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彌遠聞訊後大喜,立即遣人前往迎接趙昀入宮。他還擔心去的人搞錯,還特地交代說:“現在宣旨入宮的是沂王府的皇子(趙昀),不是萬歲巷的皇子(趙竑),不要搞錯了,否則都要處斬。”

  趙昀入宮後拜見楊皇后,楊皇后撫著他的背說:“今後你就是我的兒子了。”就這樣,趙昀在宋寧宗靈柩前繼位,史稱宋理宗。

  在這場宮廷政變中,老謀深算的史彌遠最終成為勝利者,薑還是老的辣,趙竑在政治上還是太嫩了,最後一刻居然被掀翻在地。

  趙竑丟了皇冠後,被封為濟王,賜第湖州。

  當時湖州有一名志士,名叫潘壬,他聽聞史彌遠一手遮天,擅行廢立之事,心裡憤憤難平,打算起兵謀立濟王趙竑。潘壬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夠,便派人與忠義軍首領李全聯繫,求他援助。李全滿口答應,並與潘壬約定起兵時間。其實李全並非真心擁護趙竑,只是想搞政治投機罷了,當他發現潘壬一伙人只不過是烏合之眾時,便打消了起兵的念頭。

  到了約定的起義時間,李全的忠義軍並沒有出現,潘壬所拼湊的部隊,不過是只有千來人的販夫走卒,哪能成得了大事?很快,潘壬的起義被迅速鎮壓下去,毫無懸念。潘壬不僅自己送了命,還連累了濟王趙竑。史彌遠深感趙竑不除,後患無窮,便詐稱趙竑生病,派親信余天錫帶著太醫到湖州為他治病。治病只是幌子,余天錫到了湖州後,假傳諭旨,逼趙竑自殺,對外則宣稱是病死。

  史彌遠果然膽大妄為,先是廢掉趙竑,又逼其自殺,豈能不激起朝中正直大臣的義憤呢?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紛紛上書為趙竑鳴冤。但鳴冤有什麼用呢?史彌遠殺趙竑,宋理宗這皇位坐得才踏實,誰是趙竑之死的得益者,這不是很明白嗎?

  在皇帝的庇護下,史彌遠的權勢未受任何動搖,即便殺了濟王趙竑仍逍遙法外。

  但是卻有一人讓史彌遠頭疼,這個人就是李全。

  當初為了利用山東抗金力量,史彌遠令邊將暗中招撫抗金義師,並冠以“忠義軍”之名。起初忠義軍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其中戰績最輝煌的就是李全。然而隨著勢力的膨脹,李全野心越來越來,越來越難約束。他先是逼反張林,後又擅殺兩淮制置使許國,接著又攻打彭義斌,最後投降了蒙古人。

  李全投降時,他妻兒及哥哥李福尚在楚州。與李全結仇的張林乘機回到楚州,大開殺戒,殺死李全之子李通、哥哥李福與愛妾劉氏,向朝廷邀功。得悉消息後,李全大為悲慟,向蒙古人請求率兵南下。蒙古人起初不答應,李全斷指發誓道:“李全倘若再回歸南朝,有如此指。”於是改服蒙古衣冠,發兵下淮南,占領楚州。

  此時的李全,已儼然成為中原一大勢力。為了拉攏李全,蒙古、金與南宋都開出大價碼。蒙古有經略天下之志,但光靠蒙古人是不夠的,必須倚重漢人降將,於是授予李全山東行省,把山東的軍政大權都給他。金國以“淮南王”的封爵招攬李全,遭到李全的拒絕。南宋宰相史彌遠到這個時候,仍然主張以招撫政策羈縻李全,打算授予他彰化、保康節度使兼京東鎮撫使之職。然而史彌遠雖是弄權之人,對付李全卻毫無辦法,李全不僅一口回絕,還嘲諷道:“朝廷待我如小兒,啼乃授果。”

  李全本來狡智之徒,雖拒絕史彌遠扔給他的官銜,卻不拒絕南宋給他的糧餉。在李全問題上,史彌遠是難辭其咎,一味給好處,最後的結果卻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南宋還在撥糧餉給李全,李全卻拿來大造舟師,積極為侵宋做準備。南宋前方將士直呼看不懂:“朝廷唯恐賊不飽,教我輩何力殺賊?”

  史彌遠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紹定三年(1230),鑑於李全已經不可能招撫,史彌遠才轉變態度,奏請皇帝下詔停給錢糧,討伐李全。李全惱羞成怒,進攻揚州以索取錢糧。宋將趙范、趙葵率一萬四千人守城,怒斥李全道:“朝廷待汝以忠臣孝子,汝乃反戈攻陷城邑,朝廷安得不絕汝錢財。”李全雖然驍勇善戰,然而自從他投降蒙古後,其部下離心,無心與南宋軍隊作戰。李全在揚州城下大敗,率數十騎倉皇而逃,不料半途卻陷入泥淖中,被宋軍追上後當場格殺。

  李全敗亡後,趙范、趙葵乘勢進剿其殘部,以十萬之眾攻破鹽城,繼而再下楚州,李全餘部皆降。至此,李全之亂方被平定。

  史彌遠本來想籠絡李全,利用義軍以進取中原,不料最後卻搞得烏煙瘴氣,令兩淮百姓深受其害。這位帝國權臣在朝廷之上呼風喚雨,不可一世,在對外政策上卻極度無能,白白錯失進取中原的有利時機。與此同時,蒙古的崛起不可阻擋,南宋朝廷要何去何從呢?

  四六 聯蒙滅金:海上之盟的翻版

  蒙古人正在締造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帝國。

  1219年,成吉思汗開始大舉西征。

  這次西征歷時七年,攻略範圍之廣,取得戰績之偉大,足以震動世界。蒙古騎兵戰無不克,攻無不勝,狂風暴雨般地掃蕩亞洲大陸。在征服西域諸國後,蒙古之勢力擴張至中亞。成吉思汗本無意繼續西進,豈料中亞伊斯蘭大帝國花剌子模國擅殺蒙古使者,成吉思汗大怒之下,遂繼續向西挺進,征服花剌子模及附近小國。又遣大將速不台征服亞美尼亞、喬治亞等地,而後越過高加索,打敗基輔大公統率的俄羅斯諸部,兵鋒直抵頓河流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