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伯顏以步、騎兵攻擊兩岸宋軍,阿術率舟師順流而下。元軍的巨炮再發神威,孫虎臣很快就抵擋不住。此時夏貴居然不戰而走,他乘船逃跑時,正好經過賈似道的座船,高喊道:“彼眾我寡,勢不支矣。”賈似道嚇得倉皇而逃。這次決戰,宋軍僅有的精銳部隊在奇才賈似道的指揮下,損失殆盡。元軍追殺一百五十里,繳獲宋軍戰船兩千多艘,軍資器械無數。
賈似道這下子完蛋了。
這位奸臣當權日久,自以為權勢固若金湯。豈知這“權力”二字,又不是他的專利,他覬覦權力,難道別人就不覬覦嗎?別看朝廷那幫人,平日對賈似道俯首貼耳,唯唯諾諾,現在賈似道既不在朝中,又成了落水狗,正是痛打良機。於是朝臣們紛紛慷慨激昂,上疏請誅賈似道以謝天下。至於民眾更不用說了,公道自在人心,對於賈似道的弄權誤國,無人不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呢。
太皇太后謝道清念在賈似道“勤勞三朝”的分兒上,沒把他殺掉,先是押往越州,越州軍民竟然閉門不納。鑑於民怨沸騰,謝太后最後下旨,將賈似道流放到南方循州。儘管太后法外開恩,賈似道仍然難逃一死。
也算是報應,賈似道遇到冤家對頭了。押送賈似道的鄭虎臣與賈似道有深仇大恨,當年其父親曾遭此奸臣陷害,流放而死。如今鄭虎臣要為父報仇,為民除害。行至漳州木棉庵時,鄭虎臣拔刀殺死賈似道,此舉可謂大快人心。
奸臣已誅,可是南宋王朝也回天無力了。
卻說賈似道兵敗後,臨安已是風聲鶴唳。
雖說時值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可是誰也沒閒去欣賞西湖美景了。各路兵馬,死的死,降的降,何以保衛臨安呢?朝廷只得下詔勤王。響應者雖寥寥,畢竟有幾位忠肝義膽之士。一個是郢州守將張世傑,率兵入衛都城;一個是江西提刑文天祥,他散盡家資,動員郡縣豪傑,拼湊了一支萬餘人的部隊,北上抗元。
但是敗局難挽。越來越多的城池不戰而降,建康、海州、漣州、鎮江、江陰、滁州等城都放棄抵抗。只是在岳州稍遇抵抗,安撫使高世傑集三州數萬人馬及戰船數千艘,與元軍決戰於洞庭湖口,但很快被元軍擊敗,高世傑被殺。
投降的城池太多,數都數不過來,只得說說堅守抗戰的城池。抗戰最賣力的當屬揚州的李庭芝與姜才,德祐元年(1275)四月,阿術率元軍進圍揚州。姜才多次出城迎戰,但均被元軍擊敗,傷亡慘重。七月,朝廷遣張世傑、孫虎臣救援揚州,在焦山與元軍交鋒,大敗,損失數百艘船。此後宋、元軍隊在揚州相持,一直到朝廷降元後,揚州的抗戰也仍在繼續。
揚州城沒攻下,並不影響伯顏向臨安進軍的步伐。伯顏兵分三路,進攻臨安。一路阿剌罕率騎兵從建康、廣德出獨松嶺;一路由董文炳率舟師趨浙江;一路由伯顏親自率領。伯顏在常州遇到宋軍強有力的抵抗,但最終仍攻克常州。
前線在苦戰,朝廷已經想著投降了。宋廷派夏士林、陸秀夫前往元軍大營,以稱侄納幣乞和,伯顏要求大宋皇帝親自前來投降,並且不同意伯侄之稱。陸秀夫回到臨安後,謝太后同意南宋向元稱臣。
轉眼間,已經是德祐二年(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
新年鐘聲剛敲響,便從前線傳來壞消息。重鎮潭州在堅守三個月後,不幸被元軍攻破,湖南安撫使李芾自焚殉國。
