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世傑率軍流亡海上後,文天祥在陸上更是獨木難支了。元朝任命張弘范為都元帥,李恆為副帥,全力清剿閩廣殘餘宋軍。在元軍的打擊下,文天祥退至潮陽。元軍進攻潮陽,文天祥敗走海豐,行到五坡嶺山麓時,被元軍追上。一場鏖戰後,宋軍大敗,文天祥力戰被俘。

  元軍活捉這位前任南宋宰相後,自然滿心歡喜,押文天祥至元帥張弘范處。左右命文天祥向張弘范跪拜,文天祥雖是戰俘,卻仍傲骨錚錚,決不下跪。倒是張弘范有點風度,給文天祥鬆綁,以賓客之禮待之。文天祥只求速死,但張弘范卻不殺他,把他押囚於船上。

  當船行至零丁洋時,文天祥感懷於故土沉淪,山河破碎,自己身陷囹圄,壯志難酬,遂寫下一詩,以明心志,這便是著名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被俘四年後,文天祥在大都英勇就義,踐行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信條。

  春風化雨,又是新的一年。

  1279年,全國各地的戰事已基本平息,只有零星地區還有零星的抵抗。

  這年年初,四川合州的光榮堡壘釣魚城降下大宋旗幟。作為一座孤獨的堡壘,猶如一座小島聳立於無邊海水的包圍中。儘管張世傑還在厓山苦苦支撐,但大局已定,何況釣魚城距離厓山那麼遙遠。守將王立以不殺城中一人為條件,向元朝投降。整個大宋江山都保不住,何況一個區區釣魚城呢?但是釣魚城堅持到最後,也算不負余玠的一片苦心了。

  最後來看看南宋流亡小朝廷的結局。

  在釣魚城投降的同時,元軍終於探明南宋小皇帝的藏身之所。張弘范馬上出動大軍,大舉進攻厓山。為了防止宋帝逃脫,張弘范命令舟師阻塞出海口。

  一場大戰已是不可避免。

  厓山北面水淺,元軍舟師開不進去。張弘范便轉而從南面進擊,與張世傑的舟師相遇。為了對付元軍,張世傑是有準備的,他尚有戰船千艘,呈一字型排開,拋碇(就是錨)入海以固定,船與船之間用大索固定相連,四周均搭起形狀如城堞的樓棚,小皇帝的大船居中。這種布局十分奇怪,不合常理,乃是兵家之忌。張世傑指揮舟師多年,豈會不知?他的真實意圖是賭上一把,賭贏了乃國家之福,賭輸了為大宋王朝陪葬。

  張弘范率先攻擊,宋軍水師如銅牆鐵壁,根本攻不進去。這時元軍又採取火攻戰術,以火船逼近,縱火焚之,這正是三國周瑜大破曹操水師之計。只是張世傑又豈會蹈曹操覆轍,早有防備,他的戰船都塗上濕泥,火燒不進。

  但在相持十餘日後,宋軍出了嚴重問題:淡水不足。宋軍士兵只得喝海水,上吐下泄,戰鬥力大大受到影響。此時元軍的力量又得到增強,李恆從廣州帶來援兵,攻厓山北。

  二月六日,厓山海戰進入決定性的時刻。

  張弘范覷准早潮時機,令李恆率舟師乘潮攻擊宋舟師北側,自己則率其餘幾路舟師攻南側。一時間,張世傑腹背受敵。更嚴重的是,宋軍士兵因數日缺淡水,已是體力不支,難以再戰。張世傑的布陣,雖然在防禦上很堅固,但問題很大。由於船船相連,一船傾倒,勢必會拉倒幾艘船陪葬。

  此時張世傑感到大勢去矣,想著保護皇帝要緊,遂抽調精兵到中軍。這麼一來,宋軍更混亂不堪,有些將領乘機向元軍投降。張世傑派人去接小皇帝,但陪在小皇帝身邊的陸秀夫堅決不肯走。張世傑只好自己割斷繩索,帶著十六艘船突圍而出。眼看著南宋最後的艦隊正在毀滅,陸秀夫寧死不當俘虜,他先把自己妻兒推入海里,然後轉身看著小皇帝,以沉痛的語氣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不待小皇帝回話,他就為小皇帝做好決定了,不管趙昺願不願意,一把抓住他,往背上一背,跳入冰涼的海水中。

  張世傑突出重圍後,得悉小皇帝死訊,內心悲痛。當時正好颱風大作,將士們勸他登岸避風雨。也許是受天氣惡劣的影響,張世傑情緒十分低落,登上船樓,對天自言自語道:“我為趙氏,也算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豈料又亡。我苟活未死,只是想敵兵退後,別立趙氏以存社稷。今風濤若此,豈天意耶?”他在厓山未能殉死,如今風濤大作,在他看來,乃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在狂風驟雨中,將士們看到他墜入海中,或者被颱風捲入海,更可能的是他自己投海結束生命。

  小皇帝趙昺、陸秀夫、張世傑都死了。

  厓山海戰給宋朝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從趙匡胤陳橋兵變奪權(960年),到陸秀夫負幼帝蹈海(1279年),宋朝存活了三百二十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王朝之一。以靖康之變為分界,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南宋一百五十二年。開國時氣吞萬里如虎,亡國時悲壯而蒼涼,這也是封建王朝不可改變的宿命。

  俱往矣,往事越千年。只是在發黃的史冊中,我們依稀看到厓山謝幕的那一刻,波濤怒吼,風雨蒼茫。

  五一 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有過這樣的論斷:“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宋乃是巍巍高峰。宋史專家鄧廣銘也這樣說:“宋代文化發展所達到的高度,在從10世紀後半期到13世紀中葉這一歷史時期內,是居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