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相反,我們作政治史,恐怕需要的是更多的“自下的”、“細緻化”研究。以“短時段”“事件史”為特徵的政治史,研究目標並不是那些“長時段”的“客觀物質因素”。
在方法上,不可僅僅依靠“考據學”的方法,而必須依賴“直覺”,或章學誠所說之“性靈”、“神解精識”。
舉例來說,法國朋友曾因“反行為”出自直覺,而特別加以肯定。不錯,那確是我發自“一念”,而後經過訪談調查,才確定了的。當然,利用直覺是年輕學子不好把握的,但不要因此就“自廢武功”。
所以,史學是大學問,不要看不起史學,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至於“理論”,有一些屬於“社會科學”的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可能是“理論”領先的,我們“人文學科”則不見得。李零曾說:“理論只是敲門磚”,就這一意義來說,我們歷史學並不是為了追尋什麼“理論”的(更不能說我們是為他們服務的)。
如果說我們史學也有我們的理論,那就是一些“實打實”的解釋,如人口理論、地區理論、佃農理論,等等;跟社會科學那種“先導性”的理論不同。[5]
因此,不要怕有人“反對”,也不要怕有“對立觀點”。過去有學生說高老師是走在“刀鋒”上;不錯,治史要有“膽識”;而且,這世界是“相生相剋”的,要沒人反對,那可就奇怪了!(參見我的博客“不能僅靠考據而須依賴直覺”、“怎樣識別文本的真正含義”、“什麼是直覺”、“關於考據學批判”)
* * *
[1] 我曾給籌備政治史會議的同仁寫信說:會議通告已閱,建議增加“政府政策”、“經世學派”諸內容,以寬大之;而來自其他同仁的批評,也對我把“經濟政策”歸於“政治史”的範疇,表示不解。
[2] 在《樂善堂全集》里,皇上特別不直漢武帝之所為,其《漢武帝論》:“內侈宮室,外伐四夷”,“好兵黷武,與秦皇無異”,可見他的思想傾向;與準噶爾交戰的歷史,也不能不讓他三思。而所謂“盛世”,更是康熙(後期)、雍正以來即流傳的說法,所謂“康乾盛世”也非始自乾隆。
[3] 批評者或舉高斌的例子,說並不是所有“滿洲貴族”都持相同的意見。其實,歷史研究並不屬於“科學”,而任何事務都可能存在“例外”;至於高斌,雖隸旗籍(後因女兒封為皇貴妃,賜高氏為高佳氏,復被抬入鑲黃旗),原先卻是漢人。
[4] 據孫喆《康雍乾時期輿圖繪製與疆域形成研究》:十七世紀以前,世界各國均沒有明確的“領土”和“邊界”概念。從那時起到十八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掀起劃定邊界、向近代國家邁進的熱潮,英、法、俄、西班牙等國相繼繪製了地圖。“當十八世紀間,即歐洲各國大地測量亦尚未經始,或未完成。而中國全圖乃已告竣”(翁文灝),成為最早最完整的亞洲大陸全圖(李孝聰)。據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巴多明(法)曾進言康熙皇帝測繪中國全圖,帝納其言,乃於1708年命具有學技能識之歐洲傳教師任其事;凡從事測繪中國全圖之傳教師,要以雷孝思(法)歷地最廣,任務最勤;始而周曆塞外平原,其後足跡遠至南疆,往來於雲南野人山中;開始測繪長城一帶地圖,1709年事畢還京;帝甚嘉許,欲於全國各省悉加測繪;1710年偕杜德美(法)、費隱(奧)測繪東三省、直隸、黑龍江外地圖;1711年測繪山東地圖;杜德美、費隱等測繪長城以外喀爾喀一帶地圖,西抵哈密,1712還京;其他傳教師測繪了山西、陝西、河南、江南、浙江、福建諸省及台灣、江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地圖,至1717年初還京,遂集各分圖為一總圖,杜德美主持其事,1718年圖成進呈;據雷慕沙《亞洲新雜纂》云:“此種廣大測地事業前此在歐洲從未有人嘗試,而能在八年之間告成”
[5] 嚴耕望《治史三書》:史學研究是要運用歸納法求得新結論。演繹法只可用作輔助方法,不能濫用為基本方法。運用理論模式有時誠然可以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還因為它是西方史學的新動向。傳統治史方法是要空蕩蕩的毫無一點預先構想,完全憑些散沙般毫無定向的零碎材料,自己搭起一個架子,自成一格體系。
十八世紀,二十世紀的先聲
有書評說,美國學者羅威廉(W·T·Rowe)所作《救世》中第一句話,辟頭便指出了十八世紀在近現代中國史中的樞紐位置,以及它與十九世紀經世學者的密切關聯。[1]這是不錯的,對我們重新認識“十八世紀經世學派”也不無幫助。但在筆者看來,這種聯繫就不僅在十八與十九世紀,更重要的,是在十八與二十世紀之間。
這樣說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我的學術興趣始終徘徊於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之間,並主張“在當代經驗與歷史對象之間來回對比參照”。[2]1980年代,美國學術界由魏斐德(F·E·Wakeman)提議,從十六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都屬於“近代史”的範圍;黃仁宇(R·Huang)提出從明末一直貫穿至今天,“五百年為一元論”;筆者恰也有近三百年為“一個歷史”的提法,[3]認為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這三百年間,許多問題仍是“同一的”,努力是“一致的”,它也許只是“一個歷史”。這說法不免“驚世駭俗”,也成為拙作出版時編輯刪削的唯一文字。[4]其後,個人研究更大幅度地轉向了二十世紀,……也許,它終使我不能不面對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正面關聯,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了。
