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不管怎麼說,南宋流亡政府成立了。
被伯顏扣押北遣的文天祥,半路僥倖逃跑,被朝廷任命為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文天祥在江淮及溫州一帶招兵買馬,積極做好抗戰準備,並在南劍州(福建南平)設立督府,打算經略江西。
但是很不幸,在這個時候,卻傳來李庭芝敗亡的消息。
李庭芝與姜才鎮守揚州一年多,元軍始終無法攻破。此時的李庭芝,是南宋殘存抵抗力量中最具實力的將領。他錚錚鐵骨,忠肝義膽,當時元世祖忽必烈特地親自下詔,欲招降李庭芝,李庭芝當場把忽必烈的詔書焚毀,斬殺來使。
流亡小朝廷成立後,便把右丞相之職空出來,留給李庭芝,同時派人召他回朝。說實話,當時長江沿岸基本上都落入元軍之手,李庭芝要從揚州回到福州,談何容易!但李庭芝只考慮國家利益,不顧及個人安危,遂把揚州城交給部將朱煥,自己與姜才率領七千兵馬出城,打算經泰州抵達海邊,而後乘船南下。可是元將阿術率兵緊追不捨,將李庭芝逼入泰州,並包圍該城。由於叛徒打開城門投降,元軍破城,李庭芝與姜才被俘,不屈而死。
李庭芝之死,對小朝廷無疑是一大打擊。
文天祥還沒來得及經略廣西,元軍已經殺向福建了。元軍兵分兩路,一路走海道由浙江攻入福建,一路走陸路由江西進攻。
元軍入閩後,連下建寧、邵武,由北、西兩路進逼福州。小朝廷不得不再度流亡,張世傑、陳宜中以海船運送十七萬軍隊及小皇帝,南逃到了廣東潮州。廣東也是岌岌可危了。元軍占領福州後,繼續向南推進,攻下興化,泉州不戰而降;在另一個戰場,元將阿里海牙已攻陷廣西諸州郡。與此同時,江西的元軍也進入廣東,攻下循州(廣東龍川)、梅州,離流亡的南宋小朝廷已是近在咫尺。
關鍵時刻,文天祥從福建漳州轉移到廣東,力挽狂瀾。
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收復梅州,緊接著便攻入江西,收復會昌。六月,文天祥在江西雩都打敗元軍,派遣部將收復吉州、贛州屬縣,繼而包圍贛州。但是文天祥畢竟是文人出身,行軍打仗並非其所長,我們也不能期望他成為虞允文那樣文武雙全的人。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出其不意地發動反攻,文天祥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只好撤回廣東循州。這一戰,代價慘重,不僅文天祥的幾個得力部將都戰死,而且連他的妻兒、家屬都被元軍俘虜,押往燕京,其中兩個兒子死於半途。
李恆打敗文天祥後,與呂師夔率步兵穿越庾嶺(梅嶺),進入廣東。宋帝趙昰轉移到潮州淺灣,以便隨時渡海而逃。元軍又出動一支舟師,由唆都、劉深率領,從泉州沿海路而下,志在摧毀流亡朝廷。唆都攻占潮州後,劉深奔襲宋端宗所在的淺灣,張世傑遂帶著小皇帝逃往海上。繼而惠州、廣州也陸續被元軍占領。
想想小皇帝也怪可憐的,生不逢時,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被戴上皇冠,可是卻沒有皇帝的命。這個皇冠除了讓他的人頭比較值錢之外,並沒帶給他榮華與富貴,反倒是流亡、漂泊、終日惶惶不安。在海上顛簸六個月後,小皇帝再也經受不住各種恐懼的折騰,他解脫了,死了,年僅十歲。
對抗元志士們來說,皇帝已經只是一個象徵,象徵大宋王朝仍然頑強存在著。大宋旗幟不倒,才能激勵更多的志士抗擊元軍。張世傑、陸秀夫把趙昰的弟弟趙昺又推上皇位,又是一個小皇帝,而且更小,才七歲。看來出生於皇家,也不見得都是好,你想當平民百姓都當不了,就你這麼個龍種了,你不當皇帝誰當?
