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然而這些保證從未被兌現過。1998年春天,中情局正在準備一項被策劃者稱為“完美行動”逮捕計劃,需要阿富汗“部落”的支持和配合。到了5月,一份精心撰寫的中情局報告稱:“引渡(本・拉登)的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行動方案“詳盡、縝密、可行”,儘管不無風險。但一位參與者卻擔心該計劃能否得到批准:“可能性只有50%。”一些高級軍官對此並不抱希望。據稱,三角洲部隊司令認為該計劃的細節“不太合適”,而美國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也覺得中情局的計劃“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儘管“最後的分級演習”進展順利,但該計劃還是不了了之。
就在對付本・拉登的最終方案出台之前,局勢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1998年8月7日,“基地”組織同時對位於肯亞最大的城市奈洛比和坦尚尼亞重要的港口三蘭港的美國大使館發動炸彈襲擊,造成224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本・拉登立即被認定為嫌疑人。
美國在兩周內就採取了行動,向“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大本營發射了78枚巡航飛彈。“我們的目標是恐怖主義,”柯林頓總統在8月20日的電視講話中說道,“我們的任務很明確,打擊由奧薩馬・本・拉登建立或與他有關的激進組織,此人是當今國際恐怖主義最大的組織者和贊助者。”柯林頓當時正深陷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的性醜聞中,他在三天前要求安排這場與醜聞無關的電視演說。在做出這些試圖消滅幕後操縱者的行動之前,他並未與塔利班協商。“我希望得到世界的理解,我們的行動不是針對伊斯蘭教。”這位因醜聞而焦頭爛額的總統先發制人地宣稱,“伊斯蘭教是一個偉大的宗教”。
對付奧薩馬・本・拉登的計劃以失敗告終。更糟糕的是,這還引起了塔利班的不滿,他們對美國在阿富汗本土的軍事行動感到惱怒,況且攻擊的還是他們的一位沒有證據能證明其參與了東非恐怖襲擊的客人。毛拉・奧馬爾宣布,塔利班“絕不會將本・拉登交給任何人,並且將會用我們的鮮血不惜一切代價地保護他”。一份美國情報評估報告指出,本・拉登及其極端主義在阿拉伯世界贏得了廣泛的同情,當地主流觀點認為穆斯林人民受到了歧視和不公的待遇:“美國通過扶植一些腐敗政權……有預謀地分裂、削弱、壓迫阿拉伯世界。”該報告的結論是,幾乎沒有人完全認同本・拉登的恐怖主義,但是“很多人都至少贊同其部分政治觀點”。
毛拉・奧馬爾本人也持有這樣的看法。在遭到美國飛彈攻擊後的第三天,他致電美國國務院:“這次(飛彈)襲擊得不償失,將激起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在這通最近才解密的電話里(這是阿富汗領導與美國政府唯一的直接聯繫方式),毛拉・奧馬爾提到了由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醜聞所引發的“美國國內的困境”。考慮到這一事態,同時也為了“美國能在這次魯莽的單方面攻擊之後重塑自己在伊斯蘭世界的形象”,毛拉・奧馬爾說道:“美國國會應當迫使柯林頓辭職。”
塔利班首席發言人瓦基勒・艾哈邁迪・穆塔瓦基勒(Wakīl Ahmed Mutawakkil)稱,美國的襲擊是對“全體阿富汗人”的攻擊。據艾哈邁迪所言,襲擊發生後,在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遊行。很快,艾哈邁迪就襲擊事件與美國官員進行了磋商。“如果(塔利班)能夠以類似的攻擊報復華盛頓,”他說道,“我們早就幹了。”就像當初薩達姆・海珊發覺美國在口頭上聲稱支持伊拉克而在背地裡卻賣武器給伊朗時一樣,阿富汗也感受到了這種被背叛的感覺:美國一方面表示友好,另一方面又冷酷無情。
對於美國在飛彈襲擊後所提供的毫無說服力的證據,瓦基勒・艾哈邁迪表示了強烈的憤慨。塔利班領導層一直都很清楚,如果本・拉登被發現在阿富汗本土發動恐怖襲擊,他一定會受到制裁。毛拉・奧馬爾要求美國國務院立即出示確鑿證據,他強調說,有些人認為該指控是莫須有,而另外一些人則指出本・拉登“曾經是接受美國資助的訓練有素的游擊隊員”。美國人所提供的是一份最多不過幾頁的“文件”,顯然很難構成證據。美國曾懷疑一卷移交給塔利班的錄像帶中包含關於本・拉登的“新動向”,但最終卻尷尬地發現該錄像帶毫無證據價值。
艾哈邁迪說,襲擊造成了許多無辜的阿富汗民眾的死亡,是對阿富汗主權的十分無恥的侵犯。他最後說道,如果美國人真的想解決本・拉登問題,他們就應該去和沙特人談判,這樣立馬就會有結果。諷刺的是,一系列外交電報、調查文件和向利雅得尋求支持的建議顯示,美國自己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此次美國襲擊的影響是災難性的。美國情報機構在一年後發布的一份對“基地”組織的研究表明,此次襲擊不僅沒能消滅本・拉登,反而在大部分伊斯蘭國家中樹立了後者在“面對侵略暴行時不屈不撓的形象”。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美國文化傲慢自大”,這才是真正的危險。該報告警告說,美國的襲擊“被質疑缺乏道德”,在某些方面和本・拉登的襲擊沒什麼不同,都造成了大量無辜人員的傷亡,美國不得不通過一系列政治議程為自己使用武力進行辯護。可以說,“這次報復性的巡航飛彈襲擊確實是利大於弊”。該報告預見性地補充道:美國應該意識到,空中打擊很可能會“招致新一輪的恐怖爆炸陰謀”。