在方法上,不可僅僅依靠“考據學”的方法,而必須依賴“直覺”,或章學誠所說之“性靈”、“神解精識”。
舉例來說,法國朋友曾因“反行為”出自直覺,而特別加以肯定。不錯,那確是我發自“一念”,而後經過訪談調查,才確定了的。當然,利用直覺是年輕學子不好把握的,但不要因此就“自廢武功”。
所以,史學是大學問,不要看不起史學,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至於“理論”,有一些屬於“社會科學”的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可能是“理論”領先的,我們“人文學科”則不見得。李零曾說:“理論只是敲門磚”,就這一意義來說,我們歷史學並不是為了追尋什麼“理論”的(更不能說我們是為他們服務的)。
如果說我們史學也有我們的理論,那就是一些“實打實”的解釋,如人口理論、地區理論、佃農理論,等等;跟社會科學那種“先導性”的理論不同。[5]
因此,不要怕有人“反對”,也不要怕有“對立觀點”。過去有學生說高老師是走在“刀鋒”上;不錯,治史要有“膽識”;而且,這世界是“相生相剋”的,要沒人反對,那可就奇怪了!(參見我的博客“不能僅靠考據而須依賴直覺”、“怎樣識別文本的真正含義”、“什麼是直覺”、“關於考據學批判”)
* * *
[1] 我曾給籌備政治史會議的同仁寫信說:會議通告已閱,建議增加“政府政策”、“經世學派”諸內容,以寬大之;而來自其他同仁的批評,也對我把“經濟政策”歸於“政治史”的範疇,表示不解。
[2] 在《樂善堂全集》里,皇上特別不直漢武帝之所為,其《漢武帝論》:“內侈宮室,外伐四夷”,“好兵黷武,與秦皇無異”,可見他的思想傾向;與準噶爾交戰的歷史,也不能不讓他三思。而所謂“盛世”,更是康熙(後期)、雍正以來即流傳的說法,所謂“康乾盛世”也非始自乾隆。
[3] 批評者或舉高斌的例子,說並不是所有“滿洲貴族”都持相同的意見。其實,歷史研究並不屬於“科學”,而任何事務都可能存在“例外”;至於高斌,雖隸旗籍(後因女兒封為皇貴妃,賜高氏為高佳氏,復被抬入鑲黃旗),原先卻是漢人。
[4] 據孫喆《康雍乾時期輿圖繪製與疆域形成研究》:十七世紀以前,世界各國均沒有明確的“領土”和“邊界”概念。從那時起到十八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掀起劃定邊界、向近代國家邁進的熱潮,英、法、俄、西班牙等國相繼繪製了地圖。“當十八世紀間,即歐洲各國大地測量亦尚未經始,或未完成。而中國全圖乃已告竣”(翁文灝),成為最早最完整的亞洲大陸全圖(李孝聰)。據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巴多明(法)曾進言康熙皇帝測繪中國全圖,帝納其言,乃於1708年命具有學技能識之歐洲傳教師任其事;凡從事測繪中國全圖之傳教師,要以雷孝思(法)歷地最廣,任務最勤;始而周曆塞外平原,其後足跡遠至南疆,往來於雲南野人山中;開始測繪長城一帶地圖,1709年事畢還京;帝甚嘉許,欲於全國各省悉加測繪;1710年偕杜德美(法)、費隱(奧)測繪東三省、直隸、黑龍江外地圖;1711年測繪山東地圖;杜德美、費隱等測繪長城以外喀爾喀一帶地圖,西抵哈密,1712還京;其他傳教師測繪了山西、陝西、河南、江南、浙江、福建諸省及台灣、江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地圖,至1717年初還京,遂集各分圖為一總圖,杜德美主持其事,1718年圖成進呈;據雷慕沙《亞洲新雜纂》云:“此種廣大測地事業前此在歐洲從未有人嘗試,而能在八年之間告成”
[5] 嚴耕望《治史三書》:史學研究是要運用歸納法求得新結論。演繹法只可用作輔助方法,不能濫用為基本方法。運用理論模式有時誠然可以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還因為它是西方史學的新動向。傳統治史方法是要空蕩蕩的毫無一點預先構想,完全憑些散沙般毫無定向的零碎材料,自己搭起一個架子,自成一格體系。
十八世紀,二十世紀的先聲
有書評說,美國學者羅威廉(W·T·Rowe)所作《救世》中第一句話,辟頭便指出了十八世紀在近現代中國史中的樞紐位置,以及它與十九世紀經世學者的密切關聯。[1]這是不錯的,對我們重新認識“十八世紀經世學派”也不無幫助。但在筆者看來,這種聯繫就不僅在十八與十九世紀,更重要的,是在十八與二十世紀之間。
這樣說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我的學術興趣始終徘徊於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之間,並主張“在當代經驗與歷史對象之間來回對比參照”。[2]1980年代,美國學術界由魏斐德(F·E·Wakeman)提議,從十六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都屬於“近代史”的範圍;黃仁宇(R·Huang)提出從明末一直貫穿至今天,“五百年為一元論”;筆者恰也有近三百年為“一個歷史”的提法,[3]認為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這三百年間,許多問題仍是“同一的”,努力是“一致的”,它也許只是“一個歷史”。這說法不免“驚世駭俗”,也成為拙作出版時編輯刪削的唯一文字。[4]其後,個人研究更大幅度地轉向了二十世紀,……也許,它終使我不能不面對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正面關聯,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