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不久後,虞允文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任上。這對宋孝宗可謂是莫大的打擊,進取中原的計劃就此泡湯。
其實虞允文算是幸運的人,他以一介文人而為國家建不朽之功,甚至得以躋身歷史名將之列,官至宰相,功顯於當日,名揚於未來。毛澤東曾這樣評價虞允文:“偉哉虞公,千古一人。”在宋孝宗時代,還有一人,他有不世之英雄氣概,有為國家建功立業之理想,最終壯志難酬,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卻在另一個領域取得至尊地位。
他就是南宋最偉大的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是山東歷城人,公元1140年(紹興十年)出生。這一年正是宋金戰爭最為激烈的一年,劉錡與岳飛分別在順昌、郾城大敗金兵。北方淪陷區的人民都翹首以盼王師,可是最後夢想破滅。岳飛被召回,緊接著是宋金議和與岳飛被害,北方人民徹底被軟弱的朝廷拋棄了。辛棄疾便是在金人的統治下度過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長大成人後的他知道了中原淪陷的故事,這令他義憤填膺,渴望有一天能報效國家,為恢復中原儘自己之力。
機會最終來了。
在辛棄疾二十一歲那年,金帝完顏亮以六十萬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義高潮。當時耿京是中原義軍的領袖,山東、河北豪傑紛紛接受他的節制。辛棄疾毅然參加義軍,並在耿京麾下當了掌書記。後來發生了一件意外,辛棄疾差點因此而喪命。
原來辛棄疾有一位朋友名叫義端,當時也聚眾一千餘人起義。在辛棄疾的勸說下,義端歸順耿京。豈知有一天,義端突然盜走耿京的大印叛逃,耿京大怒,遂歸罪於辛棄疾並動了殺機。辛棄疾對耿京說:“給我三天時間,倘若我沒抓到義端,再殺我不遲。”可是要上哪兒找義端呢?辛棄疾冷靜地判斷,義端盜走耿京大印,定是要叛逃金營,遂快馬急追,終於追上義端。大家都知道辛棄疾是個大文豪,可是很多人不知,他其實武藝是相當高強的。義端知道辛棄疾厲害,便以朋友的身份乞求道:“我知道你力能殺人,希望你別殺我。”既是叛徒,還稱什麼朋友?辛棄疾手起刀落,砍掉義端的腦袋,返回耿京營中。耿京為辛棄疾的膽識所折服,更加器重他。
完顏亮敗亡後,辛棄疾勸耿京率師歸順朝廷。耿京便遣辛棄疾奉表入奏,宋高宗親自召見辛棄疾,並且對他在敵後的英勇表現大加讚賞。朝廷決定授予耿京天平軍節度使之職,辛棄疾為天平節度掌書記。就在辛棄疾返回耿京大營途中,卻傳來一個噩耗,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敗,張安國已叛逃到金營中。
怎麼辦?難道就讓叛徒、兇手逍遙法外嗎?
不!若不嚴懲叛徒,何以慰耿京在天之靈呢?
辛棄疾當機立斷,與統制王世隆、馬全福等五十人,勇闖金營。當時叛徒張安國正與金國將領在帳中飲酒,根本沒料到辛棄疾竟以區區數十人馬前來劫營。這次軍事行動比起美軍特種部隊擊斃賓拉登還要難,還要危險。此時辛棄疾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竟然一擊命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生擒張安國,而後安全離開,出入金營如入無人之境。誰曾想到,一個二十二歲的書生竟然有如此之膽略與勇氣。辛棄疾將叛徒押到首都臨安,張安國被朝廷下令斬首示眾。
後來辛棄疾在詞中追憶了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何等豪邁,何等英雄氣概,正所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以辛棄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類的安邦定國之才。可是最終卻事與願違,英雄無用武之地,壯志難酬。原因有二:其一,南宋帝國與金國達成和議,辛棄疾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大展身手;其二,辛棄疾性格耿直、孤傲,愛憎分明,嫉惡如仇,自然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後,辛棄疾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議》《應問》《美芹十論》等,呈獻給朝廷。在這些文章中,他詳細地闡述自己的戰略主張,縱論宋金兩國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處處可見其精闢之見解與深謀遠慮。可惜的是,當時和議方定,不可能因為辛棄疾的幾篇文章就改變政策,故而宋孝宗沒採納其意見。
虞允文當政時期,宋孝宗銳意進取,謀復中原。此時辛棄疾又上書論南北之勢,持論勁直。作為淪陷區歸來者,他對中原百姓“遺民淚盡胡塵里”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復之心,較他人為切,在抗戰立場上,無妥協迴旋之餘地,故而難以迎合朝中多數大臣,自然被棄而不用。虞允文去世後,恢復中原之夢愈行愈遠,辛棄疾的理想也越來越難實現。悲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於詩詞,他寫下大量愛國主義詞章。
辛棄疾的詞作雄奇峻麗,充滿豪邁之氣,貫穿滿腔愛國之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在文學作品中,他也表現出自己的無奈與悲憤:“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辛棄疾之才華,本來應該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膽識無雙,慷慨有大略,但最終被埋沒了。這是辛棄疾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四二 慶元黨禁:韓侂胄時代
