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洪邁到了金國後,金人見宋朝國書用的是“敵國禮”,勒令他改為臣子禮,在朝見金世宗時,也須用舊禮。洪邁堅決不從,被金人反鎖在使館裡,不提供水與食物,餓了三天三夜。然而洪邁表現出毫不屈服的民族氣節,最後金人沒有辦法,只好把他給放回國了。

  對於南宋朝廷,在和戰之間真正的轉折點,乃是宋高宗的退位。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當了三十六年皇帝的宋高宗出人意料地宣布退位,由太子趙眘繼位,史稱宋孝宗。

  宋高宗為什麼會突然退位呢?

  恐怕跟完顏亮南侵有很大關係。

  自從登基以來,宋高宗在對外政策上始終一貫軟弱,一味求和。為了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他甚至不惜殺了名將岳飛以迎合金人,換取所謂的二十年“和平”。然而,這種“和平”是建立在屈辱的基礎上,而且把和戰的主動權拱手讓給金人。完顏亮撕毀和約,悍然入侵,無異於給宋高宗一記響亮的巴掌。我們從心理學分析,此時的宋高宗應是內心處於極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內心仍然想屈尊求和;另一方面他對金人能否信守和約又開始懷疑,同時主戰派收復中原的呼聲高漲,他面臨兩難選擇。與其如此,不如退位,把朝政交給新皇帝去解決吧,他不想再為此勞思費神了。

  宋孝宗上台後,便做了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為岳飛平反昭雪。他登基後不到一個月,便下詔追復岳飛原官職,隆重改葬,並尋覓岳飛後人,加以錄用。

  但是孝宗上任伊始,並沒有表現出積極的主戰傾向,仍然謀求與金國的和局。此時擔任參知政事的史浩(他也是孝宗的老師)極力認為應該放棄陝西,避免對金人的挑釁。宋孝宗於是下詔,放棄宋軍在西北收復的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此議一出,虞允文大驚失色,上書皇帝:“恢復莫先於陝西……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利害至重,不可不慮。”朝廷非但不聽,反而把虞允文貶為夔州知州。

  不得已之下,吳璘被迫與當年的岳飛一樣,奉詔班師。

  當時有僚臣抗議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奈何退師?”吳璘無奈地答道:“璘握重兵在遠,有詔,璘安敢違。”宋孝宗一面為岳飛平反昭雪,另一面又做出與當年宋高宗同樣的事,可謂矛盾矣。於是乎吳璘在西北收復的三路十三州之地,一夜之間全部放棄,這可是所有將士拿命拼來了,這種結局誰也沒法接受,整個兵營都充斥著悲傷的哭泣聲。

  後來宋孝宗召虞允文進京入對,並問及棄地之事。虞允文慷慨陳詞,由於沒有紙筆,他索性用手中的笏板為筆,在地板上畫起地圖來,向皇帝說明放棄土地的危害。宋孝宗這時才頓足道:“史浩誤朕!”只是為時晚矣,吳璘所放棄的十三州之地,早已落入金人之手了。

  隨著老將張浚入主樞密院,主戰派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在劉錡去世後,南宋中興名將碩果僅存的,只有張浚與吳璘。張浚在高宗皇帝時就當過宰相,在朝野都享有極高的威望,他也是堅定的主戰派。秦檜當權後,張浚失勢,直到完顏亮南侵時,朝中無大將,宋高宗才重新起用張浚。宋孝宗向來敬重張浚為人,隆興元年(1163)正月,他升遷張浚為樞密使,同時都督江淮軍馬。

  宋孝宗由議和走向主戰,也是大勢所驅。

  在張浚出任樞密使後,金國遣使前來索取被南宋收復的海州、泗州、唐州、鄧州、商州之地,並致信張浚稱,要按照舊約(即紹興十一年之條約)來劃定邊界以及歲幣,否則將兵戎相見。此時金國已經平定耶律窩罕之亂,南宋政府坐失良機,錯過了最佳的北伐時機。張浚堅決拒絕金人之要求,他回信答覆說:“疆場之一此一彼,兵家之或勝或敗,何常之有?”言下之意,彼一時,此一時,你金國也不一定能在戰場打贏我南宋。

  張浚的強硬立場,令金世宗勃然大怒,遂派遣蒲察徒穆、蕭琦等將領分別屯兵於虹縣、靈璧,積糧修城,做好南侵的準備。

  看來宋金之戰,勢必還要在戰場上一決雌雄。

  張浚入見皇帝,力勸宋孝宗移駕建康府,鼓舞士氣。他分析說:“金人秋必為邊患,當乘其未發攻之。”不能被動挨打,應該先發制人。與宋高宗相比,宋孝宗恢復中原的決心是比較大的,他對張浚說:“公既銳意恢復,朕難道獨甘偷安嗎?”於是決定出師渡淮,北伐收復中原。

  由於當時金兵重兵屯於虹縣與靈璧,進攻這兩處據點便成為北伐的首要目標。時任淮西招撫使的李顯忠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充當先鋒;建康都統邵宏淵獻上攻取虹縣、靈璧二城之策。張浚便派遣李顯忠出濠州攻靈璧,而邵宏淵出泗州攻虹縣。

  隆興元年五月,眾人翹首以盼的北伐開始了。

  由於張浚戰前工作做到位,北伐伊始,進展十分順利。

  李顯忠渡過淮河後,金將蕭琦率領精銳騎兵拐子馬來戰。北伐軍士氣如虹,大破金兵,進而收復靈璧。李顯忠率軍入城時,秋毫無犯,中原百姓風聞王師北伐,紛紛前來投奔。不久後,金將蕭琦向李顯忠投降。

  邵宏淵在進攻虹縣時,則遇到金兵頑強抵抗,久攻不克。李顯忠便令在靈璧投降的金兵前往向虹縣守軍勸降,告以利害禍福。在李顯忠的心理攻勢下,金守兵軍心瓦解,守將蒲察徒穆也放下武器投降。

章節目錄