖祖發現人口問題之後,經過康熙(後期)、雍正、乾隆三朝,在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即公元1700—1750年代),圍繞這一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對策,從而構成了政府政策上一個極具連續性的、空前活躍的和充滿生氣的時期。
康熙以來的有關想法,表現出了中國人口思想的主流,即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力求用經濟的發展來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而非限制人口的增長;其後洪亮吉的人口思想並沒有逸出這個主流之外)。據說,以(發展)經濟為主導解決政治問題的思想,是興起於十九世紀的西方。[11]這樣看來,我們怎能說清代的人口思想就是一個“傳統”的產物,而不符合“現代”的標準?
中國本具有前現代國家罕與倫比的政府與官僚組織,又值國力鼎盛時期,全力在各省推行勸農政策的結果,直接帶動了政府權力的擴張。這是一段為中外學者“忽略”了的歷史,但它卻是中國史中一次重要的“脈動”,並與二十世紀(而不僅僅是十九世紀)的“大政府”現象直接有關。
擴大地方官員職責,必然要增加他們的行政負擔,而一州一縣地方廣闊,事務繁多,非州縣知事一人所能身任。但中國自秦、漢形成一統天下的中央集權以來,二千年間,作為基層政府的州縣數目只有很少量的增加,官員數量也無大的改變,可是全國人口已增加了若干倍,這就使地方政府不勝負擔。針對這種現象,清代雍正、乾隆以來,屢次有人建議增設職官數額,設官專司農事(如設巡農御史)等。可惜的是,有清一代只是有限地增設了職官和增加了官員人數,而主要依靠州縣本身職權的加強來滿足其行政需要。中國政府官員的大量增加,是在清亡以後的二十世紀,但應看到,十八世紀這一要求已經產生,改變的根苗已經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