就在對付本・拉登的最終方案出台之前,局勢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1998年8月7日,“基地”組織同時對位於肯亞最大的城市奈洛比和坦尚尼亞重要的港口三蘭港的美國大使館發動炸彈襲擊,造成224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本・拉登立即被認定為嫌疑人。
美國在兩周內就採取了行動,向“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大本營發射了78枚巡航飛彈。“我們的目標是恐怖主義,”柯林頓總統在8月20日的電視講話中說道,“我們的任務很明確,打擊由奧薩馬・本・拉登建立或與他有關的激進組織,此人是當今國際恐怖主義最大的組織者和贊助者。”柯林頓當時正深陷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的性醜聞中,他在三天前要求安排這場與醜聞無關的電視演說。在做出這些試圖消滅幕後操縱者的行動之前,他並未與塔利班協商。“我希望得到世界的理解,我們的行動不是針對伊斯蘭教。”這位因醜聞而焦頭爛額的總統先發制人地宣稱,“伊斯蘭教是一個偉大的宗教”。
對付奧薩馬・本・拉登的計劃以失敗告終。更糟糕的是,這還引起了塔利班的不滿,他們對美國在阿富汗本土的軍事行動感到惱怒,況且攻擊的還是他們的一位沒有證據能證明其參與了東非恐怖襲擊的客人。毛拉・奧馬爾宣布,塔利班“絕不會將本・拉登交給任何人,並且將會用我們的鮮血不惜一切代價地保護他”。一份美國情報評估報告指出,本・拉登及其極端主義在阿拉伯世界贏得了廣泛的同情,當地主流觀點認為穆斯林人民受到了歧視和不公的待遇:“美國通過扶植一些腐敗政權……有預謀地分裂、削弱、壓迫阿拉伯世界。”該報告的結論是,幾乎沒有人完全認同本・拉登的恐怖主義,但是“很多人都至少贊同其部分政治觀點”。
毛拉・奧馬爾本人也持有這樣的看法。在遭到美國飛彈攻擊後的第三天,他致電美國國務院:“這次(飛彈)襲擊得不償失,將激起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在這通最近才解密的電話里(這是阿富汗領導與美國政府唯一的直接聯繫方式),毛拉・奧馬爾提到了由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醜聞所引發的“美國國內的困境”。考慮到這一事態,同時也為了“美國能在這次魯莽的單方面攻擊之後重塑自己在伊斯蘭世界的形象”,毛拉・奧馬爾說道:“美國國會應當迫使柯林頓辭職。”
塔利班首席發言人瓦基勒・艾哈邁迪・穆塔瓦基勒(Wakīl Ahmed Mutawakkil)稱,美國的襲擊是對“全體阿富汗人”的攻擊。據艾哈邁迪所言,襲擊發生後,在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遊行。很快,艾哈邁迪就襲擊事件與美國官員進行了磋商。“如果(塔利班)能夠以類似的攻擊報復華盛頓,”他說道,“我們早就幹了。”就像當初薩達姆・海珊發覺美國在口頭上聲稱支持伊拉克而在背地裡卻賣武器給伊朗時一樣,阿富汗也感受到了這種被背叛的感覺:美國一方面表示友好,另一方面又冷酷無情。
對於美國在飛彈襲擊後所提供的毫無說服力的證據,瓦基勒・艾哈邁迪表示了強烈的憤慨。塔利班領導層一直都很清楚,如果本・拉登被發現在阿富汗本土發動恐怖襲擊,他一定會受到制裁。毛拉・奧馬爾要求美國國務院立即出示確鑿證據,他強調說,有些人認為該指控是莫須有,而另外一些人則指出本・拉登“曾經是接受美國資助的訓練有素的游擊隊員”。美國人所提供的是一份最多不過幾頁的“文件”,顯然很難構成證據。美國曾懷疑一卷移交給塔利班的錄像帶中包含關於本・拉登的“新動向”,但最終卻尷尬地發現該錄像帶毫無證據價值。
艾哈邁迪說,襲擊造成了許多無辜的阿富汗民眾的死亡,是對阿富汗主權的十分無恥的侵犯。他最後說道,如果美國人真的想解決本・拉登問題,他們就應該去和沙特人談判,這樣立馬就會有結果。諷刺的是,一系列外交電報、調查文件和向利雅得尋求支持的建議顯示,美國自己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此次美國襲擊的影響是災難性的。美國情報機構在一年後發布的一份對“基地”組織的研究表明,此次襲擊不僅沒能消滅本・拉登,反而在大部分伊斯蘭國家中樹立了後者在“面對侵略暴行時不屈不撓的形象”。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美國文化傲慢自大”,這才是真正的危險。該報告警告說,美國的襲擊“被質疑缺乏道德”,在某些方面和本・拉登的襲擊沒什麼不同,都造成了大量無辜人員的傷亡,美國不得不通過一系列政治議程為自己使用武力進行辯護。可以說,“這次報復性的巡航飛彈襲擊確實是利大於弊”。該報告預見性地補充道:美國應該意識到,空中打擊很可能會“招致新一輪的恐怖爆炸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