朝廷抵抗的信心完全崩潰。謝太后趕緊派人奉表稱臣,並同意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乞求保全南宋之境土,並與伯顏約定在長安鎮(杭州東北)會晤。朝廷派右宰相兼樞密使陳宜中前往,但陳宜中卻違約不去。伯顏大怒,繼續向臨安推進。謝太后為表誠意,先派楊應奎把傳國玉璽交給伯顏,伯顏這才停止進軍。宰相陳宜中不想前去投降,索性連夜逃走了。
謝太后沒辦法,只得讓文天祥當宰相兼樞密使,作為宋廷代表與伯顏會晤於明因寺。文天祥要求元軍先退至平江或嘉興,然後議歲幣。伯顏根本不理會,他見文天祥言語不凡,流露出一種不屈服的氣節,索性將他扣押遣送往北方。
其實伯顏哪裡想議和,南宋朝廷氣數已盡。執政的謝太后當然也是心知肚明,要保全境土,談何容易,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議和是說得好聽,其實就是投降罷了。
二月五日,小皇帝宋恭帝出臨安城投降。這意味著南宋朝廷的滅亡。
三月二日,伯顏入臨安城。南宋皇帝、後宮、宗室、百官等數千人以及宮裡的奇珍異寶、各種器物,統統押送到元大都,這不禁令人想起當年宗徽宗與宋欽宗的命運。
南宋朝廷已亡,但抗元戰爭還在繼續。
當元軍押送宋恭帝及後宮行抵瓜洲時,揚州守將李庭芝、姜才誓師欲奪回皇帝、太后,他們散盡金帛以犒勞士兵,以四萬之眾夜襲瓜洲。在苦鬥三小時後,元軍不敢戀戰,挾持宋恭帝逃去,姜才追擊到了蒲子市,但未能奪回皇帝。元軍逼太后、恭帝下詔要求李庭芝投降,李庭芝登上城樓回答道:“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堅決不降。
在朝廷投降之前,一些堅定的抗戰派將領憤然率部入海,其中包括張世傑。在宋恭帝投降後,張世傑、陳宜中與陸秀夫等人擁恭宗的哥哥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恭帝的弟弟趙昺為副元帥,召諸路忠義軍,繼續抗戰。由於宋恭帝已被元軍押至北方,趙昰遂在福州被推立為皇帝,史稱宋端宗,其實此時他還不到十歲呢。
賈似道這下子完蛋了。
這位奸臣當權日久,自以為權勢固若金湯。豈知這“權力”二字,又不是他的專利,他覬覦權力,難道別人就不覬覦嗎?別看朝廷那幫人,平日對賈似道俯首貼耳,唯唯諾諾,現在賈似道既不在朝中,又成了落水狗,正是痛打良機。於是朝臣們紛紛慷慨激昂,上疏請誅賈似道以謝天下。至於民眾更不用說了,公道自在人心,對於賈似道的弄權誤國,無人不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呢。
太皇太后謝道清念在賈似道“勤勞三朝”的分兒上,沒把他殺掉,先是押往越州,越州軍民竟然閉門不納。鑑於民怨沸騰,謝太后最後下旨,將賈似道流放到南方循州。儘管太后法外開恩,賈似道仍然難逃一死。
也算是報應,賈似道遇到冤家對頭了。押送賈似道的鄭虎臣與賈似道有深仇大恨,當年其父親曾遭此奸臣陷害,流放而死。如今鄭虎臣要為父報仇,為民除害。行至漳州木棉庵時,鄭虎臣拔刀殺死賈似道,此舉可謂大快人心。
奸臣已誅,可是南宋王朝也回天無力了。
卻說賈似道兵敗後,臨安已是風聲鶴唳。
雖說時值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可是誰也沒閒去欣賞西湖美景了。各路兵馬,死的死,降的降,何以保衛臨安呢?朝廷只得下詔勤王。響應者雖寥寥,畢竟有幾位忠肝義膽之士。一個是郢州守將張世傑,率兵入衛都城;一個是江西提刑文天祥,他散盡家資,動員郡縣豪傑,拼湊了一支萬餘人的部隊,北上抗元。