這幾個月來,張世傑、陸秀夫率殘餘水師,漂蕩於海中,在各個海島中流亡。最後,張世傑找了一個海島:厓山。
厓山是廣東新會南八十里處的一座海島,呈狹長狀,南北長而東西短。張世傑考察後,認為此地有天險可守,便駐足於此,造行宮二十間,軍屋三千間。儘管建築簡陋,總算有個落腳點。
張世傑、陸秀夫心裡肯定明白,以厓山這個彈丸之地,要想對抗元軍,無異於天方夜譚。南宋偌大的土地,都擋不住元軍的進攻,何況是小小厓山。他們只是為民族氣節而戰,為信念而戰,為榮譽而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信念而死,不失為大丈夫。肉身可滅,精神不死。
還有一個人在苦苦支撐。
他就是文天祥。
堅持意味著艱難。死亡並不可怕,生存更加困難。文天祥自己這樣說:“死生晝夜事也。死則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活著這麼艱辛,為什麼還要苦苦支撐?因為他有精神信仰,他心中有一股不可摧毀的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茫。”這種精神也,“清操厲冰雪”,“鬼神泣壯烈”,“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我們現在都說文天祥是偉大的愛國英雄,論事功,其實他比不上宗澤、岳飛,吳玠、孟珙、余玠,甚至比不上李庭芝,但是他體現出另一種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事功只是一時之事,當歷史翻過那一頁時,總是煙消雲散。而精神卻是永存的,跨越時間,跨越地域,即便千年後也仍熠熠發光。
被伯顏扣押北遣的文天祥,半路僥倖逃跑,被朝廷任命為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文天祥在江淮及溫州一帶招兵買馬,積極做好抗戰準備,並在南劍州(福建南平)設立督府,打算經略江西。
但是很不幸,在這個時候,卻傳來李庭芝敗亡的消息。
李庭芝與姜才鎮守揚州一年多,元軍始終無法攻破。此時的李庭芝,是南宋殘存抵抗力量中最具實力的將領。他錚錚鐵骨,忠肝義膽,當時元世祖忽必烈特地親自下詔,欲招降李庭芝,李庭芝當場把忽必烈的詔書焚毀,斬殺來使。
流亡小朝廷成立後,便把右丞相之職空出來,留給李庭芝,同時派人召他回朝。說實話,當時長江沿岸基本上都落入元軍之手,李庭芝要從揚州回到福州,談何容易!但李庭芝只考慮國家利益,不顧及個人安危,遂把揚州城交給部將朱煥,自己與姜才率領七千兵馬出城,打算經泰州抵達海邊,而後乘船南下。可是元將阿術率兵緊追不捨,將李庭芝逼入泰州,並包圍該城。由於叛徒打開城門投降,元軍破城,李庭芝與姜才被俘,不屈而死。
李庭芝之死,對小朝廷無疑是一大打擊。
文天祥還沒來得及經略廣西,元軍已經殺向福建了。元軍兵分兩路,一路走海道由浙江攻入福建,一路走陸路由江西進攻。
元軍入閩後,連下建寧、邵武,由北、西兩路進逼福州。小朝廷不得不再度流亡,張世傑、陳宜中以海船運送十七萬軍隊及小皇帝,南逃到了廣東潮州。廣東也是岌岌可危了。元軍占領福州後,繼續向南推進,攻下興化,泉州不戰而降;在另一個戰場,元將阿里海牙已攻陷廣西諸州郡。與此同時,江西的元軍也進入廣東,攻下循州(廣東龍川)、梅州,離流亡的南宋小朝廷已是近在咫尺。
關鍵時刻,文天祥從福建漳州轉移到廣東,力挽狂瀾。
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收復梅州,緊接著便攻入江西,收復會昌。六月,文天祥在江西雩都打敗元軍,派遣部將收復吉州、贛州屬縣,繼而包圍贛州。但是文天祥畢竟是文人出身,行軍打仗並非其所長,我們也不能期望他成為虞允文那樣文武雙全的人。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出其不意地發動反攻,文天祥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只好撤回廣東循州。這一戰,代價慘重,不僅文天祥的幾個得力部將都戰死,而且連他的妻兒、家屬都被元軍俘虜,押往燕京,其中兩個兒子死於半途。
李恆打敗文天祥後,與呂師夔率步兵穿越庾嶺(梅嶺),進入廣東。宋帝趙昰轉移到潮州淺灣,以便隨時渡海而逃。元軍又出動一支舟師,由唆都、劉深率領,從泉州沿海路而下,志在摧毀流亡朝廷。唆都攻占潮州後,劉深奔襲宋端宗所在的淺灣,張世傑遂帶著小皇帝逃往海上。繼而惠州、廣州也陸續被元軍占領。
想想小皇帝也怪可憐的,生不逢時,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被戴上皇冠,可是卻沒有皇帝的命。這個皇冠除了讓他的人頭比較值錢之外,並沒帶給他榮華與富貴,反倒是流亡、漂泊、終日惶惶不安。在海上顛簸六個月後,小皇帝再也經受不住各種恐懼的折騰,他解脫了,死了,年僅十歲。
對抗元志士們來說,皇帝已經只是一個象徵,象徵大宋王朝仍然頑強存在著。大宋旗幟不倒,才能激勵更多的志士抗擊元軍。張世傑、陸秀夫把趙昰的弟弟趙昺又推上皇位,又是一個小皇帝,而且更小,才七歲。看來出生於皇家,也不見得都是好,你想當平民百姓都當不了,就你這麼個龍種了,你不當皇帝誰當?
這幾個月來,張世傑、陸秀夫率殘餘水師,漂蕩於海中,在各個海島中流亡。最後,張世傑找了一個海島:厓山。
厓山是廣東新會南八十里處的一座海島,呈狹長狀,南北長而東西短。張世傑考察後,認為此地有天險可守,便駐足於此,造行宮二十間,軍屋三千間。儘管建築簡陋,總算有個落腳點。
張世傑、陸秀夫心裡肯定明白,以厓山這個彈丸之地,要想對抗元軍,無異於天方夜譚。南宋偌大的土地,都擋不住元軍的進攻,何況是小小厓山。他們只是為民族氣節而戰,為信念而戰,為榮譽而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信念而死,不失為大丈夫。肉身可滅,精神不死。
還有一個人在苦苦支撐。
他就是文天祥。
堅持意味著艱難。死亡並不可怕,生存更加困難。文天祥自己這樣說:“死生晝夜事也。死則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活著這麼艱辛,為什麼還要苦苦支撐?因為他有精神信仰,他心中有一股不可摧毀的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茫。”這種精神也,“清操厲冰雪”,“鬼神泣壯烈”,“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我們現在都說文天祥是偉大的愛國英雄,論事功,其實他比不上宗澤、岳飛,吳玠、孟珙、余玠,甚至比不上李庭芝,但是他體現出另一種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事功只是一時之事,當歷史翻過那一頁時,總是煙消雲散。而精神卻是永存的,跨越時間,跨越地域,即便千年後也仍熠熠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