其實虞允文算是幸運的人,他以一介文人而為國家建不朽之功,甚至得以躋身歷史名將之列,官至宰相,功顯於當日,名揚於未來。毛澤東曾這樣評價虞允文:“偉哉虞公,千古一人。”在宋孝宗時代,還有一人,他有不世之英雄氣概,有為國家建功立業之理想,最終壯志難酬,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卻在另一個領域取得至尊地位。
他就是南宋最偉大的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是山東歷城人,公元1140年(紹興十年)出生。這一年正是宋金戰爭最為激烈的一年,劉錡與岳飛分別在順昌、郾城大敗金兵。北方淪陷區的人民都翹首以盼王師,可是最後夢想破滅。岳飛被召回,緊接著是宋金議和與岳飛被害,北方人民徹底被軟弱的朝廷拋棄了。辛棄疾便是在金人的統治下度過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長大成人後的他知道了中原淪陷的故事,這令他義憤填膺,渴望有一天能報效國家,為恢復中原儘自己之力。
機會最終來了。
在辛棄疾二十一歲那年,金帝完顏亮以六十萬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義高潮。當時耿京是中原義軍的領袖,山東、河北豪傑紛紛接受他的節制。辛棄疾毅然參加義軍,並在耿京麾下當了掌書記。後來發生了一件意外,辛棄疾差點因此而喪命。
原來辛棄疾有一位朋友名叫義端,當時也聚眾一千餘人起義。在辛棄疾的勸說下,義端歸順耿京。豈知有一天,義端突然盜走耿京的大印叛逃,耿京大怒,遂歸罪於辛棄疾並動了殺機。辛棄疾對耿京說:“給我三天時間,倘若我沒抓到義端,再殺我不遲。”可是要上哪兒找義端呢?辛棄疾冷靜地判斷,義端盜走耿京大印,定是要叛逃金營,遂快馬急追,終於追上義端。大家都知道辛棄疾是個大文豪,可是很多人不知,他其實武藝是相當高強的。義端知道辛棄疾厲害,便以朋友的身份乞求道:“我知道你力能殺人,希望你別殺我。”既是叛徒,還稱什麼朋友?辛棄疾手起刀落,砍掉義端的腦袋,返回耿京營中。耿京為辛棄疾的膽識所折服,更加器重他。
完顏亮敗亡後,辛棄疾勸耿京率師歸順朝廷。耿京便遣辛棄疾奉表入奏,宋高宗親自召見辛棄疾,並且對他在敵後的英勇表現大加讚賞。朝廷決定授予耿京天平軍節度使之職,辛棄疾為天平節度掌書記。就在辛棄疾返回耿京大營途中,卻傳來一個噩耗,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敗,張安國已叛逃到金營中。
怎麼辦?難道就讓叛徒、兇手逍遙法外嗎?
不!若不嚴懲叛徒,何以慰耿京在天之靈呢?
辛棄疾當機立斷,與統制王世隆、馬全福等五十人,勇闖金營。當時叛徒張安國正與金國將領在帳中飲酒,根本沒料到辛棄疾竟以區區數十人馬前來劫營。這次軍事行動比起美軍特種部隊擊斃賓拉登還要難,還要危險。此時辛棄疾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竟然一擊命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生擒張安國,而後安全離開,出入金營如入無人之境。誰曾想到,一個二十二歲的書生竟然有如此之膽略與勇氣。辛棄疾將叛徒押到首都臨安,張安國被朝廷下令斬首示眾。
後來辛棄疾在詞中追憶了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何等豪邁,何等英雄氣概,正所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以辛棄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類的安邦定國之才。可是最終卻事與願違,英雄無用武之地,壯志難酬。原因有二:其一,南宋帝國與金國達成和議,辛棄疾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大展身手;其二,辛棄疾性格耿直、孤傲,愛憎分明,嫉惡如仇,自然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後,辛棄疾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議》《應問》《美芹十論》等,呈獻給朝廷。在這些文章中,他詳細地闡述自己的戰略主張,縱論宋金兩國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處處可見其精闢之見解與深謀遠慮。可惜的是,當時和議方定,不可能因為辛棄疾的幾篇文章就改變政策,故而宋孝宗沒採納其意見。
虞允文當政時期,宋孝宗銳意進取,謀復中原。此時辛棄疾又上書論南北之勢,持論勁直。作為淪陷區歸來者,他對中原百姓“遺民淚盡胡塵里”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復之心,較他人為切,在抗戰立場上,無妥協迴旋之餘地,故而難以迎合朝中多數大臣,自然被棄而不用。虞允文去世後,恢復中原之夢愈行愈遠,辛棄疾的理想也越來越難實現。悲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於詩詞,他寫下大量愛國主義詞章。
辛棄疾的詞作雄奇峻麗,充滿豪邁之氣,貫穿滿腔愛國之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在文學作品中,他也表現出自己的無奈與悲憤:“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辛棄疾之才華,本來應該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膽識無雙,慷慨有大略,但最終被埋沒了。這是辛棄疾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四二 慶元黨禁:韓侂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