但是敗局難挽。越來越多的城池不戰而降,建康、海州、漣州、鎮江、江陰、滁州等城都放棄抵抗。只是在岳州稍遇抵抗,安撫使高世傑集三州數萬人馬及戰船數千艘,與元軍決戰於洞庭湖口,但很快被元軍擊敗,高世傑被殺。
投降的城池太多,數都數不過來,只得說說堅守抗戰的城池。抗戰最賣力的當屬揚州的李庭芝與姜才,德祐元年(1275)四月,阿術率元軍進圍揚州。姜才多次出城迎戰,但均被元軍擊敗,傷亡慘重。七月,朝廷遣張世傑、孫虎臣救援揚州,在焦山與元軍交鋒,大敗,損失數百艘船。此後宋、元軍隊在揚州相持,一直到朝廷降元後,揚州的抗戰也仍在繼續。
揚州城沒攻下,並不影響伯顏向臨安進軍的步伐。伯顏兵分三路,進攻臨安。一路阿剌罕率騎兵從建康、廣德出獨松嶺;一路由董文炳率舟師趨浙江;一路由伯顏親自率領。伯顏在常州遇到宋軍強有力的抵抗,但最終仍攻克常州。
前線在苦戰,朝廷已經想著投降了。宋廷派夏士林、陸秀夫前往元軍大營,以稱侄納幣乞和,伯顏要求大宋皇帝親自前來投降,並且不同意伯侄之稱。陸秀夫回到臨安後,謝太后同意南宋向元稱臣。
轉眼間,已經是德祐二年(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
新年鐘聲剛敲響,便從前線傳來壞消息。重鎮潭州在堅守三個月後,不幸被元軍攻破,湖南安撫使李芾自焚殉國。
朝廷抵抗的信心完全崩潰。謝太后趕緊派人奉表稱臣,並同意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乞求保全南宋之境土,並與伯顏約定在長安鎮(杭州東北)會晤。朝廷派右宰相兼樞密使陳宜中前往,但陳宜中卻違約不去。伯顏大怒,繼續向臨安推進。謝太后為表誠意,先派楊應奎把傳國玉璽交給伯顏,伯顏這才停止進軍。宰相陳宜中不想前去投降,索性連夜逃走了。
謝太后沒辦法,只得讓文天祥當宰相兼樞密使,作為宋廷代表與伯顏會晤於明因寺。文天祥要求元軍先退至平江或嘉興,然後議歲幣。伯顏根本不理會,他見文天祥言語不凡,流露出一種不屈服的氣節,索性將他扣押遣送往北方。
其實伯顏哪裡想議和,南宋朝廷氣數已盡。執政的謝太后當然也是心知肚明,要保全境土,談何容易,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議和是說得好聽,其實就是投降罷了。
二月五日,小皇帝宋恭帝出臨安城投降。這意味著南宋朝廷的滅亡。
三月二日,伯顏入臨安城。南宋皇帝、後宮、宗室、百官等數千人以及宮裡的奇珍異寶、各種器物,統統押送到元大都,這不禁令人想起當年宗徽宗與宋欽宗的命運。
南宋朝廷已亡,但抗元戰爭還在繼續。
當元軍押送宋恭帝及後宮行抵瓜洲時,揚州守將李庭芝、姜才誓師欲奪回皇帝、太后,他們散盡金帛以犒勞士兵,以四萬之眾夜襲瓜洲。在苦鬥三小時後,元軍不敢戀戰,挾持宋恭帝逃去,姜才追擊到了蒲子市,但未能奪回皇帝。元軍逼太后、恭帝下詔要求李庭芝投降,李庭芝登上城樓回答道:“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堅決不降。
在朝廷投降之前,一些堅定的抗戰派將領憤然率部入海,其中包括張世傑。在宋恭帝投降後,張世傑、陳宜中與陸秀夫等人擁恭宗的哥哥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恭帝的弟弟趙昺為副元帥,召諸路忠義軍,繼續抗戰。由於宋恭帝已被元軍押至北方,趙昰遂在福州被推立為皇帝,史稱宋端宗,其實此時他還不到十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